治疗疳积为啥无效?原来疳积根本就不是脾虚积滞!治疗疳积为啥无效?原来疳积根本就不是脾虚积滞!2017-04-25 16:22阅读:453廖教授想说的话—写书写到疳证。
按照记忆中的脾虚积滞来写。
写完了,也满意,至少将如何脾虚,如何积滞,脾虚和积滞的关系,以及如何补脾化积等阐述并总结了。
突然想到,疳证的“疳”字,过去老师讲授和其它人引用,也就是“干”和“甘”吧?但还是想查一查,看历史上的“疳”这个字和疳这个证到底是谁提出来的。
一查,见到最早提出疳的竟然是《诸病源候论》。
认真阅读体味1400多年前巢元方博士的论述,才豁然开朗。
原来,疳证的发生是另有其因,疳证属于脾虚积滞真的就是想当然。
由于历史上和今天的中医都忽略了巢元方的疳积理论。
没有抓住关键,治疗方向都偏离才导致了中医千百年治疗疳积的困惑。
完成这篇文章后,我再次告诫自己,读书要认真思考,要带着独立的、科学的观点去检查我们所谓的传统中医理论!正本清源是传统中医刻不容缓的任务!疳证【定义】“干”者,干也。
一言其形体消瘦如干柴棒,二言其干涸、津枯,喜饮水自救。
是一类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肚大青筋,食欲不振或喜饮水等为特征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病位】脾(胰)胃,肾,并累及五脏。
【病势】气机壅遏。
【病性】可寒可热。
脾胃虚寒,食积化热化燥【病因】先天不足与后天喂养不当,长期营养摄入障碍。
或严重呕吐、腹泻、急腹症等伤及脾胃。
【基本病机】无积不成疳与蒸热薰灼。
前者多虚,因脾胃虚损,运化无力,积滞停。
后者为实,乃变蒸异常,蒸热燔,薰灼焚毁,致气液两伤。
两者均致患儿气血不足,发育障碍。
【理论依据】一、中医1.疳积的脾虚积滞学说这是传统中医的主流观点。
疳积之本在脾胃虚弱,疳积之标在积滞。
脾虚,运化失常,必致积滞生。
而积滞停,运化负担过重,又必然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
脾虚与积滞孰多孰少,谁先谁后成为了辨识疳积和指导治疗疳积的原则。
古人谓“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
一般认为由于先天脾胃不足,或后天调护失职,或营养来源匮乏,或剧烈吐泻,或慢性泻痢、呕吐、黄疸、腹痛等原因,均可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而酿成痰浊、积滞、郁热等。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发育受到影响,表现为面黄肌瘦,患儿体重不长或减加载中...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轻,食欲全无,毛发枯黄。
痰浊、积滞停则脘痞、腹胀、腹满、腹时痛,大便不调。
郁热聚,消谷灼津则消谷善饥,烦渴引饮。
2.疳证的“蒸热燔”学说这是疳证的本源理论。
认真查阅文献,发现“疳”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骨蒸候》(注意篇名。
不会是脾虚!),谓“蒸盛过伤,则变为疳”,“久蒸不除,多变成疳”。
明确疳证为小儿变蒸出现意外,阳热蒸腾太过,“壮火食气”和“热盛伤津”所致。
《保婴撮要·疳》谓“盖疳者干也”。
《幼科铁镜·辨疳疾》“疳者,干而瘦也”。
可见,“疳”最早产生于古人对孩子变蒸的认识。
变蒸是传统中医一种有争议的小儿生长发育理论。
其一认为正确。
典型例子为蚕与蛇的脱壳与动物冬眠结束。
认为人的一生也会有多次大的生长发育周期。
其二认为错误。
因为人的生长与发育不可能如古人所规定的那么机械(初生起,32日一变,64日变且蒸,10变5小蒸,历320日。
小蒸以后大蒸,大蒸共3次,第1、2次各64日,第3次为128日。
合计576日。
甚至将每一变与每一蒸同人体每一块骨头和每一条经络的变化相联系)。
其实,变蒸是小儿生长周期之间转换的一种规律和现象。
小儿生长发育很快,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速度不同。
在同一个生长发育周期,能量和生长速度基本同一,没有不适应。
当孩子从一个生长周期转向另一个生长周期的时候,能量与生长呈跳跃性,小儿理应不适应。
由于小儿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
即1月生长发育最快。
以后每经1-2月,其生长发育速度与前期相比明显减缓。
当由快的生长发育周期逐渐变慢时,就有一部份能量需要释放,于是就产生发热、神疲(或躁动)、不思食等症状。
特别是发热,它是变蒸的必须症状。
因为发热本身意味着能量的直接释放。
根据《诸病源候论》的基本思想,疳积的产生决不是脾虚和积滞,而是因为变蒸时,变得太过或持续时间太久,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蒸热太过,热所焚,气之伤。
蒸热太久,热之灼,津之亡。
显然疳积与吃(饥饿或撑胀)无关,而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变蒸异常,热得不到宣泄,无端消耗了人的元气和津液出现的一种气液双亡的病变。
3.疳积的发育障碍学说疳证的特征为形体消瘦。
由于身高多与遗传相关,体重更能动态反应形体发育情况,因此,疳证的诊断标准要求患儿的体重至少比正常同龄儿童低15%以上,甚至更多。
同时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肚子膨大、二便异常等(脾疳)。
加之五疳中的骨畸形和萎软(肾疳),目翳与失明(肝疳),呼吸道之长期咳嗽、咯血与气喘(肺疳)和口舌生疮赤烂、牙龈肿痛(心疳)等。
显然,疳积所有表现出来的特征无疑为一种儿童时期的生长与发育滞后。
蒸热燔学说也提示疳证是发育过程中的特有疾病。
儿童生长发育滞后的典型疾病是五迟五软与五硬。
它们主要表现为行为、运动与智能的滞后与异常。
其实,儿童的生长发育滞后既有行为、运动、智能,也有形体。
因此,可以认为儿童疳积只不过是形体发育障碍,特别是胃肠道发育障碍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即,它与五迟五软五硬机理一样。
目前中医将五迟五软五硬主要归于肾和肝,归于先天不足。
而将疳积主要归于脾胃,归于后天。
如果从发育角度上看,疳积也应该归于肾和肝,归于先天的某种因素。
然而,即使归于先天,定位肝肾,并按此治疗,临床仍然难有好的疗效。
因为这类疾病确实是大脑的问题,特别是疳积中那种特别能吃,完全没有饱觉;特别想喝,喝了还解不了渴的患儿,以及在保证了摄入营养基础上仍然体重不长的情况。
真应该从大脑,从中枢加以思考。
4.人类同疳积的斗争史疳积被中医誉为儿科四大难症(麻、痘、惊、疳)之一。
一部中医儿科史就是人类同疾病,特别是同四大难症作斗争的历史。
虽然这种斗争导致了很多经验的积累和理论框架成型,也曾经活人无数。
但不可否认的是:麻疹和天花最终靠种痘术解决,破伤风靠新法接生和疫苗解决,疳积大多靠今天繁多而富有营养的食物解决。
考过去疳积,多数因为长期没吃没喝,营养严重不足。
它们奠定了疳积的脾虚积滞理论。
那个年代,那种情况,补脾当然有效。
但是今天的疳积,在营养物质已经充分的条件下,再持脾虚积滞学说,还一味的追求补脾可能就不太适宜了。
5.脾与胰传统中医五脏有脾而没有胰。
《经》时代,“脾”写作“①”。
考胰字,古代有“②”。
《广韵》“与之切,音饴,豕息肉也,又谓之猪②”《正字通》谓“②,豕①息肉”《类篇》才正式出现“胰”字。
可见从文字考证,脾字在先,胰字在后,《经》时代的脾(①)其实是胰。
文字可以游戏,可以根据今天需要而取舍。
但解剖无法改变!考历代关于脾的解剖。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散膏”是什么?只能是胰腺。
东汉《释名》“脾,裨也。
在胃下”胃下是什么?只能是胰腺。
《周禮·天官·醢人》“脾析,即牛百葉也”牛百叶为牛胃无疑。
其它如《医学入门》、《遵生八笺》等均认为脾与胃肠相通。
《素问太阴阳明论》直接指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可见,《经》时代的脾真是胰。
从功能上看。
胰含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是主运化的物质基础。
胰又是分泌器官,分泌胰岛素,广泛参与血糖调节,是决定饥饿、精力、心情、胖瘦的重要因子,是统血与主四肢肌肉的基础。
因此,即使是脾虚积滞学说,其本质也应该是胰和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二、西医疳积属西医儿童慢性营养不良。
1. 病因发病原因包括摄食不足,喂养失误和疾病影响等。
摄食不足见于穷困地区,是过去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物质极度贫乏,母亲奶水质量差或无奶,长期摄食不足,未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喂养不当主要发生在断奶前后,因为喂养不耐受而致,或食入过多,添加与婴儿月龄不相符的食品,导致消化功能受损。
疾病因素主要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痢疾、各种消化酶缺乏等。
此外,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产和双胎易引起营养不良,宫感染,孕母疾病或营养低下,胎盘和脐带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营养不足和宫生长阻滞。
2.病理过程轻度营养不良的病理改变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体重比同龄儿童低。
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尚不明。
重度营养不良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缩小。
由于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常常引发低血糖症。
体脂肪大量消耗,血清胆固醇下降。
蛋白摄入不足和消耗增加形成负氮平衡。
细胞外液常呈低渗状态,血钾,血钙偏低,常并有锌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
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
活性减低,影响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搏细弱。
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
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3.营养不良的分类。
Ⅰ度营养不良:精神状态正常。
体重低于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0.8厘米-0.4厘米,皮肤干燥,身高不影响。
Ⅱ度营养不良: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肌力减弱,肌肉松弛,体重重低于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厘米,皮肤苍白、干燥,毛发无光泽,身高比正常减低。
Ⅲ度营养不良:精神萎靡,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出现,智力发育落后,肌肉萎缩,肌力低下,体重低于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额部出现皱纹,呈老人样面容。
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毛发干枯,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常有低体温、脉搏缓慢、食欲不振、便秘、严重者可因血清蛋白降低而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4.治疗首要是补充足够的营养。
采取缺啥补啥的原则。
其次是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治疗】一、原理1.补脾化积为传统治法。
2.预防变蒸太过太久,清泻心肝。
积极防治儿童发烧。
3.滋补肝肾。
补元气,养阴生津。
二、治法1.中药: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神曲、谷芽、麦芽、山楂、莱菔子(消食化积)、白薇、淡竹叶、胡黄连(清解蒸热之薰灼)、西瓜翠衣、桑椹(滋养阴津)、鹿角霜、补骨脂、熟地、当归(益元气,补血)、白芍、山茱蓃(敛肝缓急)2.小儿推拿:补脾经、补肾经、掐揉二人上马(先后天双补)、清胃经、掐揉四横纹、推板门、推下六腑、腹部操作(化积滞,助消化,通大便,促吸收)、捏脊(攻补兼施补元气,消导积滞)、抱肚法(调节胃肠,泻浊排气)、双点门(促发育)、水底捞月与轻摩涌泉(清蒸热,养阴精,助睡眠)【注意事项】1.疗程长,需要耐心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