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科技信息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

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

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

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
误解。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

一、范围不同
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

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

”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

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

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
深厚的、
长久的。

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

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

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

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

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

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

姚明在2009年12月10日接受美
国著名的男人杂志《君子》
的专访中,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谈及比赛时,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是,友谊第一,比
赛第二。


可是在美国这句话必须改成,“比赛是比赛,友谊是友谊。

”对于人情味很重的中国文化,在比赛中要兼顾友谊,而以理性著称的美国人认为比赛和友谊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方面,比赛是一回事,友谊是另一回事。

二、时间不同
首先是确定朋友关系的时间不同。

中国人建立朋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最初的时间,中国人一般很少打开心扉,但是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变得亲密。

西方人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能交到朋友,但是想要达到至交的水平却很困难。

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人以为已经同西方人成为朋友了,可是却发现西方人已经忘记上次热情的谈话了。

另一方面,中西方维持友谊的时间不同。

中国人更期望长久不变的朋友关系。

朋友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

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怀有传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态度,
故友谊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然而,西方人友谊往往同特定的条件与情况有联系。

一旦情况发生改变,朋友也就发生改变。

林内尔·戴维斯在《中西文化之鉴》中谈到即使是好朋友,美国人也可能在一年中换了好几次。

美国人崇尚个体主义,喜欢变化和接受新颖的人和事物,又由于工作、婚姻、子女教育等因素的变化,经常从一个城市或地区迁移到新的地方。

随着每次搬动,不断认识新的朋友,而老朋友逐渐失去联系,友谊也随之消失。

这也可以从中美大学宿舍安排的不同来看。

中国的大学室友们共处一室直到毕业,相对稳定,而且很多人在毕业后还一直联系。

而美国的大学室友流动性很大,在一个时间内会有很多好朋友,但是不是长久不变的。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科登和约瑟夫(J.C.Cordon&FathiYousef)曾在其“AIntroduction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一文中把美国人的这种友谊称为“Klenexfriendship”(手绢纸友谊),就是像手绢纸一样用完即丢。

三、朋友的责任不同
中国人赋予友谊很大的责任,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

有句歌词就是“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交朋友就是为了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等实际的需要。

朋友之间就要“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甚至是“两肋插刀”,所以在中国文化里,朋友之间要讲义气,意即“因友谊而冒危
险或作自我牺牲的勇气、
态度”。

电影《刮痧》中,主人公大同对他的美国朋友昆仑不挺身帮助却反而在法庭上指证大同打过孩子感到生气并指
责道:
“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他的美国朋友感到委屈和困惑,“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中国还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能够患难时倾囊相助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所以中国人对朋友有很大的依赖性。

西方
人认为朋友就是互相交流爱好和感受的,是轻松愉快的关系。

所以,
期望有独立性的朋友关系,不喜欢一方过多的依赖另一方。

EdwardStew-ard&MiltonBennet 是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的,“虽然美国人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是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

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

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又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


四、原因分析
中西方友谊观的不同源于二者不同的文化基础。

首先,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社会,农业对于劳动力的广泛要求促使农业生产者之间要有集中的协作和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

朋友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
在重视维护等级制度的封建社会,显得很重要。

“五伦”(古人所说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是古代处理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在
“五伦”里,即把朋友关系作为人伦关系的一个大类,并且强调朋友之间要有信义。

而美国文化基于西方的商业社会文化,重视个体主义,崇尚个人自由。

朋友是他们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

另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推崇“士”和“君子”的交友观。

“中国文化传统中,特别是在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是公
认的道德观”
(百度百科)。

中国人可以为自己的好朋友丢官弃碌,甚至可以为朋友去送死,中国古代名著
《水浒传》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友谊观。

而美国人会对这种方式大不理解,如果朋友和个人利益冲突
时,他们会说Loveyourfriend,butlookafteryourself.
(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

还有,中国人向来讲究实用主义,这也是历史上物质条件不发达造成的,所以结交朋友就是为了结交关系,预备在有事情的时候让朋友帮忙,同舟共济,朋友会提供物质或金钱的帮助。

这会让重视独立性的美国人大惑不解,LindaSchueler&何震在其所著书中提到在中国的一些老外的抱怨,其中的两条就是外国人抱怨被中国人拉着练口语,自己感到被“利用”了,再就是不能和中国人结下友谊。

可见中国人对于朋友的期望值和责任感要求较大,而美国人感到有压力感和被动性。

两种不同的文化基础造成了两者之间交际的障碍。

五、结语综上所述,中美友谊观存在着很多差异。

这些差异都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影响。

我们只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了解中西方之间在
观念、
思维、习俗、人际交往上的差异,能够消除误解,解决中美交流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障碍,有助于彼此建立起更良好的关系。

参考文献
[1]EdwardStewardC.&MiltonJ.Bennet.AmericanCulturalPatterns [M].InterculturalPress,inc.1991.
[2]LindaSchueler,何震.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3、4):文化差异与挑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程立,程建华.ComparativedictionaryofEnglishandChinesecul-tures.英汉文化比较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5]/view/939550.htm.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辽宁师范大学
高芳芹
[摘要]中美文化中“朋友”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本文试图从范围不同、时间不同和朋友的责任不同这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美友谊观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了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朋友友谊观对比分析原因
人文社科
1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