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8年外,中国始终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金融项目同时保持顺差。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增加趋势。

双顺差虽然给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埋藏了很多潜在风险与损失。

下面,我将简单地对这一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进行分析。

一成因
一、特征和变化趋势
双顺差的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格局。

进一步观察,1994 - 1997 年这段时间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帐户盈余较小。

1998 - 2000 年之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本与金融帐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 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表1粗体数据),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

2001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呈现交错状态。

2004年开始,两个账户各自交替出现大幅增长。

其中,从2005至2008年,经常账户保持较大盈余,远高于资本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下,2006年较2005年增长57.5%,2007年较2006年增长46.8%,2008年又比2007年增长了14.6%。

至2009年,资本金融账户反超经常账户3000余亿美元。

因此,即使在双顺差的大格局下,两个账户双顺差的相对重要性也存在阶段性的差
异。

表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1996 – 2009年,单位:亿美元)
然后来具体看一下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之间的变化趋势。

同样,两个子项目也都呈现出持续顺差(盈余) 状态(如表2) 。

进一步观察,2003 年之前,无论是贸易和服务项目,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年度顺差波动幅度不是太大,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如图1)。

而04 年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从549 亿美元调升至791 亿美元,并于07年、08
年增至1300亿美元之上的高位,然后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在2009年回落至与2006年持平状态。

相对而言,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增长幅度更是惊人,2004 年这一项目下的年度顺差还仅仅493 亿美元,而2005 年顺差直接跃升至1248 亿美元,2006 年有将近翻了一番,达到2089 亿美元,所需指出的是,这一变化是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明确形成和汇率连续小幅度升值的条件下发生的。

2007、2008更是保持3000多亿美元,2009年回落至2000多亿美元。

表2 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1997 - 2009 ,单
位:亿美元)
图1 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
01000
2000
3000
4000
199719992001200320
052007
2009
年份
二、双顺差的成因
1、一国居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形成该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余额。

如果一国储蓄率相对国内投资率较高,国内的剩余储蓄就要通过经常账目顺差的方式,把商品与劳务输出去。

由于我国居民的传统思想和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不完善,我国始终保持较高的居民储蓄率。

同时,过度的储蓄挤占了消费,使得内需不足。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消费已经成为了一个较大弱项,无力带动经济发展。

这使得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集中于出口,因此,经常项目中出口的规模大大增加,从而加大顺差。

所以说居民的高储蓄使得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了顺差。

2、从外商直接投资来看国际收支顺差
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大大小与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规模,所以在此项目下,我国一直是资本的净流入国,两者之间的巨大差额(如表2和图1)就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

这说明我国投资方面在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走出去”。

且一直以来,我国以官方投资为主,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而官方投资容易滋生腐败,效率较低。

另外,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上升,较高的升值预期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的流动,导致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

三、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持续高额“双顺差”及随之产生高额外汇储备是柄“双刃剑”:一方
面,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催生中国经济的泡沫,延缓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失衡,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

(二)解决途径
国际收支双顺差应当被辩证地看做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可以增加外汇储备,提高我国抵抗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保障。

另一方面,双顺差状况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加剧通货膨胀,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以及国际投机性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等等。

所以,我们应当从政策上对双顺差现象予以调控。

一、调整吸收利用外资的政策,并促进国内资本“走出去”
1、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注重引资的效益而不是数量,将优惠政策从过剩领域转出投向“更需要”的地方,以充分实现其效率;同时要坚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做到节约和开放并重。

2、在坚持传统优势项目吸引外资的同时,扩大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开放,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完善相应法律制度,改善投资环境,同时避免盲目引资投入。

3、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是平衡经常项目顺差的策略之一。

二、改革对外贸易政策,加大进口力度
1、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掌握出口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名优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2、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同时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3、适度降低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并改善进口环境,为企业进口提供便利,促进进口。

三、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避免人民币长期单向浮动
虽然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长期的盯住美元政策使得我国仍然处于固定汇率制度下,如前所述在固定的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易发生“米德冲突”,而且由于人民币长期单向浮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很强,这样不仅减少了企业持外汇的动机而且使套利资本大量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虽然这种套利资本是保持外汇市场活跃的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但过多的套利资本则会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

因此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能过促使套利资本保持在一个适度的状态。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国所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是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与落后制度不匹配从而使其互相牵制的结果,从这一点来说,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对外汇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改革减少微观层面上双缺口的存在,从而减少国家对外资的依赖,平衡国际收支。

参考文献:
【1】贺力平.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中国外汇,2007
【2】裴长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创新.中国外汇2007
【3】唐宜红国际收支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问题分析[J].理论前沿2003(19)
【4】郭树青促进内外经济均衡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与国际收支平衡[J].中国外汇2007(1)
卢锋.《中国的双顺差:日本经验及失衡调整》、《国际经济评论》第9-10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