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 4个体经济 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抗美援朝的原因: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4、巩固中朝友谊5、毛泽东喜欢挑战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
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倒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第三章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p58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1、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2、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4、对个体农业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5、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迫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从指导思想看,“一五“计划的五个特点1、体现了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注意在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的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文教科学事业2、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地区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3、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5、正确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的结合起来统购统销的背景:1、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2、两种“炸药”中的选择统购统销政策的发展历程:1、酝酿阶段2、制定和实施3、扩大阶段4、调整阶段5、被取消阶段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缓解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面对的资金和粮食等的困难和紧张形势2、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统购统销的影响:1、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的问题2、不利于成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质交流且对后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起了凝固化的作用3、对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的形成和凝固有这直接和密切的关系1954年全国一届一中全会制定《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1、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2、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3、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2、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会这种由低级到高的组织形式,实施逐步过渡,使农民容易接受3、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4、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的农村阶级政策,使农村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5、要把社会改革同社会改革相结合。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第四章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P103《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的背景:1、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在1956年集中的暴露出来b、经济上: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暴露c、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体制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3、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面临的新问题:a、科技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建设的需求b、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存在问题十大关系的内容: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对《论十大关系》的评价:1、意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10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中共八大制定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2、历史局限性:a、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没有根本的认识b、体制改革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思考的,没有提出实行根本变革的主张c、虽然涉及对外开放的问题,但是没有找到对外开放的途径d、没有论述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共八大的内容1.八大正确的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2.确定了我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3.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5.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的基本点:1.科学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学说2.首次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3.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4.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小点:1957年毛泽东著《事情正在起变化》(由整风运动变为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1、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当时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于严的估计2、对当时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够清楚,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形势、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清楚3、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4、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搞群众运动的方式5、没有及时制定和下达划分右派的标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1、它直接打击了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内一大批治国兴邦的优秀骨干分子2、使党的整风运动背离了正确的方向3、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在理论上集中表现就是改变了八大关系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论断1958年5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的原因:1、直接因素:受国际赶超浪潮的影响2、苏联因素:工农业比例失调发展速度慢3、实践因素:三大改造提前完成,反右派斗争胜利的实践4、历史经验因素:战争年代的革命经验5、体制因素:个人专权的政治体制6、心理因素:群众和领袖心理7,西方哲学者提出的因素:“毛挂帅”说;两条路线斗争说;“派系”斗争说“大跃进“评价:1、教训:1、决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经济建设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3、加强集体领导,健全民主制度,防止个人专断4、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2、积极评价:1、英国学者杰克·格雷,大跃进打破了苏联模式片面重视重工业发展的策略,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第一次把工业纳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力图实现当代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跨越3、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凝聚力值得提倡4、加强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的衰落,强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市搞”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1、所谓”大“就是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规模的农业社被合并成拥有四五千户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2、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3、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4、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第五章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p155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1、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a、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始大跃进 b、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在农村建立农民公社的决定c、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d、赶英超美的口号)2、当时的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