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以2009年_十大网络流行语_为例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以2009年_十大网络流行语_为例
传开来.被用做网络受众对政府公众事件
解释及处理不满时的一种反讽。 结语 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网络无疑是最 有力的推动者和传播者。综观2009年网 络流行语。不难看出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 参与热情。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创新. 广大网络受众也更乐于在互联网上发表 自己对热门话题的见解。网络舆论对国家 公共事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同时也
会小品《不差钱》播出后,不但穿着苏格兰
裙的小沈阳红得发紫。“不差钱”更是附带 着“这个可以有”、“感谢八辈祖宗”、“跑偏
猫”等这类词句持续风传之际,“70码”迅
速成为一个新的顶级热词。在各大论坛流
了”等PiaPia地都成了流行语。
“XX,你妈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 容的空帖。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 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 条,引发了一场网络受众纷纷参与的网络 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 语开始大行其道。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
爿乃仍亿&^r.,4.[[-I.,40ZI--IE
2010・6(上半月)
正是目前网络恶搞的新流行——句式模
仿。看似平淡的句子被网络受众瞄上并竞 相模仿。立即显示出极大的爆发力,其像 病毒一样强大的传染性和传播速度为广 大受众所青睐。 娱乐与消遣
建筑奇迹”.许多上海市民和外国人都前 往参观。有网友因此将这一“景点”命名为 “楼脆脆”。继上海的“楼脆脆”后,又有了 南京的“楼裂裂”、成都的“楼歪歪”、浙江 桐乡市的“楼薄薄”.凡此种种,无不表达 了广大受众在面临高房价这一社会热点 问题时。对中国楼市一大怪现象“房价高 高在上.房屋质量不怎么样”的一种悲愤 情绪。 “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 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该流行语中的 “悲剧”一词源出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 的讲演。“悲剧”代表的是一种真实的负面
在后现代的文化视野中,庄严、理想、
神圣的事物成了游戏.而金钱的力量却无
所不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主义应运而
生。消费主义的观念是娱乐性、消遣性、商 业性.只要能够满足娱乐、消遣和商业的
的提问时.天津市政公路管理局官员回答 说:“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在天涯、猫扑
等论坛.一些帖子下面。常常跟有“这事楼 主说得太细了.下回注意”、“这事儿我不 能说太细”之类的回帖.网络受众以这样 的方式持续表达自己对政府机构的质疑 与不满、戏谑与批判。 “70码。”源于20019年5月7日杭州 的一次交通事故.杭州警方在案发后的事 故通报时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每 小时70码左右”,此事引发争议,在掺混 了复杂情怀的“打酱油~俯卧撑~躲猫
(1)。
念,强调从业者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是为
了有效遏制传媒业商业化的浪潮.它明确 地宣告: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传媒业是社 会公器,决不是个人或小集体的机构,决 不能把传媒业仅仅作为小团体牟利的工 具,而必须首先维护公众利益。另一方面. 随着新老媒体的互动,传媒业对社会的影 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社会必须给传媒业 定下基准,让它发挥积极的作用。或许.我 们可以说.社会责任是给传媒业套上了金 箍,不让其无法无天。
的捍卫,信息公开原则在国家理念中得到
了更广泛的承认和最高立法层次的肯定. 新闻界的权利空间有所保障。人民的知晓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 编校:施 宇
郝固渡謦者21
万方据
传媒观察,哆一甥
龇。&。。,j矗。,:,:…。。“。?。、。:;。‘?。:南。。j:di...j....—....—..。......—..........—............—.......。—.———.———.。————..—...——.—.———.—.——————..——.——.——..——..—..————.—.—..—.—.~
...................。.....................。。。.。..................。.......。..。.....。................。.。。..,.......。。.............................。...........................。................。...j,.,、,”。。.,,
对一些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质疑。后来有高 校毕业生发帖仿制了一个新词“被就业”。 意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已被签署了,就 业协议书。随后。“被代表”、“被自愿”、“被 捐款”等多种“被XX”词语在网络上流行起 来。有网友戏言,我们已经进入“被时代”。 “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2009年初。 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中,面对“天津市 每年要偿还的公路建设的贷款量有多大”
需要,任何经典的、神圣的东西都可以被 戏弄和篡改。人们的政治热情和宏大理想 开始被一种游戏化的、娱乐化的文化体验
和诉求所淹没,我们只要从电视媒体中那 些轻松搞笑的娱乐性、游戏性节目越来越 得到受众欢迎的现象中.就不难看出这种 体验和诉求的蔓延趋势。 “不差钱。”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
情绪。“杯具”的适用范围很广。网络受众
≯一传媒观察
,一,《t
五zⅣ玎酬.dZ[-1.,40.Z二2f]E
2010・6(上半月)
石人 /.人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 众IJb・" 理
——以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口陈红莲
网络流行语指在一定时期内网络平 台上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它带 有很强的媒介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 素的综合产物,并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 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① 网络受众是网络的浏览者.受众在接收网 络信息后同时作为网络信息传播者进行 一系列网络活动.所以网络受众既是受众 同时也是传播者。网络流行语如此盛行. 并且其句式被广为仿造,有赖于广大网络 受众的推波助澜。 网络作为新型媒体,大有赶超纸质媒 体和电视媒体的趋势。各种信息通过网络 的交互,传播速度的确惊人,网络流行语 汇亦是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继2008 年冒出“山寨”、“打酱油”、“俯卧撑”、“范 跑跑”、“很黄很暴力”、“雷人”等流行词语 后,在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为例.探讨网络流行语盛行状态下受众的 心理。 求新与求异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没有个性就等 于没有你自己,如何在数以万计的网络受 众中脱颖而出.吸引别人的注意.就要看 是否有酷酷的造型、标新立异的网名和另 类的网络语言。因此.网络受众会用另类 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网络流行语已 成为网络受众表现其个性的标志和象征。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这种求新与求异 也受到注意力经济的影响。注意力经济也 叫“眼球经济”.是指网络用吸引注意力的 方法,赢得经济效益。最早提出“注意力经 济”概念的是Michael・H・Goldhaber.1997 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 Wired上发表了 投资。随着国内互联网的发展,“注意力经 济”成为国内网络内容提供商frcP)市场发 展的指导思想。甚至有人将“注意力经济” 直白地称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 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赢家。众多 的TCP为吸引注意力而倾尽心力,甚至发 展到了哗众取宠的地步。2009年“十大网
在传统的媒介时代,民众的话语权常
常无法得到保障。而通过网络流行语。民 众以极其智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同 立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体现出了舆论
的力量。看似笨拙的“不打酱油了.改做俯
卧撑”或呆板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 真”却最为生动地体现了事件的本质。正 如罗兰・巴特所说:“活在我们这个矛盾已 达极限的时代,何妨任讽刺、挖苦成为真 理的代言。”⑦ “躲猫猫。”躲猫猫事件是继2008年 流行词“俯卧撑”之后.又一个引起网络受 众质疑和批判的社会新闻。话说云南玉溪 一青年男子因盗伐林木被刑拘。蹲看守所 不到半个月就离奇死亡.死因为“重度颅 脑损伤”。公安机关给出的解释是.该男子 受伤,是由于其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 遭到狱友踢打并撞到墙壁而导致。网络受 众对这一带有戏谑口吻的解释普遍表示不 信服,才有了后来组织网民参与调查,乃至
《注意力购买者》一文,他认为公众的注意 力是网站最大的资源.谁能吸引更多的关 注,谁就能拥有更大的价值、吸引更多的
拾,有受众相继模仿“哥X的不是X,是寂
寞”的句式。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话语方式,
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揭示媒体的公共性.倡导新闻专业理
侵犯,这主要是公众的隐私权、名誉权以 及对青少年的保护。不伤害社会公德、不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二是满足公民的知情 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普遍服 务原则: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 不分性别、不论贫富、不论地位,都应该享 受传媒业同等的服务。无论是强者还是弱 者,都应该在媒体上有平等表达的机会。 在上述三个方面。知情权、表达权是 实现公共利益的核心问题。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知情权、表达权是公民维护自身利 益、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信息获得的不 公正、不公平是对公众利益最大的伤害. 国家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应该给予高度 的重视。2007年1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突发事件应对法》,这可视为政治理念新 走向的象征.这个象征传达出在行政机构 对信息控制权与信息公开原则的权衡中, 最高立法机构最终倾向对信息公开原则
权得到制度化的保证。
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新闻改革.尤其 是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的实现,对传统 媒体的新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新要求 就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速度、广 度、深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良荣:《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 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辛文:(2009: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攻坚 年》,《新疆新闻出版》,2009(1)。 3.贾东民:《改革的出路在于做好“硬新 闻”》:《兼论党报新闻策划与正确引导舆论的 关系》,《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10)。 4.江作苏:《党报的改革创新:向现代主流 媒体转型》,《新闻战线》,2009(3)。 5.甘险峰、李旭:《推进传统媒体体制改 革》,《新闻战线》,2009(5)。 6.谭天:《与改革同步,与开放同行:拐点透 析中国电视新闻三十年》,《声屏世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