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给力”流行看网络语言交际功能

从“给力”流行看网络语言交际功能

从“给力”的流行看网络语言的交际功能摘要 2010年,“给力”一词成为网络热门词汇,被广泛应用。

本文探讨了该词流行的源流,并通过该词的流行分析了网络语言在交际中的特殊功能。

关键词:给力网络语言交际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2010年,“给力”一词从被创造出来到被广泛使用,仿佛是“一夜成名”。

这个被生造出来的网络新词,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被广大的人群争相反复使用,这种现象在引起语言研究者注意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们去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本文即是从“给力”一词入手,来研究网络语言的交际功能问题。

一“给力”一词的流行情况概述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出现在网络交际语境中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包括新造词、数字组合、字母组合、表情符号等。

如“稀饭”(喜欢)、“表”(不要)、“9494”(就是就是),“bt”(变态)、“- -”(表示无语)等等。

“给力”就是这两年来广泛流行的一个网络词语。

“给力”这个词语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有两种看法普遍得到大家的认同,一种认为“给力”一词可能来源于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很精彩”的意思,现在则多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等。

另外一种看法是:“给力”这个词汇是由某大学的学生在给动画片《搞笑漫画日和》配音的时候创造的,原话是:“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

”所谓“不给力”,意思是形容现实与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得太远,而“给力”就是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

最早使用“给力”这个用词比较频繁的,是一家叫做“给力网(又名雷人给力网)”的网站,这个网站用“给力”和“不给力”这两个词去评判文章精彩和不精彩,此后,“给力”这个词语就开始在他们的会员的对话中逐渐流传开来。

“给力”一词大范围的流传是在2010年5月南非世界杯期间。

在世界杯期间,给力网的网友在各大论坛、qq群频繁地使用“给力”和“不给力”去表达自己看球赛时的情绪和感受,由于这两个词汇比较简练而又生动传神,于是迅速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热门的网络词汇。

而“给力”这一网络新词在主流媒体正式使用,并使它家喻户晓的,是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如此权威、严肃的报纸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使用了这一词汇之后,各地、各类媒体似乎再也不用顾忌什么,迅速追风,大量地开始使用这一词汇,如: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重庆晨报》);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等等。

尽管其中不乏滥用、误用这一词汇的例子,但是就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给力”这一陌生的网络新词汇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人们已经被强行地、被动地接受了它。

2010年终期间,湖南卫视举办了“2011给力跨年演唱会”,把“给力”一词高调地使用了一把;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朱军一句:“给力吗?”更是使得这一词汇几乎无人不知了。

而中央电视台的2011网络春晚,则把“给力”一词用到了近乎泛滥的程度。

此外,各类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等,对“给力”一词的使用也是随处可见。

二从“给力”一词的流行看网络语言的交际功能法国语言学家海然热说过:“人类语言既是符号系统, 也是沟通手段。

”应该说,人类语言产生的本质就是为了沟通交际,所有的语言都具有沟通交际的功能。

不过,网络语言在完成基本的表情达意功能之外,还隐含着其他的交际功能,下文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网络语言具有对交际主体群体进行区分的功能“交际”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cate,意为分享,互通信息。

人们的交际行为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交际的主体是人,而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社会属性体现在人总是劳动、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因为某种共同部分而联结为具有共同特征的集合,我们称之为社会的群体。

人们在交际中必然会形成群体关系,群体关系在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属的群体厌弃。

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群体区分功能。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他们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心理。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为广大网民所使用,反映着该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

他们在沟通交际上,具有很强的群体意识,表现为非常注重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具有强烈的排他意识,追求群体身份的认同,以表达方式作为群体区分的标志。

网络语言的使用便是他们这一群体身份认定的标志,是与他们沟通交际的工具和载体,是“门票”和“通行证”,掌握了它,也就掌握了与他们沟通交际的钥匙。

例如:他们把“喜欢”说成“稀饭”,把“非常”说成“灰常”,把“那样子”说成“酿紫”,把“不要”说成“表”……如果不是这样,则被认为不同属于共同的群体,被排除在群体之外而失去沟通交际的基础。

因此,如果我们要与青年网民群体沟通交际,说“同学”不如说成“童鞋”,说“飞机”不如说成“灰机”,也许一句“神马都是浮云”就会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被认为有“共同语言”,从属于同一群体,从而达到沟通交际顺畅的目的。

《人民日报》用“给力”作标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向观众说:“给力吗?”正是出于要与青年网民群体沟通的目的而使用的交际语言。

所以说,网络语言具有区分交际主体群体的功能,它可以使得交际双方产生群体认同感,从而达到沟通交际顺畅的效果。

(二)网络语言具有对交际的语境进行优化的功能关于语境,《语言学百科词典》对其定义为:“《语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上下文,即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中的上句和下句、上段和下段。

(2)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境 (3)某个言语社团的社会文化,即操某种语言的人特有的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

”可见,语境包含了书面语中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交际活动进行时的现实情境如时间、地点、场合、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交际双方、社会文化背景等与言语行为相关的几乎所有主客观因素。

语境对言语交际有着制约的作用。

适宜的语境能为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交际双方的沟通意愿加强,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网络语言在对交际语境进行优化上,具有特别的作用。

首先,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可以营造轻松、亲切、时尚、知性的语境。

网络语言产生于新兴的、高科技的媒体——网络,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群体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心态年轻,追求轻松活泼的表达方式,注重沟通的简单实效。

在这种语境下,沟通交际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相似的心理和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表达方式,这些因素为沟通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石,推动沟通交际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网络语言的交际语境优化功能还体现在沟通的载体——语言的优化上。

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的有别于一般生活或书面用语的特殊语言,在创造网络语言时,创作者往往追求标新立异、幽默感、童稚感等等,而网络语言具有新颖、幽默、可爱的特质,可以成为良好的沟通载体,进而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

此外,网络语言对交际语境优化还表现在对其使用过程中隐含着交际双方都能理解的潜台词,这些潜台词对交际双方的沟通起着润滑、促进等作用。

例如,《人民日报》以“给力”作标题,其潜台词有:《人民日报》并不是严肃呆板、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对于网络合理的、优秀的成果,也是乐于运用和推广的……这样的潜台词对于该报与年轻的网民进行沟通,无疑是铺设了一条捷径。

由此可见,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能够营造出优质的语境,从而使得沟通交际的效果大为加强。

(三)网络语言具有交际效果的有效性交际效果可以从表达效果和接受效果这两个方面去看:在表达上,网络语言具有目标明确、方式简洁和过程轻松的效果;在接受上,网络语言具有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和愿意传播的效果。

1 网络语言的表达效果(1)目标明确。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要想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目标明确:一是交际对象的定位要明确。

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所针对的交际对象是网民群体,或者是认同网络语言表达方式的群体,其交际目标对象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二是交际的目的要明确。

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是希望取得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群体的认同,以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

例如,湖南电视台以“给力”这一网络新词命名它的2011跨年演唱会,是因为该台所定位的目标收视人群为年轻时尚的群体,这一群体基本上是网民或认同网络表达方式的群体,该台在交际对象目标定位上非常明确和准确,所选择的沟通交际语言也相当到位,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沟通表达效果。

(2)方式简洁。

交际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表达方式上就要简洁。

网络语言在创造时便充分考虑到交流的简洁和便利,往往采用简洁的词汇或图形去表达复杂的意思。

如:“”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雷”表示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某种令人惊讶的事物,感觉犹如“被雷击中”一样。

使用这些简短的语言或词汇去表达复杂的意思,使得交际的方式更加经济有效,使交际效果更加显著。

(3)过程轻松。

网络作为虚拟的空间,成为很多人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和寄托情感的地方,因此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往往追求轻松、幽默甚至是意趣。

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让人置身于没有压力、轻松活泼的氛围,交际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良好。

例如,中央电视台2011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朱军一句问候:“给力吗?”除了有表示亲近年轻网民群体、追求时尚之外,也传递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情绪,把晚会轻松欢乐的情绪调动起来,起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2 网络语言的接受效果(1)易于理解。

网络语言往往用简练的词汇,形象、直观地表达复杂的意思,非常的容易理解。

例如,网络词汇“”字,直观、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无助、生气、郁闷等情绪,这比起用很多话语去形容更让人便于理解。

(2)乐于接受。

网络语言是网民特有的表达方式,使用网络语言会让网民群体更乐于接受。

同时,因为网络语言具有轻松、活泼、幽默、童趣等特点,这样的表达方式让非网民人群也乐于接受,从而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3)愿意传播。

网络语言一经流行,便穿上了时尚的外衣,当人们使用和传播的时候,便会被看成具有时尚精神的人,反之则被视为落伍、不具备时尚、娱乐和反叛精神的人,因此网络语言很容易在人们追赶潮流的心态影响下,迅速流行传播起来。

现代社会的传播、交际注重经济性和有效性,网络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特殊表达方式。

合理地运用网络语言,能够节约交际的成本,提高交际的质量。

三结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在交际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在交际主体上,它可以区分不同的群体,以获得群体的认同,从而为沟通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交际方式上,它可以优化语境,使得沟通交际的渠道更为顺畅;在交际的效果上,它具有目标明确、方式简洁、过程轻松、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和愿意传播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