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邗江区运西小学陈阳教材解读:《师恩难忘》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叙事性散文。

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40年前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老师形象。

通读全文,朴素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对师恩的回味和感激,是作者对老师的敬重和怀念。

教学时,宜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在语文品味中感知作者对教师的情感。

教学流程一、循情——读词悟句1、读词。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组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深深感谢春雨点点恭恭敬敬2、读句。

(如果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读,同学们会读得更好)①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____________地讲起来。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_____________。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_____________的故事。

②我仍然象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3、设疑:40年前的小学生是这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的,而40年后的刘绍棠已经年近半百,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 [设计随想:这是一篇语言平实却又情感真挚的文章,怎样让学生在平实的语言文字中体味到作者那浓浓的情谊?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中应该突破的难点。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我反复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师恩难忘,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恩情?当我读到“我仍然象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这一句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作者难忘师恩的最好行动吗?这不就是作者积蓄心中已久的精神吗?这样想着,由词到句的设计便应运而生了。

更何况,读好这些词语,既是对学习课文前的初始复习,又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很好铺垫]二、探文——读文悟理1、自读,三到五自然段。

2、交流,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提示:(1)田老师的故事(一个小孩子————————变成了一座大花园)(2)这首有趣的小诗(一去二三里——————————八九十枝花)(3)田老师教课的方法(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娓娓动听地讲起来)3、再读,读好印象深刻的地方。

4、品悟。

(现在,谁来说说田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老师?)提示:(1)他口才、文笔都很好(2)他教书很有方法(3)他的课引人入胜,而且故事里还蕴涵着做人的道理5、回读。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设计随想:抓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还必须借助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达到“读文悟理”的目的。

这里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并理解这一堂让我在不满6岁时就受到启蒙的语文教学。

无论田老师教学的内容,无论田老师教学的方法,都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有所感悟和思考。

事实证明,也只有让学生读进去了,他们才会加深对文章的体验和理解,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入景——读图悟景1、读图。

(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田老师的语文课,我们一起和作者走进这引人入胜的课堂2、交流。

抓住:身临其境、发呆、捅、才、惊醒等词语3、齐读第五小节。

(这就是田老师的课堂!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五小节)4、介绍作者(也正是这样的痴迷劲,使我爱上了语文,使我走上了文学之路——)刘绍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3岁开始就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

《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设计随想:文章读懂了,道理弄清了,但孩子并不一定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样的课堂离我们的孩子是遥远的,而且学生们对这位名声显赫的大作家,并没有多少深刻的了解。

于是,我在学生读文明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读图,安排学生自读有关作者刘绍棠的事迹。

并期望孩子们也能在读图的过程中走进田老师,也能在读“人”的过程中走进作者刘绍棠。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应该是一幅和谐的情景图。

]四、入境——读恩悟情1、引读。

(田老师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

这些故事就像是阳光,就像是雨露——滋润着我,感染着我!至今,我还深深怀念着田老师那富有诗意的课堂——)出示: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那个时候,我还不满6岁,可是田老师却引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很多年过去了——)出示: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2、回读。

(正因为这样,四十年后的作者当再见到田老师时,他还要——)出示:我仍然象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3、交流。

(现在谁说说,40年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4、小结板书。

这就是田老师给我的教诲之恩,它使我终身难忘,正如文章中所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板书)5、拓展延伸(栽培一棵树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一个人需要更多的心血,而这心血就含在平平凡凡、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作者刘绍棠就选取了四十年前的一堂课以此来表达对田老师的敬重和怀念。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平平凡凡、点点滴滴,请你也选取一件平凡的小事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吧。

)[设计随想:和谐情景的再现,使得文章中丰富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慢慢积淀。

当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需要有释放这些情感的空间。

所以,语文课堂上,尤其是情感真挚的文章,就更应该有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舞台。

为此,我设计了引读,回读这两个环节,意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内化人物的情感。

不仅如此,我还结合这篇文章的写法,让学生提笔写下些关于师恩的文字。

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习得更多。

]《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1.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作者不满6岁的时候,而且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了,但它在作者的脑海里却一直那么清晰,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这是为什么呢?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四人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4.全班交流,质疑:(1)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可铺垫: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意思吗?从哪儿看出“我”听得入了迷?这些说明了什么?(2)田老师的故事对“我”有怎样的影响呢?可铺垫:“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师: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请问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呢?生:把田老师讲的故事比作“春雨”。

师笑:为什么不把田老师的故事比作“冬雨”、“夏雨”呢?(学生纷纷举手)生:冬天的雨是冷的,春天的雨是温暖的。

师:就是说老师的故事像春天的雨一样怎样?生齐:温暖。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生:夏天的雨是狂风暴雨,没有春天的雨舒服。

生:春天的雨能够让万木迅速地生长。

生:春天的雨是绵绵的。

师:田老师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生:老师的故事是娓娓动听的。

师:春天的雨是绵绵的,田老师的故事是娓娓动听的。

它们给人的感觉是相似的,所以,作者才会由田老师的故事想到“春雨”。

师:如果用“冬雨”或“夏雨”来比喻田老师的故事,那会是怎样的结果?生:那别人就会觉得田老师的故事不好了。

生:那田老师的故事很可能会把学生教坏的。

师:是啊,春雨让花草树木快乐地生长,老师的故事则让作者健康成长,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3)这件事为什么让我到今难忘?师:田老师的故事能教育我,所以我终生难忘。

田老师的故事让我终生难忘,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生: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师:你们从这句话里知道了什么?生:从老师的故事中,作者学到了知识。

师:从课文田老师的故事中,作者学到了什么知识?生:田老师的故事讲的是古诗的意思。

生:作者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懂得了古诗的意思。

师:田老师的故事让我终生难忘,还有什么原因呢?生:田老师的故事引人入胜。

生:田老师的故事能让作者身临其境。

……师:是啊,田老师的故事是那样的引人入胜,还能教育人,让我学到知识,我怎么能忘记呢?5.指导朗读。

(1)从这几个自然段的阅读中,你们觉得田老师教课有什么特点?(2)我们应该怎样读?(3)指名试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1.默读第三段,找出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的词句,并想一想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生难忘)3.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4.指导朗读:范读、试读、自由练读、齐读。

5.小结并板书。

五、布置作业语文补充习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