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浅议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38)摘 要:根据当前水文化的重要地位,指出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给出水文化的定义,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水文化进行了分类,指出了水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了水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我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文化,定义,必要性,分类,意义一、水文化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水文化作为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水的斗争中形成的关于水的各种传说、民谣、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各项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
水利作为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工作理念也在逐步地从“兴利”“除害”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主向人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水利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
新时期,我国水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劣,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
缓解这种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
水利工作者认识到,意识形态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一种特殊存在物,会对治水思路、治水理念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积极开展水文化的宣传工作,对水利行业职工加强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通过学习优先的水文化,增加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培养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从而对水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人类正在积极开展如何恢复水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和恢复水域景观自然美的活动。
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水景观重塑正成为当前我国水利工作的热点。
景观建设必须以良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作为基础,否则没有景观可言。
然而,光有景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填充。
城市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文化上的区别,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上的竞争,凌驾于城市硬件设施之上的文化底蕴可以穿过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影响力。
由此,水文化建设被提到日程上来,它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补充,可以增添景观的个性化内涵和持久性、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因此,水文化建设符合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总之,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水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底蕴的深厚。
水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员,是古人与水打交道的历史见证,是先进的管理水、利用水的历史记载。
因此,弘扬水文化对于我国当前水利工作的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可以激发人们爱水的热情、促进当前水利工作思路的转变、提升城市形象、建立新时期良好的经济、人、社会和谐关系等。
二、水文化的定义河流的景观以及河流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对人的感官产生刺激,人们对这种刺激会产生感受和联想,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和活动都可以成为水文化[1]。
或者换句话说,水文化就是人类长期以来从事与水有关的水事活动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
三、水文化的分类1.根据水文化的表现方式,可分为[1]1.1诗歌类:在唐宋诗词中,讴歌大江大河、湖泊壮丽景观的作品随手可得。
表达水灾之后民众流离失所的悲惨民谣也有很多记录。
1.2碑刻类:在石碑和岩石上刻记曾经发生过的水现象。
如三峡白鹤梁鱼纹石刻及相应文字记录了历史上发生过的长江枯水位;都江堰的石碑记录了李冰的治河原则;黄河花园口蒋介石题刻的石碑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人工决堤的惨剧。
1.3绘画类:山水画一直是我国文化的主流,表达了人们对水域景观的追求和向往,其中以《清明上河图》最具代表性,它精细地记录了黄河下游曾经有过的繁荣。
1.4史记传说类:在中国数千年的治水活动中,涌现过许多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被文字记载,或经过长期口头流传,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学。
如关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
1.5信仰类:由于人们对水灾的恐惧和对治水人物的崇拜,逐渐形成有宗教色彩的信仰。
如随处可见的龙王庙、禹王庙、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纪念韩愈治理韩江的韩王庙等。
英雄人物逐渐被神化,至今香火不断。
1.6祭祀类:在历史上每当遇到干旱和洪水,民众苦不堪言,迷信地认为是上天在发怒,常常举办各种祭祀活动,祈求降雨、平安。
1.7民俗类:长期在水畔生活的人群或民族,为表达人与水的亲密关系,或为了纪念某一事件和人物,或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而举行的活动,长期以来演变成为民俗。
如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洞庭湖区的赛龙舟等。
1.8科学著作类:在长期的治水活动中,人们也加深了对水的认识,也涌现了一些治水的专家,形成理论,汇聚成书。
比较有名的如《山海经》、潘季训的《治水方略》等。
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
历史水文化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灾害和社会变迁等。
以上根据水文化的表现方式分类说明,尽管水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人类对水的认识的体现,这其中的内容或是对灾难的记载、或是征服水的活动、或对水景观的刻画、或是对水的整治方法和思路的探讨、或是对治水英雄的赞美和铭记等。
另外,从以上的水文化各种表现形式还说明,水文化不分种族、年龄、阶层,属大众文化的范畴。
2.根据水的不同存在形式,水文化可分为2.1 江河文化[2]我国是一个江河数量较多的国家,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余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条,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有79条。
其中,长江和黄河在世界排名分别为第三和第五位。
一位外国学者曾说过这样的话:“称中国为河川之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有众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为对河川进行了治理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历史。
”纵观我国的城市发展史,大部分城市都是滨水而建,同时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因此,我国的江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2.2 湖泊文化[2]湖泊是指陆地上低洼地区储存大量而不与海洋发生直接联系的水体。
湖泊对于人类的养育和恩惠,表现在水产、灌溉、航运、供水、洪水调节、美化环境等方面。
正因为湖泊对于人类的众多好处,因此,湖泊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
有许多文字记载、文学影视作品都被人们所熟知,如山东的微山湖曾是著名的梁山泊的一部分,也是抗日英雄们活动的主要场地;以河北的白洋淀为故事发生地点的电影有《小兵张嘎》、《新儿女英雄传》等;鄱阳湖相传曾是三国周瑜操练水军的地方,因此才为赤壁大战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2.3 海洋文化[2]地球表面70%是水,因此,地球是一个水球。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作为我国古代外交史和航海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国乃至国家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海洋是我国开发利用较早的水域之一,海洋水文化的历史更久远。
2.4 泉文化[2]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人们称之为泉。
泉由于具有独特的运动特性和景观,而被人们所喜欢和钟爱。
泉水分为冷泉、热泉、温泉等,可被人们观赏、休闲、健身、养神、疗养等。
正因为泉所具有的这些特殊的功能,泉自古就是诗人们写作的对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瀑布文化[2]瀑布,是指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上倾泻下来的水流。
瀑布千姿百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被人们所传唱,并对瀑布产生无限的遐想。
瀑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感观享受,同时对于精神愉悦、陶冶情操等都非常重要。
2.6 雨文化[2]雨,按照科学的观点,主要是云中冰晶或雪粒因水汽转移、碰撞、合并等作用,不断增大,到上升气流无力支持时下降融化而成;也有由水滴直接增大下降而成。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农业是我国的命脉。
因此,雨与我国劳动人民关系较密切,“雨润农田”“久旱逢甘雨”等被人们传诵。
2.7 雪文化[2]雪是从云中降落、具有六角形白色结晶的固体降水物,是由于气温较低,水汽在空气中凝结生成的。
“断桥残雪”“苍山白雪”“太白积雪”等都是对于雪景的描述。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把北国的风光描述得淋漓尽致,杭州西湖以水美著称,但杭谚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另外,还有由水文化所衍生出来的酒文化、茶文化等,在此不再赘述。
3.根据水文化存在的层次不同,可分为[3]3.1表层的景观水文化:人们对多姿多彩的水形态的观赏是构成景观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海翻腾云水怒”“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润物细无声”等分别构成大海文化、江河文化、瀑布文化、清泉文化、冰雪文化、雨水文化等,都是人们心理感受的一种表达。
3.2中层的行为水文化:主要包括水行业的规划设计、科学管理、科学实验等业务活动;包括水行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站建设等水文化事业;包括以水和水域为场所和在水行业内开展的各种水文化活动。
根据水行业的不同工作性质,行为水文化还包括机关水文化、企业水文化、事业水文化、社团水文化等。
3.3深层的心理水文化:主要包括水行业人们的思想信仰、思想道德、行业精神、价值观念、哲学理论、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水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对人们行为的指导性和维系事业的连续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务活动中一切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水利行业精神是这种心理水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水利事业发展巨大的精神动力。
4.根据水文化的时空分布不同,可分为[3]时代水文化:主要包括远古时代的水文化、古代水文化、近代水文化、现代水文化。
区域水文化:指不同地区的水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水文化、外国水文化、城市水文化、农村水文化、各地方水文化、各流域水文化等。
5.按水文化所处地域不同,可为分:1)黄河水文化[4]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的黄河中游地区,包括支流渭河、洛河、伊水,是古代文化发源地。
这里的黄河水势汹涌澎湃,两岸山峰夹峙,文化积累深厚。
著名者有:禹门口为纪念大禹治水传说遗址;三门峡附近通往山西的重要渡口——风陵渡,有王之焕诗《登鹳鹊楼》、《凉州词》等著名诗作,在伊水边有著名的龙门石窟,东西两山夹水称伊阙,三国时代曹植的《洛神赋》使此处洛河更富有神奇色彩;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夺标》,精彩地描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水上生活;王维和白居易的诗文描写了在长安别墅内河湖围绕的优美环境,都是这一地区水文化的精彩代表[4]。
2)荆楚潇湘水文化[4]春秋时期长江中游最早发展的是楚文化。
楚江即长江湖北、江西、安徽一段,另一段荆江,包括武昌、黄州、隋州等,也属于楚文化的一部分。
湖南洞庭湖以及湘、资、澧、沅四大水系,也属于长江水系,称潇湘文化,也属于楚文化。
这一地区的水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括屈原的辞赋,纪念屈原的民间活动,唐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的活动、相关建筑和文学作品,如黄鹤楼、岳阳楼的诗、词和赋,赤壁地区的词,名篇名作众多,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