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城水文化的挖掘与探索
摘要:作为新兴的移民城市,摆在东营面前的不仅有物质上的富足,也有文化上的困惑。
如何避免文化雷同,突出自身特色形象,通过文化建设构筑城市记忆的载体,挖掘并保护城市人文景观,加强城市形象的塑造及控制是东营现阶段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黄河水城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098x(2011)06(b)-0252-01
1 概念解析
水文化即有关水的文化。
再进一步讲,就是市民在水务活动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或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
黄河水城水文化可理解为人们在黄河水城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2 水文化类型
2.1 物态水文化
水文化往往以物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江河、湖泊、泉水、海洋等,形成可感知水景观的文化意象。
黄河文化;东营地处黄河尾闾,是黄河最为活跃的河段。
黄河经过东营人三十多年的治理,不再肆意摆动,已经从一条害河变成了一条利河,不仅给东营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还从千里之外携来泥沙,不断延伸着东营的土地。
黄河塑造了东营独特的“黄河口”文化。
海洋文化;黄河代表古老文化,海洋则代表现代文明。
黄河入海,河海交汇处呈现了一幅黄龙入海的壮观景象;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东营已经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渔业港口6个,发展海洋养殖业,拓展了人们对海洋的认知,丰富了东营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
湿地文化;东营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该地区蕴含丰富的湿地资源。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展示出原生态的湿地文化;城区内分布大大小小的湿地水面是由东营独特地质产生的特有城
市风貌。
东营这座“东方湿地之城”已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2 地域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指东营地区历史发展逐步沉积下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
古齐文化;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东营市域成陆部分属齐国北部国土,是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古齐文化遗址418处。
齐文化推崇安邦定国、积极入世、勇武刚健的精神,合时俗、务实际、重视贸易的传统在东营沿河、沿海地带流传至今。
吕剧文化;吕剧起源于牛庄镇。
当时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任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
山东琴书传入后,经东营人的改装发展为吕剧,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吕剧作为黄河口人笑对生活,执著追求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几代人不断追求向上的生活缩影,也是黄
河入海口地区灿烂文化的有力见证。
红色文化;东营是革命老区,这里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
言》中文译本;1924年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支部。
抗战时期,“垦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垦区民主政权和中共地方组织机构,不仅成为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可靠后方,而且有力地支援了胶东、鲁南的抗日根据地,被誉为鲁北平原上的“小延安”。
移民文化;百余年来,黄河每淤积一片新土地,就有新的移民来到这片土地上渔猎垦殖。
近代史上东营地区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移民。
每一次新的移民,都会为东营地域文化注入新内容、新活力:如元末移民带来了内地文化;民国军垦移民带来了军队文化;鲁西移民带来了鲁西文化;建国后的城市知青带来了城市文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石油开发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现代企业文化;建市后从全国各地调入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带来了多元地域文化和精英文化等等。
移民带来的不同地域背景和特色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融合,形成东营地区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
2.3 新兴产业文化
石油工业文化;东营丰富的水资源成就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东营市是胜利油田所在地,因石油而扬名。
胜利油田的建设历程所象征的艰苦奋斗、群体协作、不断创新的精神,成为东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业文化;东营是沿海城市,历年来东营人以农业和渔业养殖为主。
如今东营市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蓝色经济,正在积极打造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
由于特殊的水域环境,使本地区形成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甲鱼等众多珍稀和极具地区特色的水产品种。
农垦文化;东营土壤盐碱,对农业生产和植物种植十分不利。
为了克服土壤耕层含盐量过高、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荒碱地开发的三大制约因素,东营人求索出“上农下渔”的农业开发模式,以及利用排水压碱的特色绿化模式。
此外,东营发展了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等生态农业项目,促进了东营旅游业的发展。
航运文化;古时“铁门关”是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近代小清河为了运送海盐而开挖,抗战时期被誉为“炸不烂的水上钢铁运输线”;建市时,小清河成为运送货物的主要渠道。
如今,东营正在投资兴建东营港、广利港,建设多个深水码头,东营将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航运、物流中心。
2.4 水生态理念
东营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城市面貌来之不易,是经过长期植树种草、绿化排碱、水系循环而取得的成果。
这种全民尊重水、尊重自然的水生态理念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3 文化核心体系提炼
3.1 水城文化品牌
东营地域文化类型丰富,种类繁多。
首先,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而为世界所熟知;其次,石油文化是东营立市之本,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类型;再次,生态文化代表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品牌效应好,可塑性强。
基于这一考虑,选择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三种能代表东营城市特色的文化类型作为黄河水城最主要的文化品牌。
3.2 文化核心体系构建
黄河水城水文化采用“多元一体”到“一体多元”的构建过程。
水城文化作为“一体”,其它子文化如黄河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渔业文化、农垦文化、航运文化、古齐文化、吕剧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等构成黄河水城文化的多元体系。
各类子文化间无论在变化的过程中还是在稳定的状态下,都因“一体”的存在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过对各类子文化的分析,将东营地域文化提炼为以黄河文化为渊源、古齐文化为根基、孙子文化为精髓、革命文化为底蕴、石油文化为主体、移民文化为补充、民俗文化为特色、海洋湿地文化为创新、水文化为媒介、生态理念为灵魂的黄河水城水文化。
4 结语
东营要实现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转变,需利用城市文化建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功能,通过城市空间体现水城水文化。
同时需要各类子文化在水文化的总体框架引导下进行重构,实现文化与场所设计、城市生活的结合。
此外城市空间建构也只有依托于城市文化,反映城市文化,才能塑造出和谐的城市形态,带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东营市文化发展规划[r].
[2] 侯光明,李金昆等.黄河三角洲创新型城市系统思维—东营
的探索与实践[m].
[3] 李靖莉.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的特点[j].
[4] 刘美海,赵会才.打造湿地之城,展现城市魅力[j].
[5] 孙德祯,崔建国.关于东营地域文化问题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