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安

淮安

淮安淮安城区俯瞰江苏省淮安市,于2001年由原淮阴市更名而来。

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 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22城市 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市。

淮安市属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市区东距黄海海岸 线仅100多公里,通达亿吨大港--连云港港港和盐城大丰港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均仅需1.5小 时。

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外文名称: 别名: 别名: 行政区类别: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淮安 Huai'an 淮阴、山阳、楚州 地级市 中国华东 清河区等4区4县 淮安市清河区健康西路140号 0517 223000 江苏省中部偏北,洪泽湖东岸 面积: 面积: 人口: 人口: 方言: 方言: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著名景点: 著名景点: 机场: 机场: 火车站: 火车站: 车牌代码: 车牌代码: 市花: 市花: 市树: 市树: 10072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4799889人(2010年) 江淮官话洪巢片淮扬小片 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 关帝庙等 淮安涟水机场 淮安站等 苏H 月季 雪松目录 城市区位 现任领导 行政区划 1 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隋唐五代时期 1 宋元时期 1 明清时期 1 民国时期 1 建国后 1 美食文化淮扬菜 1 淮安菜 1 自然地理简介 1 土地资源1 水资源 1 矿产资源 1 森林资源 1 野生动物资源 风土人情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中国南北过渡地带 经济发展 淮安名人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 宋 元 明 清 近代 城市发展 对外交往 淮安方言 淮安方言声母特点 韵母特点 入声与调值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城市文化 旅游景点展开城市区位 城市 区位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其范围为东经118度12分~119度36分,北纬32度43分~ 34度06分。

淮安市江苏北部中心城市,市境西、北接宿迁市,东北接连云港,东南接盐城市,南接扬州 市,西南连安徽省滁州市和江苏省会南京。

全市地处淮河两岸,邻江近海, 处于全国南北分界线上。

淮安在全国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更是长三角北部区域的交通枢纽。

淮安市楚州区是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著名 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 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 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城区 (8张 )淮安市楚州区是已故总理周恩来的家乡.历史上诞生过淮阴侯韩信、汉赋大家枚乘、 巾帼英雄梁红玉、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杰出人物。

刘少奇、陈 毅、黄克诚、罗炳辉、李一氓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

淮 安是物产富饶的淮河明珠。

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 东有盛产鱼虾蟹的高邮湖、白 马湖。

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广,盛产水产、蔬菜、林果、各类禽畜及 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猪、水产、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是 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岩盐、芒硝、凹凸棒 土、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已经探明的岩盐储量1283亿吨,居世界首位。

淮 安是新兴的工业城市。

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近4万家,其中包括淮阴卷烟厂等几十户大 型企业集团和江苏清印集团等上百户重点企业,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 台资集聚,台湾富士康集团淮 安科技城、明基达方电子、台玻、康师傅、旺旺、膳 魔师等“大个头”台资企业纷纷来淮投资,正在逐渐形成继深圳、东莞、昆山之后的国 内第四大台资高地。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特钢、电子信息和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 食品五大千亿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同时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烟草等有一定 基础,丰富了整个工业体系。

全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升级,生物工程、节能 环保、新兴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兴起。

淮安是长三角地区迅速崛起的交通 枢纽城市。

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京沪、宁宿徐、 淮盐、宿淮、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已经开工建设的宿 淮铁路连接安徽皖北的能源基地,该铁路作为西煤东运的重要能源出海战略通道,淮安夜景 (2张 )对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已建好的新长铁路,苏通长江大桥、将淮安与盐城、泰州、南通、上海等沿海城市紧密连接起来,正在建设中的连盐淮城际铁路, 将加强淮安、盐城、连云港三个长三角北部城市之间的区域联系,使淮安融入到沿海 大开发中,宁淮城际铁路、淮扬镇铁路、徐(淮)沪铁路,使淮安与南京、扬州、镇 江、徐州等重要城市的联系更加便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的作用愈发明显; 淮安历史上就是”运河之都“,河道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境南北,辅以盐河航 道、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航道,使淮安的水运网络通江达海,淮安经济早由传 统的“运河经济”转为“海河经济”。

2010年9月26日通航的淮安涟水机场为淮安走向全 省架起了空中桥梁。

全市已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公路、铁路、航空并举的立 体化大交通网络。

现任领导市委书记:刘永忠;人大主任:刘永忠; 王维凯 政府市长:高雪坤;政协主席:行政区划2010年9月,淮安市辖5个市辖区、4个县。

邮编:223000 市区:清河区: 淮223001, 清浦区: 223002, 楚州区: 223200, 淮阴区: 223300 , 经济开发区: 223005 辖县: 金湖县: 211600, 盱眙县: 211700, 涟水县: 223400, 洪泽县: 223100 安市 据) 。

面积89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9.9889万人(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淮安地图 (2张 )清河区面积 134平方千米,人口 32万人。

邮政编码223001。

区人民政府 清浦区 面积 293平方千米,人口 32万 人。

邮政编码 楚州区 面积1439平方千米,人口119万 淮阴区 面积1264平方千米, 开发区 面积132平 金湖县 面 盱驻北京北路103号。

223002。

区人民政府驻兴淮西路。

人。

邮政编码223200。

区人民政府驻淮城镇。

人口 87万人。

邮政编码223300。

区人民政府驻王营镇。

方千米,人口13万。

邮政编码223005。

区政府所在地驻徐杨乡。

眙县积 737平方千米,人口 36万人。

邮政编码211600。

县人民政府驻黎城镇。

面积2430平方千米,人口 74万人。

邮政编码211700。

县人民政府驻盱城镇。

洪泽县 镇。

面积1009平方千米,人口 39万人。

邮政编码223100。

县人民政府驻高良涧 涟水县 面积1656平方千米,人口104万人。

邮政编码223400。

县人民政 民族 淮安市有48 个民族,是江苏省民族成份最多的市之府驻涟城镇。

一。

其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9.7% ; 47个少数民族人口约1.61万人,以回族人口为最 多,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7%。

其他少数民族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百人以 上的民族有14个:蒙古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 族、傈僳族、傣族、藏族、黎族、朝鲜族等;百人以下的民族有31 个:维吾尔族、 瑶族、哈萨克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秙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 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撤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 阿昌族、普米族、怒族、俄罗斯族、邵温克族、德昂族、裕固族、京族、独龙族、鄂 伦春族、基诺族。

进来的。

除回族属早期迁居外,其他少数民族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婚嫁夏商周时期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京杭运河的 扬州至楚州段)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 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含今淮阴、楚州、清河、清 浦四区大部分)、盱眙(今盱眙县城北) 、东阳(今盱眙县马坝) 。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 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

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

西汉年 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 、射阳(今楚州区东南) 、富陵(今洪泽湖中)等 县。

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东汉末年广陵太守 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

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

同时交通运输也 有改善。

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

由 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 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 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

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 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 ,割直渎、 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

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 (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

自隋至清 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

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 盐场之一。

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

楚州(治今楚州区淮城 镇) 泗州 、 (治今盱眙县城对岸) 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 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 水东南第一州”,素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称。

宋元时期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

政府鼓励淮安楚州镇淮楼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

“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 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

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 兵火的长期荼毒。

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

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 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

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 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

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 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 《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