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学科架构
划分:12个学科门类、89个一级学科、386个二级学科
120 90
一 学 级科 二 学 级科
量 数
60 30 0
学 门 科 类
哲 学 经 济 学 法 学 教 育 学 文 学 历 史 学 理 学 工 学 农 学 医 学 军 事 学 管 理 学
学科传统
• 学科传统是不同高校之间的根本区别。 每一学科在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受到了特定的校园环境的影响,有着 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学科传统。 • 学科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校区大学人 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的不同。
• 《辞海》--- “学科” 是学术的分类。指一 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物理学、 生物学, 历史学、教育学。
学科与专业的含义 • 《辞海》
–学科:① 学术的分类;② 教学的科目 –专业:专门的学业
• 《高等教育学》
–学科: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划分知识或学问 的门类 –专业:以学科分类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划分 的学业门类
大学建设
核心 学科 平台
承载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
传授知识
(大学功能的核心)
发现知识
应用知识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学科方向
学科发展的根本和动力
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定位依据 国民经济发展 学科发展的科学价值 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学科群
科学问题 社会问题 带有多学科特征 经济问题
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
12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 目标与建设侧重点不同
学科建设 侧重 科学研究 专业建设 教学
出高层次、前沿性的科研 提高教学质 目标 成果,在领域中形成有特 量为出发点 色和优势的学术力 和归宿
13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 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同
–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
才培养的载体
–一个学科可以支撑多个专业,一个专业
也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依托
9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 课程是学科与专业的联系中介
人才培养 学科 自身 发展 规律 知识传承 支撑
学 科
科研要求
课程
知识结构要求
依托
专 业
社会 需求
西方国家:专业即是不同的课程计划
10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任务
• 实验基地建设---建设一流的实验基地 • 教学建设和学术研究---创造一流的教学 和研究成果。
• 一是要制定一个高水准、高质量的学科建设 规划,把握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选准学科 突破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 二是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 骨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的高 素质师资队伍。
产生原因 构成:
国家优先发展目标和学 科发展前沿,学校学科 自身发展情况 学科群的主要研究 方向、主攻目标
选择
支撑学科
带头学科
相关学科Biblioteka 基本决定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 一流的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 摇篮, • 是推动知识创新、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 生产力转化的基地。 • 因此,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建设 一流的大学。
• 学科建设
– 跟踪学科发展趋向,选择研究领域与方向, 形成学术成果,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
• 专业建设
– 跟踪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形成教学思想 与方法,组织实施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11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 内涵要素不同
–学科建设:确定研究方向、建设研究基地、
建设学术梯队等
–专业建设: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课程
• 学科的结构布局、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和发展 活力决定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与建设,我们可以清 楚地看到,一所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社会 服务三大社会功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反映出该 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而这三大功能的基础则是 学科建设。
•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一流的学科是培养高 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推动知识创新、推 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地。
• 三是要集中资金和力量,搞好基地建设,建 设先进的教学基地、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 人才培训基地。
• 四是要组织力量,联合作战,承担科研大项 目,在完成大项目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培养 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队伍。
• 五是要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形成教学、科研、 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 六是要重视制度创新。多学科交叉发展,在 组织制度上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原有组织结构 形式的约束,因而往往迈不开步子。这是全 世界大学都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大家都在 寻求解决的一个问题。
学科的内涵
• 学科的内涵,非常丰富,界定的方式多 种多样。 • 从知识传递、教育教学的角度---指“教 学的科目”(Subjects of institution), 即“教”的科目或“学”的科目; • 从知识生产、学问研究的角度---学科的 涵义是指“学问的分支”( Branches of knowledge),即科学的分支或知识 的分门别类;
• 在学科建设中最能体现学科建设质量的是学科 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 • 学科带头人---在该学科领域中具有深厚的理 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丰富的科研实践经 验、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为学科的创立、建设和 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其道德品质、情操、胸 怀、学风、为人以及组织和领导能力等受到同 行的推祟和拥戴。 • 学术带头人---一般是某学科、专业中的学术 权威和学术梯队的带头人。在教学、科研等各 方面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有带领一批人 (学术梯队)卓有成效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的威望和能力。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理念
学科发展
基 地
科 研
人 才
管理(环境、体制、机制等)
重点学科建设
“3+1”模式
• 我校学科建设情况
• • • • •
目前有12个学院, 在校本科、高职生13000余人, 研究生1500人。 全校在职在编教职工1008名,教授113名。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有213人。
学科的功能
• 学科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种功能, 高水平的学科应培养高水平的高素质人 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水 平的社会服务。 • 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社会功 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反映出该校的整体 办学水平,而这三大功能的基础则是学 科建设。
学科
功能
高等学校最重要的组织基础 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 形成学科体系和实现学科间交叉融合
• 学科体系---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 和新兴交叉学科。
• 其中特别要重视基础学科,因为基础学科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 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是 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没有高水平的基础 学科,其他学科就不可能高水平地发展。
• 学科交叉---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多学科之间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 真正实现学科的综合性
• 学科的交叉、综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 也是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新的创造、 新的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
• 学科建设涉及: • 学科方向建设---开辟出新的学科方向 • 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 哈佛之所以世界知名不是其华丽气派的 高楼大厦,而是依赖于一批学术大师
论文、专利、技术 –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层次 知识、能力、素质
高校以品牌、特色的学科与专业而闻名
14
学科体系结构
• 学科体系结构大体上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 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199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科目录中有 12个 学科门类、74个一级学科和321个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通常有若干个学科方向组成,学科 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 学科门类—— 哲学、经济学☆、法学☆ 、 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 、工学 ☆ 、农学☆ 、医学、军事学、管理学☆
• 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氛围
• 首先,要使学校的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 科建设的意义,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学 校领导和院、系负责人,要把学科建设 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积极 参与学科建设;各职能部门和职员,要 为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环境, 提供一流的服务。
• 其次,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 围。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特别是学 术带头人的培养。要尊重和依靠学术带头人,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他们要扬长补短, 扬长避短,有时候还要扬长“护短”。
7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视角 学 科 专 业
划分依据 知识的分类与发展
社会劳动分工专门化
学者、研究领域、理 教师、培养目标、课 构成要素 论体系、方法论… 程体系…
建设目标 知识的发展与创新
传授知识、培养人才
组织结构 相对弹性、甚至虚拟 相对刚性、层次清晰
8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相互交融、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
• 学科梯队的建设必须关注 • (l)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是专指高等学校教 师的来源构成状况,合理的学缘结构 --“远 缘杂交”,不应出自“同一源头”。 • (2)年龄结构。--反映出专业技术队伍的活 力和创造力的兴哀趋势。合理的年龄结构是 指老、中、青人员的年龄呈均衡分布。 • (3)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层次上 构成情况,包括各种知识之间的比例、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功能。 • 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是多学科的知识集成
大学的学科构架、功能与作用
黄硕琳 教授 2009年9月
• 现代大学---人文观念、科学精神和学术制度的 融合. • 这种特殊的融合使大学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自 身的独立性.其中以大学的学科性尤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