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RP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原发病为子痫7例(63.7%),高血压脑病3例(27.2%),尿毒症1例(9.1%);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视力障碍等。

多数患者头颅MRI 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

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恢复正常,复查MRI病灶基本消失。

结论RPLS 临床表现为脑病的症状,急性期MRI的脑白质异常是可逆的。

标签: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組临床、影像综合征,急性起病,以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视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神经影像学表现为后部脑白质受累,多位于顶枕部区域,脑干、小脑等部位累及者少见。

特征表现为血管源性水肿,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不但患者的症状、体征可以完全恢复,神经影像也可完全恢复正常,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

现将我院2008~2014年诊治的11例RPLS患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9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1.6±3.2)岁。

继发于妊高征子痫7例、高血压脑病3例、尿毒症1例。

1.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10例,亚急性起病1例,出现头痛9例,伴恶心呕吐4例、意识障碍8例,癫痫发作8例(全面强直-痉挛发作7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例)、视力障碍2例,11例患者均无面瘫、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局灶神经缺损症状体征。

1.3脑脊液及实验室检查腰穿压力为130~200 mmH2O,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肾功能检验示7例患者(子痫6例,尿毒症1例)存在肾功能损害,尿蛋白(+)~(+++),尿素氮7.8~11.3 mmol/L,肌酐118.2~449.1 umol/L。

1.4 脑电图8例癫痫患者脑电图检查,7例背景波减慢,3例可见棘波。

1.5影像学改变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病灶在T1WI呈低信号,T2WI 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低/等信号,病灶累及枕叶9例、顶叶6例、额叶2例、颞叶3例;侧脑室旁2例、小脑与脑干1例,多双侧对称分布。

3例子痫患者行头颅MRV检查无异常。

1.6治疗及转归11例患者经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所有患者于7~15d后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头颅MRI检查示8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未遗留神
经系统后遗症。

2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0岁,因”头痛1 d,发作性抽搐伴神志不清、发热10 h”入院,宫内孕6+月,单活胎,否认高血压病史。

体查:BP 180/103 mmHg,神志模糊,躁动不安,鼻唇沟对称,颈软,四肢活动可,双巴氏征(-),双克氏征(±)。

予脱水、抗癫痫、降压等对症处理后,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病程20 d时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无异常,见图1。

3讨论
1996年由Hinehey等[1]首次报道并提出RPLS概念,之后报道陆续增多,病因中恶性高血压占61%,细胞毒性药物占19%,子痫前期和子痫占6%,其它少见病因为14%[2],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血压升高。

通常认为PRES 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两种:①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血压突然升高时,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脑小动脉扩张,脑组织过度灌注,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3]。

②血管内皮损伤:尿毒症相关的毒性物质或免疫抑制剂等直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脑屏障破坏,毒性物质聚集,继发脑血管收缩或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致使脑动脉闭塞、缺血、缺氧及血管源性水肿[4]。

脑细胞功能紊乱,并未引起严重的神经细胞变性或死亡。

病因去除后在数周内可恢复,故PRES 大多是可逆的。

结合本文10 例患者均有血压急剧升高病史,超过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导致区域性血管扩张,即脑的高灌注。

增高的脑灌注压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局灶性液体、尿素氮等大分子外渗引起血管源性水肿,造成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出现头痛、呕吐、神志障碍、癫痫等脑病表现。

1例尿毒症患者发病可能与血压高,尿毒氮等代谢产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机制作用有关,所有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但延误治疗可继发脑出血或脑梗死,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

RPLS影像学最突出的特点是病变主要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最常见的部位为双侧顶枕叶对称的皮质下白质,片状分布,可能与脑白质细胞排列较灰质疏松,及后循环的血管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分布少、对血压急剧增高的损害更加敏感有关[5]。

其次,额叶、基底节、深部白质、小脑、脑干[6]也可受累,病灶呈小斑片状、花瓣状,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及FlAIR 像呈高信号。

如果病灶在DWI 显示等或低信号,ADC 信号不低,提示血管源性水肿[7],如果病灶在DWI 呈高信号,ADC 低信号,提示已进展为细胞毒性水肿和脑梗死,也可出现DWI 高信号(可视为不可逆性改变的早期征象)。

ADC 显示相应病灶部位信号不低(在脑梗死时为低信号)提示血管源性水肿。

因此,采用DWI 和ADC 可与脑梗死进行鉴别。

但如果早期未及时诊断治疗,可进展为脑梗死、颅内出血[5,7],本组11例患者头颅MRI主要累及顶枕叶等后部白质,小部分累及额叶,个别的累及脑干、小脑,病灶呈片状,斑片状,大致对称,在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低/等信号,治疗后病灶消失,支持血管源性脑水肿,为影像学的可逆性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RPLS临床和影像学改变具有可逆性,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脱水降颅内压、抗癫痫、及时控制血压或停用引起发病的药物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进展为不可逆性的细胞毒性脑水肿,造成神经功能的永久性损害。

因此,广大临床医师尤其是神经内科医师应加强本病的认识,为尽快诊断及治疗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Hinchey J,Chaves C,Appignani B,et al.A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J].N Engl J Med,1996,334(8):494-500.
[2]Jennifer EF,Danie LOC,Harry JC,et al.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Associated clinical and radioloyic findings[J].Mayo Clin Proc,2010,85(5):427-432.
[3]Shintani S,Hino T,Ishihara St,et al. Reversible brainstem hypertensive encephalophathy (RBHE):clinicoradiologic dissociation [J].Clin Neurol Neurosurg,2008,110(10):1047-1053.
[4]Lamy C,Oppenheim C,Meder JF. Neuroimaging in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J]. J Neuroimaging ,2004,14(2):89-96.
[5]Stevens CJ,Heran MK. The many faces of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J]. Br J Radiol,2012,85:1566-1575.
[6]解文菁,范佳,劉群.脑干受损为主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2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4):359-360.
[7]Hugonnet E,Da Ines D,Boby H,et al.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Features on CT and MR imaging[J].Diagn Interv Imaging,2013,94:45-5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