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陈老师开了这门艺术鉴赏课,弥补了我之前一直缺失的美学教育。
作为选修课的结业作业,我写了我最喜欢的科幻电影。
浅析电影艺术中的科学幻想
——以《2001:太空漫游》为例简单的来说,电影艺术中的科学幻想其表现形式就是科幻电影和其它电影形式中的科幻成分,在这里,我主要讨论科幻电影并且以我最喜欢的科幻经典——《2001:太空漫游》为例。
从电影史的发展来看,尽管“科幻电影”一词出现于1926年左右,科幻电影自电影发明不久后的默片时代就存在了。
1902年,乔治·梅里耶拍摄了《月球旅行记》。
这部改编于儒勒·凡尔纳同名小说的电影以巧妙的摄影效果折服了当时的观众。
另一个早期科幻电影的例子是1927年的电影《大都会》。
从1930年代到1950年代,科幻电影以低制作成本的B 级片为主。
而在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里程碑作品《2001年太空漫游》之后,科幻电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开始成为更为严肃的电影类型。
科幻电影顾名思义即“科学幻想片”,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
当科学观念、艺术想象和电影手段三者结合时,科幻电影随之产生。
科幻,幻想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相比,最为人所诟病的缺陷就是肤浅,大部分科幻片就是星际战争动作片。
《2001太空漫游》可以说是一个不同的类型,它注重了科幻小说的突出点,就是世界观,思维和设想,并且利用了电影语言的优势做了尽力的展示。
它充斥着冗长的硬科幻场景描述和细节刻画,人物关系和性格描写几乎为零,其主旨据称在于揭示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奥秘,充满了神秘主义思辩和唯心哲学色彩。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充满了艺术性,也可以看做对艺术中科幻发展的总结与展望,作为本文的选例自然十分合适。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抽象与具体的特殊存在,往往将形式作为一种诉求于目的的手段,而除非作者本人,作为观众,在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更多的,我们获得的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至于艺术家本身所要表达的东西,我们只能是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进行解读,而这种解读,往往是不全面的。
下面我就不全面地,仅仅从艺术鉴赏方面来具体谈谈四个方面。
首先,电影是一门叙事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
也就是说,电影是一门用画面造型及其变化来进行叙事活动的艺术。
在叙事方式的选择上来看,导演库布里克选择了一种不同于大部分电影的表现形式:淡化台词,强化视觉。
通过视觉的方式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
在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中,演员台词所占的时间也不到半个小时,而在视觉效果的营造上,导演用了20世纪60年代所发明的很多先进技术,将未来人类在太空中生活与工作的壮丽的图景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而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用纯粹的蒙太奇或长镜头手段讲故事。
而在这种独辟蹊径的电影叙事方式的影响下,电影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描写未来人类在太空中征途的电影中,宇宙飞船以及宇航员的造型以及国际空间站等重要场景的设计就是重中之重。
在当时的年代人类还没有完成登月的计划,也没有一艘完成过的航天飞机作为参考,因此导演聘请了美国航天航空局的众多专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来帮助自己设计这些设施以及场景。
结果显然是成功的,电影成功的利用了观众的猎奇心理,通过壮丽的画面达到了导演最初的目的,淡化台词作用,强化视觉表现在电影中的作用。
第二,电影是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艺术。
没有声音相结合的电影的表现力必然要小于有声电影的。
这在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上映时观众的反映就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导演为了选取一首合适的配乐听了数不清的古典音乐唱片,也
请了当时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电影配乐大师来为自己的作品配乐,但最后导演还是选择了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个乐章----《蓝色多瑙河》。
在电影中壮观的视觉奇观配上华丽高雅的《蓝色多瑙河》乐曲,给观众以一种荡气回肠大气磅礴之感。
也就给观众带来了多方位的审美享受。
用这个配乐加上电影深刻的哲学思想,使得电影与尼采的思想遥相呼应,从而在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影片主题的层次感,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也更加强烈。
正如匈牙利的电影美学大师贝拉.巴拉兹所说:“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
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
”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音乐选择以及最终所达到的效果非常客观的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第三,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只有空间艺术效果,而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又只有时间上的艺术效果。
只有电影将这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并通过自己独有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新的审美意趣。
从时间来看,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剧情所跨越的时间长度达300多万年,所以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豪迈之感,这是电影剧情所跨越的时间所带来的美学享受----一种现实生活所感觉不到,只能通过艺术美的实现来感觉的享受。
而同时电影也将最主要的叙事空间放在了太空这一人类还不是十分熟悉的领域,在这种时间的巨大跨度与空间的新鲜感中,观众所得到的是一钟前所未有的视觉刺激与心灵振奋。
苏联的查理希杨在《银幕的造型世界》中说过:“时间仿佛是以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存在于一切空间展开的结构之中。
”《2001:太空漫游》就是这样将时间的跨度与空间的表现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带给观众以极大的美学享受。
第四,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段。
爱森斯坦说过:“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他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纳入创作过程之中,使观众也不得不通过作者在创造形象时所经历过的同一条创作道路。
”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将很多场景衔接起来的镜头很多都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蒙太奇镜头。
比如在古代猿人衔接到2001年的人类社会的这个镜头中,电影首先描写了远古时代的猿人因为某个机会学会了使用骨头作为工具,并利用工具战胜了另一族的猿人,抢夺到了水源地,而后猿人为了庆祝胜利将作为工具的骨头高高的抛向了空中,然后镜头突然将空中飞舞的骨头剪接到飞行的太空飞船,这一寓意十分明显----人类通过是同工具已经发展出了高度的文明。
这种寓意深刻的蒙太奇镜头也让观众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也印证了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说的:“镜头的组接,能让我们感受到镜头里看不到的东西。
”
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之所以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于其熟练又极具开创性的运用了电影这一艺术手段的方方面面,从而向人们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意象,完整的世界。
本片对于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了一种全新的诠释,不再想要表现某种具体的主题,说一段故事,讲一个道理,而是想要将这些具体抽象起来,达成一种未知的神秘感与压抑感,这种灵魂的体验,恐怕是不能比拟的。
而除却这些抽象的主题之外,影片中另外的一些地方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暗喻,当猩猩首领挥舞着手中的骨头时,最初的智慧诞生于毁坏与斗争之中,大国之间的太空竞争,表现了人类在探索未知的共同使命面前的更为本质的个人利益。
面对同一宿命与结局的我们,却不得不通过与他人竞争的手段,取得进步。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或许有更多的不解,人类的终极目的与终极探索究竟在何方,这部电影也许并没有说清,但它带给我们的关于艺术与幻想的震撼,却是无与伦比的。
说了这么多,我在文章结尾也作这样一个预言:科幻电影的发展,无论是对科学还是艺术的发展来说,都将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