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范上市公司3:完善公司治理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必由之路

规范上市公司3:完善公司治理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必由之路

完善公司治理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必由之路○ 张先吉 [摘要]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证券市场的根本,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

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其关键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然而,目前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如国有股权控制权不明确和内部人控制等诸多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公司治理的经验(“五道防线”),依照我国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有效地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1)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2)上市公司的独立性;(3)董事的义务和职责;(4)引入独立董事制度;(5)董事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6)监事会的监督作用;(7)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8)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关键词]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 质量[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03)—05—0036(04)[作者]张先吉,副教授,经济学硕士,注册会计师,四川行政学院 610073 公司治理也称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目的之一,就是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但一些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上市公司长期和大股东人员、财务、资产三不分,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董事会流于形式,股东大会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据有关部门抽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比例高达35.5%。

现代经济中,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不能简单的假设公司管理层会自动地、自觉地维护股东的利益,已经有相当多的事例表明,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就很可能出现侵犯或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在我国,国有企业占的比重很大,过去主要依靠对国有企业干部管理制度来保证管理层和国家所有者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仅依靠此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更明确的经济性的机制和制衡的机制,即完善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最本质的意义就是股东对经理的约束机制 众所周知,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股东向公司出资,但公司通常是交给职业经理经营的。

而经理的利益又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没办法及时监督,股东就要想出办法和措施来约束和监督经理。

可以说,这套约束和监督经理的办法与措施,就是“公司治理”最基本的含义。

现代公司是个法人实体,是广大的股东拿出资金来投资到一起,按照事先约定的公司章程来独立运作的盈利性组织。

对于公司法人而言,股东是出资人,但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不直接参与经营,只是依法享有企业经营成果的收益权、剩余财产索取权和重大经营活动知情权。

公司的经营活动由职业经理班子来组织进行,并且关于经营活动的细节,经营班子没有向大股东事前征求意见的必要。

经理班子有其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公司法人的利益(实际上就是股东的利益)是不一致的。

股东希望的是:通过经营班子的工作,企业法人可以长期持续经营,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千方百计要求经理们去完成这个目标。

但是,经理们的利益却不是这样,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一定是经理们想要的。

经理们也是企业最大效用的追求者,其具体目标与股东不一致,他们的目标一是增加报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报酬,如工资、奖金、提高荣誉和社会地位等。

二是增加闲暇时间,包括较少的工作时间、工作时间较多的空闲和有效工作时间中较小的劳动强度等。

上述两个目标是矛盾的,增加闲暇时间可能减少当前或将来的报酬,努力增加报酬会牺牲闲暇时间。

三是避免风险。

经理们努力工作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他们的行为和结果有不确定性,经理们总是力图避免这种风险,希望付出一份劳动得到一份报酬。

经理们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不完全一致,经理们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

如果经理们的上述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就不可能存在了。

于是,股东们就想出各种各样的控制办法来激励和约束职业经理,这些机制的总称就叫做“公司治理”。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就是限制针对事后产生的准租金分配的种种约束方式的总和,包括:所有权的配置、企业的资本结构、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公司接管,董事会制度,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压力,产品市场的竞争,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组织结构等等”。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石雷佛和魏施尼进一步把公司治理定义为“是要研究如何保证公司的出资人可以获得他们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研究出资人怎样可以使经理将资本收益的一部分作为红利返还给他们,研究怎样可以保证经理不吞掉他们所提供的资金、不将资金投资于坏项目。

一句话,公司治理就是要解决出资者应该怎样控制经理,以使他们为自已的利益服务”。

二、当前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大部分在上市之前是国有企业,是通过国企改制实现上市的,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有股权控制权不明确,没有明确谁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谁来作为上市公司国有股的代表行使权力,形成国有股权虚置。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上没有实现三分开,控股股东以此控制或操纵上市公司。

没有三分开的上市公司。

其与大股东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会计核算非常随意,业绩在母子公司之间移来移去,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及可靠性。

公司自身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日常经营中弄虚作假、不规范运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较为普遍。

例如,ST猴王与其大股东猴王集团长期“三不分”,猴王集团从ST猴王先后掏走数亿元,ST猴王还为猴王集团提供了不少于3亿元的担保,使广大中小股东无端遭受巨大损失。

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占,一股独大”。

沪深两市1104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44.86%,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8.22%,前三名大股东的合计平均持股比例接近60%。

公司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背离,公司小赚,老总大赚。

2002年公司年报显示:公司盈利增长8.5%,高管薪酬却增长达19.15%。

1221家批露高管薪酬的上市公司高管合计领取薪酬12.92亿元。

一些公司高管收入增长之快让人吃惊。

如宇通客车,上一财政年度前三名高管年薪最高的为21万,本财政年度增至74万元,薪酬排名由138名增至第7名,而同期公同净利润不过增长5.7%。

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突出,存在着内部人控制之下的一股独大的现象,根据表决权的规定,可以使相当一部分侵犯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作法得以合法通过。

“内部人控制”是因国有股代表人长期虚化而造成的股东与代理人的角色错位的产物。

国有股“一股独大”造成许多上市公司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所谓“管理层收购”不过是通过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合一,使实际上已经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合法化而已。

某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事先为谋取上市公司股权设立了由其控股的关联公司。

通过该关联公司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份,代理人摇身一变而成为所有人。

本次转让低于每股净资产的定价,据称是考虑到该上市公司的成长主要依赖于管理层的努力,作为对大家多年辛苦付出的一种回报,虽说是参照当前法人股转让价格,并和股东充分协商后达成的,但对于中小股东来说,这很难说是公平的。

内部人控制的核心是财务控制。

从财务上说,如果不存在虚假出资的问题,则不排除其中可能存在管理层利用内部人控制下的关联交易转移利益和侵犯中小股东权益等问题。

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的蔓延势必产生较高的代理成本,从而给公司的规范运作和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也直接破坏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后果堪忧。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1)监督、制约功能不力。

董事会功能和程序不够规范;董事缺乏诚信义务,未能勤勉尽责;对董事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

(2)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很多不到位的方面。

例如:对利益相关者参与权的规定还不到位;管理层的激励机制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但尚不到位;会计准则和审计服务有了不少改进,但从维护股东利益、信息披露的角度看仍不到位。

经理层缺乏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还会产生很多连带现象。

一些最早在国企改制上市公司中所发现的问题,后来在民营企业中有着诸多的效仿。

市场上出现了控制权的争夺,一旦有了控制权则可效仿前例去侵犯和掠夺中、小股民。

总体上讲,中、小股民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因此也很难要求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以企业效益和投资回报为尺度进行理性投资。

上述问题表明,如果我国再不加速改进公司治理结构,那么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三、借鉴美国的公司治理 美国公司治理机制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相当复杂的一套体系。

根据防御经理损害股东利益这个最狭义、但也是最基本的动因,美国公司治理体系可概括成“五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经理报酬。

把经理的个人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也就是公司价值)挂起钩来,让经理在追求他个人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公司和股东创造财富。

开始的时候,股东主要给经理奖金。

公司年度业绩越好,经理按一定规则得到的奖励就越多,股东的收益也就越大。

但是,股东随后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把报酬与短期的年度业绩挂钩还不行。

经理们会通过短期行为在支配资源的过程中占尽好处,而使公司的长远发展受到损害。

于是,股东们又创造了种种形式的长期激励性报酬,从而使经理报酬不仅与公司短期业绩相关,而且也要与公司的长期业绩挂钩。

第二道防线是董事会制度。

激励和约束总是彼此相关的,唯有激励,没有约束,是行不通的,激励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在现代公司中,当经理为了业绩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在后面监督和约束着他的,就是公司的董事会。

美国公司的董事会是在股东大会上选出来的,其主要工作就是受股东之托,对公司大政方针进行决策,对公司的经营过程进行监督。

董事会是股东的信任托管机构,因为股东不直接参加经营,所以,他们要选举自己信得过的人代表自己管理公司。

最初,他们选举大股东来参加董事会,他们认为,大股东股份多,如果公司经营成功,他们得到的就多。

因此,在绝大多数股东看来,大股东不会拿自己的利益开玩笑,所以,在同股同权的制度下,大股东是可以信赖的。

但是后来股东们逐渐认识到,大股东在控制公司的过程中可能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所以,建立一个独立、公正的董事会,成了董事会改革的方向。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聘任外部董事。

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的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被认为是最中立的,他们在企业里面没有任何利益,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因此被认为不会被经理班子收买,可以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美国公司的董事会下设若干委员会,执行着不同的功能。

比如,完全有独立董事组成的薪酬委员会,决定着经理报酬的水平结构,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道防线是股东大会。

董事会毕竟只是受托机构,而不是公司的所有者,他们可能会不尽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