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访谈类文本阅读

新闻访谈类文本阅读

新闻访谈类文本阅读新闻访谈类文本阅读一、(2017届南京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星空的奥妙——刘慈欣访谈刘慈欣(以下简称刘),科幻小说作家,代表作《三体》。

吴言(以下简称吴),文学评论家,自由撰稿人。

吴:听说您在《三体》开始创作的时候只计划写一部,后来延展到了三部,而且感觉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期间应该有出版方、科幻迷的影响,这也是个创意激发的过程。

科幻文学作为大众文学,跟读者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您觉得呢?刘:《三体》开始构思时倒也是三部,但后两部是不是能写则要看上一部的销售情况,科幻小说是一种类型文学,有很强的市场属性。

《三体》是有扩展的可能性的,现在我还是集中精力试图创作全新的作品,以后也许有机会再回到这个题材。

关于和读者的互动,在我是不存在的,我的创作过程是完全个人化的,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与任何人讨论交流的习惯,也没有这种愿望。

同时,我基本上不认识自己的读者,与他们也基本没有交流。

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的习惯,其他的作家不一定是这样。

吴:我感觉电影是您科幻创作中重要的素材来源,这一点同主流作家主要依靠阅读来源不同。

对于科幻作家这是正常的,您怎么看创作素材的来源问题?刘:我感觉主流作家创作中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本身吧,这是科幻小说很难做到的,因为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世界一般都远离现实。

其实我创作的素材也是大部分阅读,科幻电影给人的启发并不多,从市场考虑,科幻电影中一般不会出现很新的创意。

吴:您虽然称自己不是文学爱好者,但我发现您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和天赋。

看到一些资料,您说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想具体问问受哪些作家、哪些作品影响较深。

刘:主要受托尔斯泰的影响比较深,对我影响最深的小说是《战争与和平》。

吴:想请您谈一下,在您的知识结构里,支撑科幻写作的构件有哪些?刘:我对科学技术比较感兴趣,同时对军事也有一定的兴趣,支撑我科幻写作的构件主要是自己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知识,具体说就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大爆炸和暴胀学说。

至于更为现代的弦论,太深了,有些搞不懂。

我的生物学和经济学知识是个短板。

吴:对于科幻文学评论您有什么建议?刘:现在文学界对包括科幻在内的类型文学的评论,都是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语境和框架。

不可否认,所有文学体裁都有共性,但不同的文学类型也有自己的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类型文学不是恰当的评论方式,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和语境来评价,包括我的小说在内,相当一部分国内和国外的科幻作品将一无是处。

比如说,传统的文学评论认为,文学是人学,由此推论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类型文学中的那些类型元素,如科幻中的科幻创意、侦探中的推理等,都只是提供了一种背景、平台和工具,最终目的是用来表现人性的。

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些类型元素就是类型文学本身的目的,比如在科幻小说中,环境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种族,都可能成为与人物一样的独立的文学形象。

有许多主流文学作品都有大量的科幻元素,比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戈尔丁的《蝇王》、奥威尔的《1984》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作品,但一般不被当成科幻小说。

(选自《名作欣赏》2016年第1期,有改动)1.采访者所提问题可以概括为哪三个方面?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时,抓住文中采访者提问中的关键词筛选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类整合,最后分条加以概括。

答案:《三体》的创作过程;科幻写的知识结构;对科幻文学评论的建议。

2.对科幻文学的创作,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认识有哪些差异?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作答时,可先抓住采访者和受访者各自阐述的内容,再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点,最后分条概括。

答案:与读者的关系:(采访者)科幻文学作为大众文学,跟读者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受访者)创作过程是完全个人化的,不存在与读者的互动。

素材(采访者)电影是科幻创作中重要的素材来源;(受访者)创作的素材大部分阅读。

3.对于科幻文学评论,刘慈欣有什么样的看法?请结合访谈内容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时,先确定答题区间,即最后一段;再将语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即可明确刘慈欣对科幻文学评论的看法。

答案:遵循所有文学体裁的共性规律;从科幻文学体裁的特点出发;科幻元素是科幻文学本身的目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

这句话一度流传众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

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及文风、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

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

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黄平:计划谈不上。

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

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就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

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

新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

黄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思想、文化类的。

在这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

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

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黄平:怎么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

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新京报:在你和汪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

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黄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

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

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

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

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

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现实。

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黄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

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比。

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

这是时代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

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

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要制造明星,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

客观上有人在《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

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新京报:有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黄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的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

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

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

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

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

对我们来说,《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

(节选自《新京报》)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读书》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

本文通过对其主要负责人的采访,使读者了解到此刊的特点及办刊理念。

B.现在的《读书》只有积极与时俱进拓展领域的目标,没有编辑计划,因为黄平认为计划的推敲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C.《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等领域的文章,但它并不专业。

D.黄平认为当下通过《读书》成名的人在大大地减少,是因为大众文化过于普及了,媒体形式过于多了。

E.文中多次采用直问的提问方法,不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没有编辑计划错,原文中黄平认为计划谈不上,不代表没有计划。

C项,它并不专业错,原文为它不是专业性的。

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

答案:AE5.请分别简析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下《新京报》记者三次提问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征的能力。

作答时,可从开头开门见山、结尾含蓄委婉、中间过渡自然等角度入手分析。

答案:第一次提问重在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拉近距离。

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使采访顺利开始。

第二次提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个话题作简单总结,进而引出下一个问题,使采访过渡自然。

第三次提问,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既避免了场面的尴尬,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6.第二个小标题下,针对《新京报》记者的第二个问题,黄平是从哪几个方面巧妙回答的?请概括并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时,抓住文中黄平回答问题时首先另一方面另外等关键语句提取信息,再分条整合即可。

答案:时代方面:再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都无法相比。

学者自身方面:有些学者给《读书》写文章不再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

办刊思想方面:《读书》主观上就没想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

7.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

请结合文本并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作答时,要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最后现实作答。

答案: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

因为:《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

《读书》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不能定位或预期为某一方阵营的刊物。

听一些、发表一些不同声音的文章,对于完善《读书》的思想是有好处的。

这些年,《读书》在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

一个杂志只有拥有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反映一个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