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量经济学第七章 分布滞后模型与自回归模型.

计量经济学第七章 分布滞后模型与自回归模型.

Yt 0 Xt 1Xt1 2 Xt2 s Xts 1Yt1 Y2 t2 Yq tq ut
其中 s, q 分别为滞后解释变量和滞后被解释变
量的滞后期长度。
25
1.分布滞后模型
(1)模型中没有滞后被解释变量,仅有解释变量X 的当期值及其若干期的滞后值。
22
二、滞后效应产生的原因
心理因素:人们的心理定势,行为方 式滞后于经济形
势的变化,如中彩票的人 不可能很快改变其生活方式。
技术因素:如当年的产出在某种程 度上依赖于过去若
干期内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
制度因素:如定期存款到期才能提取,造成了它对社
会购买力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23
三、滞后变量模型
【例7.3】 已知1955—1974年期间美国制造业
库存量 Y 和销售额 X 的统计资料如表7.1
(金额单位:亿美元)。设定有限分布滞后模 型为: 运用经验加权法,选择下列三组权数:
(1)1,1/2,1/4,1/8(递减) (2)1/4,1/2,2/3,1/4(先增后减) (3)1/4,1/4,1/4,1/4(不变) 分别估计上述模型,并从中选择最佳的方程。
3、分布滞后模型有哪两类?如何区分?
一、经济活动中的滞后现象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因果联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通常都存在时间滞后,也就是说解释变量需 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作用于被解释变量。 此外,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一个经济指标以前的变化态 势往往会延续到本期,从而形成被解释变量的当期变化同 自身过去取值水平相关的情形。 这种被解释变量受自身或其它经济变量前几期值影响的现 象称为滞后现象或滞后效应。如消费模型。
表7.9
18
本章主要讨论:
●滞后效应与滞后变量模型 ●分布之后模型的估计 ●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自回归模型的估计
19
第一节 滞后效应与滞后变量模型
本节基本内容:
●经济活动中的滞后现象 ●滞后效应产生的原因 ●滞后变量模型
20
本节思考题
1、什么是滞后现象?产生滞后现象的原 因主要有哪些?
2、滞后变量有哪两种类型?滞后变量模 型主要有哪两大类?区别是什么?
2、有限期的分布滞后模型,OLS会遇到如下问题: (1)没有先验准则确定滞后期长度;
(2)如果滞后期较长,将缺乏足够的自由度进行 估计和检验,降低估计精度; 自由度=n-K(n为样 本容量)
(3)同名变量滞后值之间可能存在高度线性相 关, 即模型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
32
处理方法:
1、对于有限分布滞后模型,其基本思想是设法有 目的地减少需要直接估计的模型参数个数,以缓 解多重共线性,保证自由度。 2、对于无限分布滞后模型,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模 型变换,使其转化为只需估计有限个参数的自回 归模型。
10
表7.6
11
从回归结果来看, M2Z 各滞后期的系数逐步增
加,表明当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水平的 影响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显现。但各滞后 期的系数的t统计量值不显著,因此还不能据此 判断滞后期究竟有多长。为此,我们做滞后12 个月的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7.7。
12
表7.7
13
表7.7显示,从 M2Z 到 M2Z(-11) , 回归系数 都不显著异于零,而 M2Z(-12) 的回归系数t
16
如果我们分析的重点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对物价影 响的滞后性,上述结果已能说明问题。如果要提 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则可以考虑对模型进行改进。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分布滞后模型可以用子回 归模型来代替,因-1 + ut
估计结果见表7.9。
17
本节基本内容:
●分布滞后模型估计的困难 ●经验加权估计法 ●阿尔蒙法
30
本节思考题
1、对分布滞后模型进行估计存在哪些困 难?实际应用中如何处理这些困难?
2、阿尔蒙多项式估计外生变量有限分布 滞后模型有哪些步骤?对多项式的次数 m有哪些限制?为什么?
一、分布滞后模型估计的困难
1、无限期的分布滞后模型:由于样本观测值的有限 性,使得无法直接对其进行估计。
统计量值为3.016798,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 绝系数为零的原假设。这一结果表明,当期货 币供应量变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在经过12个月 (即一年)后明显地显现出来。为了考察货币 供应量变化对物价水平影响的持续期,我们做 滞后18个月的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 7.8。
14
表7.8
15
结果表明,从滞后12个月开始t统计量值显著,一直到滞后 16个月为止,从滞后第17个月开始t值变得不显著;再从回 归系数来看,从滞后11个月开始,货币供应量变化对物价水 平的影响明显增加,再滞后14个月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步下 降。
37
总结:经验加权法的步骤
1、根据经验假设模型的滞后结构类型。 2、根据不同滞后结构赋予各种模型的各
个解释变量一定的权数,生成新的线性组 合变量。
3、分别对新变量模型进行OLS估计,根 据各种模型结果中的可决系数、F检验值 、t检验值、估计标准误以及DW值,从 中选出最佳估计方程。
4、写出原模型的估计结果。
β0 :称为短期乘数或即期乘数,表示本期 X 变
动一个单位对 值的平均影响大小;
βi :称为延迟乘数或动态乘数,表示过去各时期 X变动一个单位对 Y 值的平均影响大小;
s
βi:称为长期乘数或总分布乘数,表示 X 变动一
个i单=0位时,由于滞后效应而形成的对 Y 总的影响大
小。
27
2. 自回归模型
(1)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仅包含X的当 期值X 与被解释变量 Y的一个或多个滞后值。
(2)模型形式:
Yt 0 Xt 1Yt1 2Yt2 Yq tq ut
其中 q 称为自回归模型的阶数。
思考:一阶自回归模型的表达式?
28
课堂练习
一、单选
二、多选
第二节 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
计量经济学
第七章
分布滞后模型与自回归模型
1
本章主要讨论:
●滞后效应与滞后变量模型 ●分布之后模型的估计 ●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自回归模型的估计
2
本章关键词
分布滞后模型
滞后 现象
自回归模型
经验 加权法
阿尔蒙 多项式法
库伊克 模型
自适应 局部调整
预期模型
模型
滞后结构
滞后长度
工具变量法 德宾h检验
引子: 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
通过上述一系列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在我国, 货币供应量变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滞后 期大约为一年,而且滞后影响具有持续性,持续的长度大约
为半年,其影响力度先递增然后递减,滞后结构为型。
当然,从上述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不高,DW 值也偏低,表明除了货币供应量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物价 变化;同时,过多的滞后变量也可能引起多重共线性问题。
33
课堂练习
一、单选
二、多选
二、经验加权估计法
所谓经验加权估计法,是根据实际经济问题的特点及经验判 断,对滞后变量赋予一定的权数,利用这些权数构成各滞后 变量的线性组合,以形成新的变量,再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 估计。 常见的滞后结构类型: (1)递减滞后结构(权数是递减的,X的近期值对Y的影响较 远期值大。例如消费函数) (2)不变滞后结构(权数是相等的,X的逐期滞后值对值 Y 的影响相同。 )
39
记新的线性组合变量分别为:
1
1
1
Z1 Xt 2 Xt1 4 Xt2 8 Xt3
11 2 1 Z2 4 X t z1,,z2,z3 2 X t1 3 X t2 4 X t3
Z3

1 4
Xt

1 4
X t1

1 4
Xt2

1 4
X t 3
由上述公式生成线性组合变量 z1 , z2 , z3 的数据。
4
复习: 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 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1)控制货币 发行;(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3)推行公开市场 业务;(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5)调整再贴现率;(6) 选择性信用管制;(7)直接信用管制。
6
第五节 案例分析
【案例7.2】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产生通货膨胀 的必要条件是货币的超量供应。物价变动与货币 供应量的变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二者之 间的关系不是瞬时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 的影响存在一定时滞。在中国,大家普遍认同货 币供给的变化对物价具有滞后影响,但滞后期究 竟有多长,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下面采集1996- 2005年全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指数的月度数 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然后分别估计如下经验加权模型。
40
回归分析结果整理如下 模型一: Yˆt 66.60404 1.071502 Z1t
(3.6633) (50.9191) R2 0.994248 DW 1.440858
(3) 型滞后结构(权数先递增后递减)
35
图7.1 常见的滞后结构类型
w
w
w
0
(a)
t
0
(b)
t0
t (c)
36
优点:简单易行、不损失自由度、避免多重共 线性干扰及参数估计具有一致性。 缺点:设置权数的主观随意性较大,要求分析 者对实际问题的特征有比较透彻的了解。通常 的做法是,依据先验信息,多选几组权数分别 估计多个模型,然后根据可决系数、F检验值、 t检验值、估计标准误以及DW值,从中选出最 佳估计方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