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指导[1]

高考作文指导[1]


二、另类体裁作文
1999年高考作文首次出现“除诗歌外,其他文 体不限”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一些另类体裁的作 文,都别具一格。2000—2002年由于“文体不限” 或“自选文体”,考生更是不只在一般记叙文和议 论文两股道上挤来挤去,而是另辟蹊径,大胆选取 新体裁,如日记体、书信体、对话体、小品、相声、 短剧、寓言、童话乃至诊断书、申请书、启事、起 诉书、判决书、会议纪要、介绍书、墓志铭、合同 等。这些所谓的另类体裁,考生平时不常写,但也 不难写,而选择它们,恰恰是作文出新出彩的一个 重要途径。
结尾
好的结尾味无穷,坏的结尾意不明;
千变万化不离宗,完成主题笔就丢。
把作文还给学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想像是作文的翅膀 读书是作文的向导 思想是作文的灵魂
一、开头和结尾:
古人作文之法的“豹头、熊腰、凤尾”之说, 比较形象地道出了文章各部分的追求目标。这里的 “熊腰”即指主体部分的内容要丰富。下面我们只 谈谈开头和结尾问题。
众所周知,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一篇不同凡响的作 文,必须有“拿手好戏”。考场作文毕竟不同于平时 作文,要想在一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出奇制胜,就 必须多动脑筋。在阅卷中,我们常常为许多考生感到 遗憾,他们的作文语句通顺,结构完整,可就是看了 总觉得没有滋味。毫不客气地说,大多作文是“糊” 出来的“新八股文”,四平八稳,没有新意,缺乏才 气。写作文是要讲究点套路和规矩,但过分地讲究, 它们就会成为写作上的枷锁。所以考生除了立意上要 考虑创新,在作文的体裁上也要多加考虑,不必循规 蹈矩、墨守成规。上面提到的另类体裁优秀作文,相 信你当初读了之后应该有所启发。
结构
题材若像血和肉,文章骨架是结构;
动笔之前要想好,层次逻辑分先后。
炼字 炼字就像拣沙粒,写完初稿反复吟; 多余废字不可要,关键好字值千斤!
造句 造句就怕老一套,活的语言动人心;
日常听到好句子,积累起来写进文。 剪裁 做衣服,讲剪裁,写完文章要修改; 哪该简略哪该详,全凭增删巧安排。
细节 提高写作靠勤学,关键时刻讲细节; 选准典型写真切,画龙点睛才叫绝。
三、让另类语言展示你的个性
所谓另类语言,就是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运用的一 般性的语言。我们平时所运用的语言,一般讲究的是 准确、平实;即使也强调生动形象,那也主要是指词 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等。而另类语 言,突出的是新鲜性和趣味性,它带给我们的是全新 的感觉,另类的享受。
譬如,有篇作文《众师相》,是颂师的,但这种 颂是通过漫画式的描写表现出来的,是通过幽默调侃 式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文中,不称班主任而称“老 班”,不称钱老师而称“钱大”;不说老班循循善诱、 关心每个学生,而说“其神态恨不得把全班同学一口 吞了,装进他的脑子里了解他的意思”;不说余老师 寝室离教室太远,不便学生请教问题,而说“课余一 旦还有题不懂也只能一朝相思成千古恨,因为他的 ‘老窝’与你远隔重洋”……从头至尾都是滑稽的语 言,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了解三位“老夫子” 的不同风情。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有一大批佳构妙作 正是选取了另类体裁;换句话说,另类体裁的作文 往往比常见体裁的作文更被阅卷老师看好,更容易 得高分。究其屡屡获胜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 这类体裁本身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用江苏省高 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的话来说,这类作文会让 人“眼睛一亮”;二是这类作文往往省去了诸如记 叙文中照应、过渡和议论文中起承转合等累赘和麻 烦,材料直奔主题,中心更加突出。
我更不明白了。我精神正常,身体健康,啥时候成 了“土人”?回家后我赶紧查《牛津大词典》,发现没 有这个词语。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原来“土人” 是用来形容思想陈旧、保守、跟不上时代的人。我内心 稍微平衡了点,是否自己真的落伍了,也对这帮子人对 我的“不客观评价”开始认真思索。我说我咋都觉得我 和他(她)们有代沟啊,原来我们不是同一路人哪,人 家是“新新人类”呀! 前段时间,社会上在探讨关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 时代特色。因为跟自己有关,我也踊跃参与,热情高涨。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什么都沾到了, 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沾到。我也有同感,七十年代出生的 人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挣扎着。至少我觉得自己是 这样的人。所以当身边出现很多“新词”的时候,我即 使不知晓,也有多,大多的作文辅导材料都有介绍, 考前应该多参考,多学习,多体悟。接触见识得多了, 就可以灵活把握,随机而用。
下面归纳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 、述趣事,引人入胜; 2、引名句,起点高远; 3、作排比,造势磅礴;
4、巧设问,发人深思;
5、趣拟人,别开生面。
二、结尾: 托尔斯泰说:“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 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 明代许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这里他们都谈出了好的结尾的标准。 高明的考生很珍惜这最后显示才华的机会,做好 “编筐”的“收篓”工作。 要想结好尾,必须避开以下之忌:
新词汇方面,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 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 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WTO等。 新句法方面,如“爱你没商量”,当初《语文学习》 杂志还讨论过它是否合乎语法,现在想来真是滑稽好 笑,因为现在的人可能都会“一不小心”把它挂在嘴 上。
尤其是网络文本语言,往往是中英文并用,善引 用、化用、改用成语、俗语、诗词,多用口语,好夸 张等等,显得机智、诙谐、鲜活,摇曳多姿,色彩纷 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读来令人赏心悦目。作文时 适当引入这些语言以为点缀,无疑会使文章更富于时 代气息、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高考作文 指导
作文歌诀
开头
文章开头很重要,变化多端挺奇妙;
开门见山最易学,不必东转又西绕。 选材 作文选材要认真,注意观察动脑筋; 要选精华动人事,下笔才能如有神。
主题 叙事抒情或描写,生动形象又简洁; 写来写去不可忘,主题思想要明确。
立意
文章立意先要准,分清对错再求新;
要从模仿变创作,不说假话只求真。
今天,高考作文注重个性的张扬;笔者以为, 另类语言的恰当运用,无疑会助你在这方面有所突 破。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革 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 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新句法也呈现出空前发 展的态势。
近2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神州大地日新 月异。各种新词语、新用法也层出不穷,令人眼花 缭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新产生的词语大 概有1000多个,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会有3个新词 “呱呱坠地”。新词语已经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发展 变化的“晴雨表”。 “小康社会”、“疯牛病”、“克隆”、“转 基因”、“反恐”、“沙尘暴”、“黑哨”、“雅 思”、“9· 11事件”、“CEO(IT网站的首席执行 官)”、“CDMA(CDMA以拓频通信为基础的一 种调制和多址通讯方式)”、信息类的数字地球、 虚拟现实,法律类的代位继承,环保类的生物入侵、 代际公平,科技类的城铁、轻轨、孵化器、基因组、 纳米技术、生物芯片等词语随着相关新闻事件的广 泛报道而为人们所熟知。
一忌冗长罗嗦;二忌空喊口号;三忌豪言壮语; 四忌表示决心;五忌平淡无力;六忌画蛇添足。
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酒,令人回 味;如妙曲,余音不绝;如撞钟,引人警醒。要达 到这些效果,可以含蓄蕴藉,启人心智;可以首尾 呼应,整合一体;可以吟诗作结,涵义隽永;可以 提疑质问,发人深思。
当然“文无定法”,头尾作法也因文而异,因 人而异;只要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以最能发挥出 个人才能,显示出个人才华,最能引起阅卷老师的 注意和兴趣为出发点,随文而悟,灵活运用即可。 但考前应当多接触,多借鉴,多体味,多练习,否 则纸上谈兵,难以实战。
惆怅新词(墩桥) 这世界真是变化快,快得让你来不及弄不明白。 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我,努力想追赶这日 新月异的时代,每每都觉得力不从心。不知从何时起, 周围迅速蔓延着一些我闻所未闻的新词,什么“小资” 啊,“飘一代”啊,最近又流行什么“新贫族”、 “彩信”、“韩流”,弄得我云里雾里。 某日,与一帮子八十年代出生的朋友聚会,他 (她)们大谈金喜善,惊呼:“韩流来了”。我不解 地问:“天气很好啊,寒流怎么说来就来呀。”时下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所以我有疑惑。没等我说完, 他(她)们就异口同声地嘘我:这个都不知道啊!真 是“土人”。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另类体裁作文呢?笔者以为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广泛熟悉另类体裁。 如果想尝试写另类体裁作文,自然需要十分了解、 熟悉另类体裁的特点,这是写好此类作文的前提条件。 熟悉另类体裁的途径很多,可以关注报刊上的另类体 裁文章,如《语文报》《作文指导报》《作文》《作 文与考试》等经常刊载这类作文,留心一下会从中受 到启示。还可以关心媒体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些体 裁,也可以阅读专业书籍,深入了解某种专业体裁, 以便考场应用。
以2001年高考佳作《言必行,行必果》为例,中 心平平常常,说不上有多新颖或深刻;所用的材料是 孔子的言论和周幽王、关羽的事例,也是一般化的材 料而已。如果按照一般的议论文的写法,写出来的作 文虽然引用了名人名言,有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虽 然文从句顺,恐怕也难以受人亲睐吧。然而小作者在 体裁上动了一番脑筋,耸身一变,全盘走活:让孔子 的言论成了“专家点评”;由周幽王自述身世,讲 “历史的教训”;请关羽现身说法,自树“光辉的形 象”;最后以抛弃诚信的年轻人“涕泣的自责”收束 全文。体裁的这一变,就革除了作文套路,有了亮色, 就变得十分耐看。
又有一篇作文《成长中的烦恼》,“我”小时候 个子矮,时常有同学抚着“我”的头顶说:“雕虫小 鸡,不良之豆丁也!”暑假外地归来,一下子个子长 高了。“原来的衣服短了一大截,害得我妈‘大出 血’,为我买了不少秋装。”原来抚“我”头顶叫 “我”豆丁的同学,跑过来拍拍“我”的肩:“哥儿 们,长成庞然大物了,已非昔日之小鸡了。”文中, 大个子同学半文半白的嘲讽,“大出血”的幽默,都 写出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写出了生活的趣味与隽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