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的要素

新闻评论的要素

新闻评论“三要素”一、论点论点就是立论,是作者提出的基本主张或重要观点,是评论中需要加以阐述和说明的中心议题。

论点可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

为了把总论点论述清楚,有时可以设分论点,对分论点的论述和说明,也是论证总论点的过程。

论点是评论的灵魂。

评论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或听众论证、解释、说明作者的观点,使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

所以论点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否则就达不到新闻评论的目的,甚至还要制造混乱。

1.论点要正确而有新意。

论点正确,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提炼观点,使论点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揭示事物本质,体现党的方针政策。

论点新鲜是指在论点正确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问题、有新的独到见解,或是从不同角度、有深度地去论述某一事实,给人以新鲜、明快的感觉,使读者思想上受到启迪。

有人曾说,新闻事实对不对,一看就知道,所以选出正确的论点一点也不难,关键是做到有针对性、有新意比较难。

其实不然,一篇评论文章,选论点是最重要的,选出正确的论点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过去一家省报在某一专栏里,刊登一篇新闻评论,题目是《“千里马”要学“老黄牛”的品格》。

从题目中就体现了论点是“千里马”要学“老黄牛”,整个论点出现了错误,贬低了“千里马”,突出了“老黄牛”让“马”学“牛”这是没有道理的。

最近某报纸的一篇评论又把本来联系非常密切的两个词对立起来,抬高一个名词,贬低另一个名词。

通篇以喻代论。

过去在通讯员习作中也经常出现论点偏颇或自相矛盾的情况。

泛此种种,都是选论点出现了错误。

所以不要小看或轻视选论点这个首要问题。

选论点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常情常理,只有防止了片面、偏激、主观与武断,才能使论点正确。

2.论点要科学而有针对性。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一样,有扶正祛邪,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

所以评论论点必须要有针对性,敢于揭露、正视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一点论和绝对论,论点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科学性。

例如,2001年8月22日,天津《今晚报》“今晚谈”专栏中刊发了刘强撰写的题为《摒弃庸俗传播文明》的小评论,中心论点是批评目前有的报纸、刊物为追逐“效益”而产生的负效应——“庸俗”。

强调报纸、刊物要宣传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提高国人的整体文化素质。

文章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我们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重大命题时,明确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江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并阐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而报纸、刊物作为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使命神圣而重大。

文章说: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又有巨大的影响。

先进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

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报纸和刊物,理应身体力行,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为提高国人文化品位做出贡献。

而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庸俗化倾向也在悄悄弥漫,在某些地方甚至已成为一种风气:捕风捉影的“秘闻轶事”、哗众取宠的“独家消息”,一味放纵自我的所谓“精英情感”等等。

庸俗之风以市场和读者为幌子,为追逐“效益”,对恶俗的东西极尽献媚。

应该看到,新闻事实贴近大众、贴近市场绝不是简单的迎合。

我们岂能幻想用恶俗和平庸复制出来的精神产品对发展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所裨益呢?文章最后说:作为传播先进文化载体的报纸、刊物,应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代表全体大众的根本利益,宣传这个时代最有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多为读者奉献催人奋发向上的作品,提高国人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真正传播党和人民的共同心声。

这篇评论论点针对性强,富有新意,语言尖锐而不失分寸。

应该看到,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的新闻事业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

但是媒介竞争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一点就是有的报纸在某些报道中,出现了一些庸俗化现象,这是在改革中应该克服与改进的东西。

刘强撰写的上述新闻评论恰恰是针对上述负面影响而成文的。

再如,获奖评论《这类怪事该休矣》(原载《解放军报》1988年7月24日三版)是针对一些干部改年龄、改军龄、改工龄、改学历的不正之风而提出的尖锐批评,对军队、对地方都有普遍的警惕作用。

作者在有针对性的批评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是说理的,对问题的提出是科学的,而不是绝对和片面的,请看如下几段话:(1)除了先天或后天丧失了记忆的患者,以及自幼失去了父母的孤儿,世上大概很少有不记得自己的年龄、不知道自己哪年工作,或者搞不清自己过去究竟上过什么学的人。

然而,近几年随着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强调,有些同志却在诸如年龄军龄和文化程度上来了个无事生非。

一会儿开张证明要改这个,一会儿打个报告要改那个,一来二去年龄越来越小,资历越来越老,文化越来越高。

特别在将要调职、晋升等关头,这类事便越发增多,相互攀比,在有些单位几乎弄成了一股风。

(2)首先声明:对那些符合政策规定,确因人为地划定不合理或记载不准确而应当改动,经有关领导部门认定恢复了事物本来面目的,笔者绝无微词。

这里斗胆想有所得罪的,只是那些为了索取非分之利,想言设法甚至请客送礼搞假证明,肆意涂改历史的“精明人”。

(3)历史不是可以任意捏来揉去的泥团。

只要时间不能倒流,既往就是铸定如铁,无法改变的。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忠实于历史事实是起码的党性。

如果连诸如自己生于何年何月这样的事情都不讲真话,那么组织上怎么能还指望他在别的更为重大的事情上讲真话呢?对党忠诚,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生活在虚构的妄言中并不舒服,弄虚作假得来一官半职也并不光彩。

……其中的第二段,突出表现了作者看问题全面、肯定对的方面,而不是绝对化。

对论点的确立,在过去一些来稿中似乎有这样一些不足:一是有的评论作品论点不新、重弹老调,实用价值不大;二是有的论点不集中、好几个事、好几个问题随便放在一起,逐段阅读可以,整篇分析,文章多中心,读后得不到要领;三是废话连篇,论点不突出,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四是东摘一段,本抄一段,拼凑成篇,不但论点不正确,还有抄袭、剽窃之嫌。

存在这些不足,也并不是作者的水平问题,而常常是写评论时“气力”不够。

要及时选准、选好论点,笔者以为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了解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工作重点和现阶段的要求。

学习党和政府和重要决议、报告、文件、学习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等,这既是选论点的政策、理论依据,又是选取论点的重要途径。

第二,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矛盾,把握事物本质,确立正确的论点。

第三,培养新闻敏感,尤其是强化政治敏感,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寻觅,发现有价值的评论论点。

第四,联系群众,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呼声、建议、要求和反映和第一手材料,从材料的分析中,抽取论点,又用调查材料对论点加以论述和说明。

第五,注意掌握各条战线、有关企业、单位的业务信息。

尤其要了解自己所负责报道的战线或所在企业、部门、单位的业务工作情况以及科研现状、工作进展情况,有什么新理论、新技术、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如何、当前亟需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及时给予评论,这对于发展科技和经济是十分有利的。

只不过是因为新闻记者、通讯员、新闻爱好者不是直接的科研人员和生产者,对一些业务、科技问题不那么精通,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注意掌握信息的同时,有目的地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六,从大量新闻报道中,选取价值高的新闻作品,从中提练论点。

第七,从报社编委会制定的近期报道计划中选取论点。

各级报社编委会一般都制定近期的报道计划,其中新闻选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业人员、专兼职通讯员、新闻爱好者均可从选题中选取论点。

需要说明的是论点和论题有直接联系,但不能视为一回事。

论点是评论中的中心思想,有时可以体现论题,就是说如果论题界定范围小,中心思想突出,论题和论点能达到统一。

但有时论题范围很大,例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技兴国战略等,只是划定了评论的范围,并没有体现具体的中心思想,究竟要写论题中的哪些方面,尚需研究和探讨,进一步选择出正确的,有新意的论点。

总之,撰写新闻评论,选论点或说立意是最根本的一环,要选到正确、新鲜、有针对性、富有实用价值的论点是要费一番“脑筋”的。

二、论据论据是说明论点的理由、根据,是新闻评论的基础或根基。

无疑,评论要求论据必须真实,如果文章中所用论据不真实、不典型,文章不但没有说服力,而且是错误和不可理解的,根本不能说明论点的正确。

论点是评论的灵魂,而论据则应视为评论的躯体。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又包括现实事实和历史事实论据两种。

现实事实论据是现实客观存在的能够说明论点的真实事实材料,这是评论中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是过去发生的确良有说服力的事实。

理论论据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件、法律、法则、指令;各种科学定理、定律、公式、经实践验证,为大多数人们所公认的学术观点、权威意见、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也称为警句)、历史典故、成语等。

新闻评论的论据要真实、典型、有代表性。

上面说过,论据不真实,就谈不上论点的正确,或是要得出错误的结论。

论据如果不典型,没有代表性,就会使论点无力,作品让人看得没味道。

新闻评论文稿中或作品中的论据,有时有论据过多而又不典型、没有代表性的毛病,有时用事实论据时,写的不集中,对某一事实拉开架子漫无边际地议论,说白了就是跑题。

在用理论依据时,有时生搬硬套,没和论点融为一体。

有时对引用的定义、定理、概念、法则等又表达得不清楚、不确切、甚至有误,有的对理论依据不标明出处,编辑在审稿时很伤“脑筋”,一进马虎,将有误的评论发表,将是廖种流传,害人匪浅。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作者应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具体来讲要注意做到所用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怎样做到所用论据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呢?这和怎样选正确而新鲜的论点有相似之处,既要积累写作经验,又要博览群书,广征博引,还要才思敏捷,思想开拓,除此之外,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写评论文章前要草拟写作提纲,论点确定后要着重想想用哪些事实去阐述论点,这些事实哪些需要详写,哪些需要省笔,需要用哪些引文和材料,又怎样做到引文准确和材料精当。

此外,使用成语典故时,自己首先要弄清原义和用法,不能似懂非懂,或以讹传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