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统计综合评价
本章只介绍当量平均法中的若干评价思路。 四、统计综合评价的原则 无论是开展哪一方面的统计综合评价,都应该注意以下一些基本原则或指导思 想: (一)目的性原则 不同的评价,有不同的目的。只有明确了评价的目的,才能指定出科学的评价 指标体系,才能正确选择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例如,预期评价与实绩评价就有很 大的不同,从指标体系到计算价格均有差距。价值评价与排序评价也有很大有差异, 前者注重量的区别,后者注重类的归属;前者要求评价模型的“精确量化”,后者 只要求评价模型的“类间清晰”,类内无需进行区分。
价值评价中的“价值分类评价”相当于考试制度中的等级制(如合格、不合格 两级制,或优、良、中、及格、差等五级制),所得评价结论是分等级或类型的,
3
类内不加区分。 价值评价中的“价值排序评价”类似于考试制度中的“百分制”或体育评分中
的“十分制”,其综合评价值具有明确的物理含义。除采用百分制或十分制外,还 有千分制或系数制。每一种分制均设有一些“关键点”,如及格线、优秀线、良好 线等。这类评价量化值属于“定距尺度”。
“经济学工作者中的许多人是从数学领域转入的。这样,专业经济学杂志上就连篇累牍地 充满了数学公式。这将读者从一套似乎有理而完全是任意的假说引到精确的但却是无关的理论 结论。”
——W.列昂惕夫
第十章 统计综合评价
本章是社会经济统计领域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统计方法分支。从方法类型归 属上看,属于“综合指标法”,因为综合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统计指标值。 本章对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作了介绍,要求通过学习,能够独立运 用简明的评价方法对特定现象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完成指标体系设计、量化 加权合成与统计分析等整个工作过程。具体要求:①理解统计综合评价的含义、本 质与基本过程;②了解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类型;③掌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 则与思路;④重点掌握“当量平均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当量化方法原理、当量值 的统计合成模型;⑤重点掌握统计评价权数的主要构造方法。
制定 有 关 政 策
象
与目标,可
比类现象
的水平等
(a)绝对评价
提取
评
价
评价
评价
对
标准
象
(b)相对评价
图 10-1 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的关系
从评价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看,有单纯性排序评价、价值排序评价与价值分类 评价三种。
综合评价的直接结果通常表现为一个量化的综合评价值。人们可以据之对若干 个单位的综合水平或综合规模进行排序,也可以据之判断各个单位综合水平或综合 规模之高低、好坏及类型。前者称为广义排序评价,包括“单纯性排序评价”与“价 值排序评价”两种,其中的单纯性排序评价也称“狭义排序评价”;后者称为价值 评价,包括“价值排序评价”与“价值分类评价”两种。可见,广义排序评价与价 值评价存在交叉部分。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也可分为“(狭义)排序评价”与“价 值评价”,或分为“(广义)排序评价与分类评价”。
从综合评价标准来看,有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之分。前者是指评价的目标或标 准是比较固定的,与评价对象集中单位个数无关,因此单位个数多少不影响评价名 次的先后顺序,而后者则是相对于特定评价对象集中的。评价对象集中单位变动会 影响评价名次的先后顺序。图 10-1 是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的区别。
评 价 对
评价
评价 标准
(二)统计综合评价 统计评价的传统方法是“数量直接对比法”,如“计划执行情况评价”(将实 际与计划相对比)、“动态比较评价”(报告期与基期对比)、“横向对比评价”等, 被统计工作者形象地称“迎头三对比”。这种统计评价的特点是通过单一指标的相
1
对数分析,从某个侧面来判定分析对象的优劣,因此属于单项评价。但由于分析评 价对象常常具有多个侧面的优劣表现相互矛盾时,单项评价就无能为力了。统计综 合评价技术就是为适应这种统计处理需要而于最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统计 分析方法。它是利用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特定的评价模型,对被 评价对象多个方面数量表现进行高度的抽象与综合,转化为综合评价值,进而确定 现象优劣水平、类型与次序(名次)的一种统计活动与统计方法。为了叙述的简明, 在不会引起歧义的情况之下,“多指标统计综合评价”有时也简称为综合评价。
2
性。 三、统计综合评价的类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统计综合评价方法十分丰富。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
加以考察。 从评价客体的时空纬度来看,有纵向评价(动态评价)与横向评价(静态评价)
之分。前者主要分析不同时间的综合水平,而后者则侧重与不同单位或地区之间的 比较与排序。
从综合评价目标来看,有实绩评价与预期评价之分。前者是指统计指标体系中 各指标的数值均为实际值,评价的是现象总体的现状或过去。而后者则是指统计指 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数值均为预计或预测值,评价的是现象总体的将来综合水平。
(三)统计综合评价的要素 根据统计综合评价的定义,不难理解一项统计综合评价活动应该由三个要素构 成:评价客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 评价客体是特定时间、地点之下的一个或者多个可比单位、事物、行为、态度 的集合。例如,对某一年份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时, 全部参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构成了评价的客体,对某企业 2000—2004 年核心 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则该企业这 5 个年份(相当于以年份为下标的 5 个企业)构 成了评价的客体。评价客体又称评价对象。 评价标准则是判断评价客体价值高低或水平优劣的参照系。可以是客观的标 准,也可以是主观的标准;可以是比较明确的标准,也可以是相当模糊的标准;可 以是定性的标准,也可以是定量的标准。 评价模型是指将评价客体实际价值水平显化为可直接理解或者解释的“评价结 论”的这个机制。这个机制应该包括变量(属性)的构成及参数,转化为评价值的 系统。显然,不同的评价模型将会有不同的评价结论,评价模型是综合评价的核心。 二、统计综合评价的作用 开展统计综合评价具有以下一些作用: 首先,对所分析的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综合评价从本质上看 仍然是一种统计综合指标,但它所概括或综合的内容较一般统计综合指标广泛得 多、全面得多。它将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本评价信息全部集中或浓缩到一个综 合评价价值之上,从而使我们很方便地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的认识。例如,曾经开 展十分广泛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就是将活劳动效益、物化劳动效益、资金占用效 益等方面的效益水平综合成一个数值,从而判断被评价单位经济效益的整体水平高 低与优劣。又如,综合国力评价就是将一国经济、科技、政治、外交、军事、文教、 资源等方面的实力进行高度的量化概括,从而了解该国综合国力的整体状况。 其次,对不同单位或不同地区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与排序,从而了解各个 单位或地区在同类现象总体中的层次位置,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唤起竞争意识。 例如,通过经济效益的综合排序,就可以促使落后企业努力寻找原因,提高经济效 益水平。如果总体中各单位的效益水平都努力朝良好的方向发展,则全社会的效益 水平也就自然会更上一个台阶。 再次,对同一单位或地区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动态分析,从而了解自身整体实力 的发展变化情况,是进步还是退步,并进一步寻找出进退的主要方面与主要原因, 以改进工作。 最后,综合评价的结果要么以“数值”的形式出现,要么以“排序”或“分类” 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统计指标(或标志)的具体表 现,正因为此,综合评价结果还可以继续分析,例如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 作计量经济模型,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作假设检验或因素分析。因此,综 合评价过程也是统计指标的构造过程,只是这种统计指标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与抽象
从综合评价方法来看,主要有组合指标法、当量函数平均法与系统评价法三大 类。组合指标法是通过将若干正指标连乘再除以若干逆指标,以求得某种评价系数, 如西方国家评价社会发展状况 ASHA 指数,就属于典型的组合指标法。当量平均法 (也称初级平均法或效用函数平均法)则是通过某一当量函数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 每一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求出单项评价值,然后将单价评价价值按统计平均方 法进行加权合成,求得综合评价值。这种综合评价方法具有简明易懂等特点,同时 也不失全面性,是很有实用价值的综合评价方法。系统评价则是将整个综合评价过 程视作一个系统来对待,采用一些比较复杂的系统分析技术来计算综合评价值,虽 然其本质含义大多仍然是一种平均方法,但更加侧重于整体性,如模糊综合评价法、 主成份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方法、DEA( 数 据包络分析)等。
第一节 统计综合评价基本问题
一、统计综合评价的概念与要素 (一)评价与统计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参照一定的标准对某个(或某些)事物、行为、认 识(统称为评价客体)进行评定、判别和估价其价值之高低或优劣,并通过评价而 达到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指导一定的决策行为。例如,判断一件作品的水平、评价 一位学生的素质、鉴定一位员工的绩效、考核一个部门的业绩、评估一所学校的教 学水平、评价一场音乐会的效果、预计一个投资项目的前景、估计一件突发事件的 损失,等等,都属于广义的“评价”范畴,因此,评价活动无处不在,“评价”是 人们参照一定标准对客体的价值或优劣进行比较评判的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 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方式,评价结论又常常成为人们行动或决策的重要依据,因 此评价同时也是一个决策过程。 统计活动是一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对现象进行各种评价的问 题。统计评价就是指对统计总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速 度快慢、质变程度、各种关系协调与否、稳定状态等做出定量描述与评判的一种统 计分析活动与统计分析方法。显然,统计评价只是众多的评价手段中的一种,统计 评价是一种定量评价,它与其他评价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数量性。
确定评价目的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分解、指标初选与精选、结构优化、量化)
确定评价方法与模型 (方法选择,权数构造,参照标准值,评价规则)
搜集评价数据,实施综合评价 (数据搜集,校验,必要的推算,模型参数求解)
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估与检验 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