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选课作业--范仲淹《苏幕遮》鉴赏

公选课作业--范仲淹《苏幕遮》鉴赏

苏幕遮·碧云天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品简介】
《苏幕遮·碧云天》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思乡词。

作者以碧云、黄叶、寒波、翠烟、绿草、红日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

下阕作一转折,用“好梦留人睡”衬托旅人夜夜难以入睡的孤苦情怀。

结尾两句,构思奇妙。

【赏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

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

内容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

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

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追”
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

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讲解】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

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

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

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

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

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

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

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

…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明月‟一句陡提。

…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

酒入肠化泪亦新。

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
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总之,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

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

他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