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一)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方向的决定性影响、由于这种关系而带来的人际传播中“装相”与“本相”的冲突。
作者认为: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的,因而人际传播中会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契约”,决定着人际关系,并影响传播的内容、情感的表露,尽管传播双方或多方并没有实际签订什么契约,规则却是潜在的。
关键词人际传播人际关系文化契约约哈瑞窗口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是人际传播。
当人际传播从本能转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时,这种传播越发变得莫测了,人与人之间,目光相对,言谈话语,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素油然而生,而人的内心是最难探测的。
研究人际关系对于人际传播的影响,是理解人际传播的钥匙。
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Buber,1878-1965)就这个问题写道:“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是彼此关联着的人。
人无法逃避与他人发生关系。
我与你相遇,我和你彼此关联,即使我们的交往是一场相互斗争。
即使在彼此的关联中,我已不完全是我,你也不完全是你。
但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特有的本性。
”1]我国学者王怡红2003年出版的专着《人与人的相遇》,以布伯的这个思路作为基本线索,论证了人际传播的各个方面。
我在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关系的讯息”与人际传播的内容和方向人的社会关系,相当程度上是属于人际关系的一类。
电视剧《DA师》中有一个场景:一位电视剧女制片人与一位前来制止军队参加拍摄的林姓中校女军官谈话。
女军官递给制片人一杯用一次性纸杯盛的矿泉水,制片人推开,从包里拿出一个高级的杯子说,这是军区肖部长送的,接着又从包里拿出一本书说,这是军区田政委送的,然后拿出香烟说,这是香港大腕明星华仔送的,然后打开照相薄,指给人家看她与中央某领导人的合影,最后转入正式的话题,强调军区田政委指示部队参加拍摄。
这位女军官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马上说:那好吧,我打个手机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她当着制片人的面拨了一个电话(其实打给她的部下),对着手机说:“阿姨,首长在家吗?啊,不在?到中南海开会去了?那么请麻烦您等他回来后给田政委打个招呼……”女制片人一听慌了,连忙问:这位首长是谁啊?女军官回答:他是我父亲的老部下,田政委是他的老部下。
制片人的口气顿时改变了:林小姐,林大队长,您怎么看都有做明星的前途,我给你在剧中安排一个角色……电视剧的情节显然来自生活,这种社会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太常见了。
社会关系具体表现为现实而具体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发生传播,传播中双方或各方显示或暗示的身份和地位(人际关系),相当程度决定了人际传播的内容和方向。
一位人际传播学者写道:人际传播的“第一个特征是,人际传播发生于有关系存在的环境里。
事实上,通常给关系和人际传播所下的定义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某人所以与他人发生关系,是因为他们极有可能彼此交流。
而他们进行交流的方式是由关系的约束所决定的。
……关系还受到彼此怎样看待对方的约束。
有些关系被人们认为着重于彼此扮演的角色。
关系双方的相互行为既基于本人扮演的角色,也基于对方扮演的角色。
”2]我们的生活经验也是这样。
在你开始人际传播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一种“传播理论”在指导行动,它来自你的文化背景、社会认知、传播实践和对经验的亲证。
只要交往发生,交往者都在有意无意地发送两种讯息,一种是实在的、可以感知的内容讯息,一种是“关系的讯息”。
关系的讯息通常没有显在的形态,是一种暗示或环顾左右而言他,需要由接受者来揣摩。
例如上面谈到的那位制片人,她强调手中的杯子、书、烟、照片与其他人的关系,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她与强势人物有特殊关系,以无形的“势”首先把人际传播中的对方压倒。
这种情形下,传播的内容通常会受到“关系”的支配。
在实际的人际传播中,关系的讯息不仅通过话语,也通过声调、陈述的节奏、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显示出来,还会通过接受者的心理感受更间接的来体会,诸如对方总体上给接受方留下的期待、追究、爱慕、怀疑、忧愁、绝望、躲闪、奚落、犹豫等等的心理感受。
甚至传播的时间、空间也是一种无声的关系的讯息,例如你在宴会前一天从主人那里接到宴会邀请,如果事先知道别人一星期前接到邀请,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可能无形中传递出了一种“关系的讯息”,据此你可能产生各种联想:被忽视、主人较为勉强、缺少诚意、本人无关紧要等等。
由这类关系的讯息带来诸多的猜测,也很容易生出对关系的误解,成为传播的障碍。
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的,因而人际传播中会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契约”,决定着人际关系,并影响传播的内容、情感的表露,尽管传播双方或多方并没有实际签订什么契约,规则却是潜在的。
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深谙这套,根据《论语》乡党篇记载,孔子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同下大夫说话,理直气壮;同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
君主来了,恭敬而又不安,非常小心谨慎。
鲁君让孔子接待宾客,他的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
他出使别国,在赠送礼物的仪式中,显得和颜悦色,私下会见时,满脸堆笑。
他为什么会看人说话和表现出不同的非语言体态符号?因为他惯于用周礼的等级和尊卑观念看人,同时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等级,因而在不同的空间习惯性地采用对应的交流方式,人的本相被严密的遮盖起来。
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多少有些虚伪的人际传播的套路,而且一定时候这套还很管用,因为谁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无形的“文化契约”而生活在真空里。
如果总结一下“关系的讯息”的种类,那么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1,社会角色的讯息。
这种讯息在官本位和社会等级较为森严的社会中显得最为强大,而在强调人权意识的法治化国家则较弱。
有一年春节晚会上,一个小品节目的内容是几个乘火车的人在车上用名片打牌,比谁手里的名片显示的级别或地位高。
于是党政级别、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职务、受教育的不同等级和学位等等,成为竞争游戏的依据。
哪个出手的名片级别高,说话口气马上就变得不可一世,而被压倒的名片持有人,顿时说话低三下四了。
关系的讯息决定传播的讯息,这里可见一斑。
2,伦理的讯息。
这种讯息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姓氏的差异、辈分的高低、血缘或亲缘关系的远近、长幼次序等等,这类关系的讯息甚至在通报姓名之时能够马上产生,因为一些姓氏从名字上一目了然地排出了辈分,诸如孔子之后的孔姓、孟子之后的孟姓、朱元璋之后的朱姓等等。
在传统较为厚重的地区,这种关系的讯息背后,还会拥有一定的权力。
3,礼节的讯息。
这种讯息显示的是一种无形的施与报的要求。
为了保持和发展某种既定的关系,一旦一方施予(从好话到实际的好处),不用再说什么,它本身就传达了一种礼节性的讯息:另一方至少要对等地给予回报。
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看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中“关系的讯息”不止以上的一种分类的理解。
换一个角度,还可以从人际传播的三大矛盾来考察另一种分类的“关系的讯息”:1,“亲密-距离”。
人际传播中,“亲密-距离”也是一种关系,即空间关系。
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形:既要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又想与他人有所区别。
即使在夫妻、血亲之间,也存在这种要求。
我们若不想让一种亲密的关系吞噬自我,就需要多少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样又可能会伤害已有的关系,很难协调。
例如老年人,来人多了会烦恼,没有人来又会感到孤独,甚至产生一种被伤害感。
“亲密-距离”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悖论。
2,“确定-不确定”。
这也是一种关系,交往认知范围的关系。
传播双方确定的关系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因为参与交往者可以预见到交往的发展方向。
可是长此以往,过多的确定性也会因为习以为常而使交往变得平淡和枯燥。
人总是希望关系中带有一定的神秘、未知、猜测、意外等等。
但“不确定”真的来了,也可能潜藏着危险。
显然,这也是人际传播中的一种悖论。
3,“开放-封闭”。
这是一种交往者心理空间的关系。
每个人在传播中都有对他人“倾诉”和“保持私密”两种分寸的把握,即使在夫妻和密友之间。
但对交往的另一方来说,很难出现完全的对应,于是这在传播中又构成一对悖论。
由于存在这样的人际传播矛盾,人际关系通过其张力构成了交往的多样性和多变的特点。
关系的亲密不是对距离的否定,人需要交往亲密感,也需要不同的距离感,有时距离感反而产生亲密感;交往中的“不确定”虽然产生了某种约束感,但在找寻确定性的过程中,人也尝到了交往的悲喜。
开放的交流使人能够从外部获得能量,而在“满足自我”的需要占上风时,封闭交流也可能带来宁静。
以亲密与否衡量人际关系时,有一种关系常被关注,并且有时十分敏感,这就是性别之间的关系。
性别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自然会伴随人际传播。
现在关于男性同性间的传播,研究较多。
一般认为,男性间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共事”关系,其次是“共同情趣”关系。
“朋友有信”是男性间友谊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关于女性同性间的传播,研究不多。
一般认为,女性交友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谈话建立友谊。
在女性看来,与之说得最多的人,总是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人。
女性更喜欢在同性间自我披露。
男女间的关系,除了爱情关系外,是最难说清楚的。
在这方面,有的研究显示,异性朋友难于保持长久的关系。
异性间缺少爱的吸引,关系就会疏松,变得可有可无。
研究者朱丽娅·伍德(JuliaT.Wood)在调查中说:“女性总是把男性的友谊动机看作是性行为的企图,或者有性的吸引。
可是如果她们不这样做,她们也就不会交结异性朋友了。
”3]朋友的标准中不能有性,一旦有了性的关系,就转换为爱情关系。
我国研究者王怡红认为:“如果不排除性爱存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异性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友谊持不信任的态度。
不仅社会不情愿接受婚后异性的友谊关系,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就连我们自己也大有怀疑。
一旦有了这种心理障碍,社会规范反倒不如我们自己来得约束大了。
看来,对异性朋友关系的认识,大有人一思想,上帝就发笑的尴尬。
”4]异性关系还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在青年时期,每个人都会有3-4个或更多的异性朋友。
婚后,一对夫妇可能共享另几对朋友关系,夫妻共享的男朋友或女朋友通常分别来自丈夫、妻子的朋友。
过去的研究,常说老年男女的异性朋友数量最少,但是从现在社会的变迁看,可能这个观点需要修正了。
但就比较亲密的朋友关系而言,由于各地的人们具有较多的共同点,现在确实形成了一些可操作的原则。
研究者阿吉勒(M.Argyle)和亨德森(M.Henderson)1987年对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中国香港进行的调查,得出了六方面的交友原则:1,相互尊重隐私。
除非朋友向你寻求帮助,主动说出隐私,否则不要探问朋友的私事。
2,谈话时相互注视,保持目光的交流,不要显得心不在焉。
3,为朋友保密,不对第三者谈论朋友对你说过的心里话。
4,朋友之间不发生性行为,保持纯粹的友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