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摘要】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正常刑事司法程序的重要保障。

西方米兰达规则的出台标志着沉默权制度的顶峰与完善。

沉默权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司法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司法民主的价值反映,是人权司法保障的制度安排。

我国法律中对于沉默权的规定还有很多完善与提高的空间,我们有必要学习西方关于沉默权制度的先进立法经验,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关于沉默权的回潮,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关键词】沉默权;米兰达规则;司法公正
沉默权一般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可以在整个刑事诉讼中对有关官员的提问有权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的权利,而不能强制其自证其罪。

简言之,沉默权就是自由供述权或者拒绝陈述权。

赋予其沉默权,有利于提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主体性地位,保证其自白的真实性。

中外学者对沉默权制度的阐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被告人没有义务向法庭或司法机关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第二,被告人有权在接受讯问时保持沉默或者拒绝回答问题;第三,司法机关不得以刑讯或其他方式强迫被告人坦白或供述罪行;第四,侵犯被告人沉默权所获得的证据不能在审判中采用为证据;第五,司法机关不能因为被告人保持沉默而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做出不利于被告人的推定。

一、我国沉默权的现状
受我国传统侦、控、审合一的传统刑事法律文化影响,法官活动取向纠问化,被告人主体地位从属性,客体化。

2011年后,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有所提高和保障,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是我国的刑事诉讼更多的倾向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刑事诉讼法中保留了大量的超国家职权主义因素,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当事人如实供述的义务。

保障人权作为新刑诉中一项原则而被确立下来,然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在关于保障人权方面的有关制度距国际通行标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沉默权制度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该条规定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

因为无罪推定要求由控方负责举证,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如实陈述”似乎有颠倒举证责任的嫌疑。

“如实陈述”使得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屡禁不止,使其偏重口供而不把力量放在通过改进技术和方法收集其他证据上,这势必导致刑讯、折磨、疲劳战术等非法取证方法,而这不仅会有损程序的正当性,而且也会有碍发现真实,犯罪嫌疑人的主体地位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我国构建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确立沉默权具有积极意义,且我国现阶段确立沉默权的
时机已经成熟。

沉默权制度的确立伴随着诉讼制度的发展,人权理念在立法、司法层面上的普遍认同;民主政治的确立和推广;法治国家、法治主义在司法理念上的认同。

这三点已经在我国现阶段已经基本具备,所以,可以说我们已经在思想层面做好了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准备。

第二,确立沉默权是刑事诉讼改革的现实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强迫自证其罪,破坏了攻辩方的平等地位,容易导致刑讯逼供,引发冤案的产生,不利于人权的保障。

第三,确立沉默权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和发展我国刑事司法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对健全和刑事司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被告人一切权利的核心是辩护权,而沉默权则是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有力保障。

因此,沉默权作为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状况和诉讼民主进步的程度。

因此,确立沉默权是适应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第四,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节省司法资源。

节省司法资源沉默权可以降低错误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论述主要基于这样的观念:宁可错放,不可错判。

在刑事诉讼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对于无辜者定罪判刑,以减少诉讼中的错误成本如果错判定罪
不仅导致刑事诉讼付出沉重的诉讼成本代价,而且由于过程的不公正和结果的不公正,也导致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另外,由于沉默权的存在大大减少了刑讯逼供,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的可靠性大大增加,也为侦破案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即便是保持沉默,由于不是虚假供述,也可以使侦查少走弯路,避免司法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三、构建我国的沉默权制度
正像著名法学家何家弘说的“在讨论中国应否采用沉默权制度的问题时,我们既要学习外国的成功经验,也要借鉴外国的失败教训。

我们绝不能用盲人摸象的方法考察外国的沉默权制度,更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就做出决断。

”所以应当综合考察我国的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第一,沉默权立法模式的选择。

世界各国对沉默权制度有不同的立法模式。

有的是侦查、审判阶段的全面沉默权保障,也有着重保障审判阶段的沉默权。

应当设置一种什么样的沉默权制度来满足中国的刑事司法需要?沉默权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侦查阶段,对侦查程序中犯罪人保护是各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项长期的核心目标,所以笔者建议建立全过程的沉默权制度,即在侦查阶段,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都应当赋予被告人享有沉默权。

并且应当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

第二,沉默权制度选择。

明确规定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规则和沉
默权,禁止因沉默而对其作不利的推断,取消刑事诉讼法中的“如实回答”义务的规定。

如实陈述作为一种法律义务是必须履行的,沉默权则是一种权利,当事人则既有陈述的权利,也有沉默不语的权利,即可行使,也可放弃。

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 条“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应予取消,以保证当事人的沉默权的行使。

第三,制定相关法律制度配合沉默权制度。

与沉默权制度相配合的制度主要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诉辩交易制度。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沉默权行使的保护性规则,只有司法机关在违背沉默权制度下所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时,那么司法机关才能不去强迫被追诉人违背意愿自证其罪。

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的主要体现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一制度是在保护沉默权的情况下,又为被追诉者提供减轻罪行的机会。

沉默权制度的在我国确立不仅是人权进步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法治文明建设进步的重要标志,沉默权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制度。

这项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和行使需要法律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家弘.沉默权制度及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j].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11).
[2]胡健泼.沉默权纷争梳理及我国沉默权制度构建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8).
[3]徐海波.浅论沉默权制度的合理性依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4]周洪波.沉默权问题:超越两种理路之新说[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