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沉默权制度(1)

略论沉默权制度(1)

略论沉默权制度 (1)

摘 要:所谓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被指控犯有罪行 或有犯罪嫌疑的人针对司法警察、 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而享有的拒绝 回答的权利 ,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综观沉默权在世 界范围内的发展历程 ,可以认为沉默权的确立是一个发展趋势 ,战后世 界各国几乎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加以确立。 沉默权的确认有其合理性 和必要性 ,我国应该在刑事诉讼立法中确立沉默权制度 ,以更好地与世 界接轨 ,更好地保护被告人的人权。

关键词:沉默权 ;确认;合理性

近日打开网易主页 ,我豁然看到醒目的标题《重庆法院有限制引进沉 默权 ,警方称增加办案难度》 ,随后又在国内其他几家门户网站上看到 了这个原载于《重庆晚报》的文章。其实关于 “沉默权 ”新闻报道我们 并不陌生 ,早在几年前就有很多新闻网络报刊媒体刊载过。 2000 年 8 月,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推出了《主诉检察官办案零口供规则》 ,

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 2001 年 3 月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检察院研究制

定了《刑事证据审查规则》 ,在全国率先确认了有限沉默权 ;2001年 7 月,四川省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我国首例 “零口供 ”案做出一审判决等 等 ,这些报道就曾引起众多人士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也仅从一个侧面对 沉默权略加论述 ,旨在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更加

深入细致的探讨。

、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 所谓“沉默权 ”是指:代写论文 在刑事诉讼中 ,被指控犯有罪行或有犯 罪嫌疑的人针对司法警察、 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而享有的拒绝回答的 权利[ 1 ] 。在世界范围内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 产 生 这一权利从观念上来源于英国法院 “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理论上 一般认为这一制度起源的标志性案件可溯及英国 17

世纪的利尔伯恩 案件。因为英国在 17 世纪,宣誓与沉默权之争已演化为议会和普通法 院与王室之间的政治斗争 ,发生在 1639 年的利尔伯恩案件被认为是这 场斗争的转折点。 (宣誓是指强迫被告人做 “无罪宣誓 ”即,在法庭上 ,让 你宣誓;如果你不宣誓 ,就证明你有罪。 ) 1639 年星座法庭指控其贩运 煽动性书籍 ,利尔伯恩否认犯罪并拒绝回答可能导致其自我归罪的讯 问,他声称:我完全理解 ,这一誓言与高等委员会的誓言完全一致 ,我知 道这一誓言既违反神法又违反英格兰本地法 ;所以 ,尽管我也许会因为 拒绝宣誓而判处死刑 ,但是我仍然敢于拒绝进行这样的宣誓。星座法 庭以拒绝宣誓为由判处利尔伯恩藐视法庭罪 ,将其监禁并施以肉刑。 在执行鞭笞的过程中 ,利尔伯恩向周围人群痛斥审判的不公 ,赢得民众 的同情和支持 ,使舆论倒向议会一方。不到两年的时间 ,议会掌握了政

权。1641 年,议会宣布利尔伯恩一案的判决不合法 ,废除了星座法庭和 高等委员会 ,并且禁止在刑事案件中使用 “依职权宣誓 ”。又一年后 ,在 一起由议会审理的十二主教案中 ,沉默权被引用并得到确认。至 1688 年,沉默权在英国已完全站稳了脚跟。由于英国是一

个不成文宪法的 国家 ,它的宪法性规定体现于《权利请愿书》 、《人身保护法》和《权

利法案》等宪法性文件、法院判例或宪法惯例中 ,沉默权也在其中被

确定下来 [ 2 ] 。这一案件所引出来的一个规则就是 :不能因为一个人 的沉默而做出对其不利的推论。这一阶段有学者称之为 “消极沉默权 阶段”。

2. 发 展 其标志性的事件是美国的 “米兰达 ”案件。 1963 年 3 月 3 日,一个名叫

恩纳斯托米兰达(Evnesto. Mivanda)的美国无业青年,因涉嫌强奸和绑 架一个 18 岁的女孩在亚利桑州被捕。警官在没有告诉米兰达有权保 持沉默 ,有权不自证其罪的情况下随即对其进行了审问 ,米兰达写了供

述书,承认其劫持该女孩并将其强暴 ,后法院根据该供述书认定其犯劫 持罪,判处监禁 20 年;犯强奸罪 ,判监禁 20 年。米兰达对此判决结果不 服,提出上诉 ,理由是警官没有告诉他 ,供述书将来可能作为对他不利 的证据。 1966 年美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米兰达上诉案中认为 ,审讯时 的气氛和审讯者所用的心理战术使得被告米兰达受到心理上的压迫 ,

并因此规定 ,在审讯之前 ,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审讯者下面四项权利 :

其一,被审讯者有权保持沉默 ;其二 ,如果他选择回答 ,他所说的一切

都 将作为法庭的证据 ;其三 ,有权在审讯时有律师陪同 ;其四 ,如果无钱请 律师,法庭有义务为他指定律师。自此以后 ,沉默权逐渐发展成为美国 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部分 ,后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 [ 3 ] 。值得注意的 是美国把此案件所引申出的 “米兰达规则 ”或者

“米兰达忠告规则 ”将, 英国刑事基本法上的沉默权规定写进了其宪法修正案第六条 ,从而将

其上升到宪法地位 ,认为既然将其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 ,国家应负有告

知该项权利的义务。有学者把这个阶段称为 “积极沉默权阶段 ”。

3. 限 制

其标志性事件有三 :其一是 1988 年英国政府为遏制北爱尔兰的一系列 恐怖主义暴力案件而通过了仅适用于该地区的《刑事证据法令》 。该 法令主要采纳了刑事法修改委员会的建议 ,对沉默权做出了限制性的 规定。认为 :如果被告在警察审讯时不回答警察的提问 ,而所提的问题 又是被告在法庭辩护时所依据的事实 ,对当初被告的沉默 ,法庭可以做 出对被告不利的推断 ;如果被告在审判过程中拒绝作证 ,也应当对此做 出对被告不利的推断。 如果嫌疑人在被发现处或在其人身或衣服上发 现有与犯罪有关的可疑物 ,而嫌疑人不解释其存在原因时 ;如果嫌疑人 被发现在犯罪现场附近 ,而他

又不解释原因时 ,法庭可以做出对被告不 利的推断 ( adverse

inference ) [ 2 ] 。其二是 1987 年为有效打击商业欺 诈等智能性严重经济犯罪,英国政府颁布了《刑事司法法》 ( criminaljus-tice act

1987 ) 。该法第 2 条规定 , 在严重欺诈案件调查局 的官员调查欺诈案件过程中 ,接受讯问的嫌疑人如果在没有合理理由 的情况下拒绝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者说谎 ,这本身就构成犯罪 ,并可能被 判处短期监禁的刑罚。其三是 1994年 11 月英国议会通过并于 1995 年 4

月 10 日生效的《刑事司法和公共秩序法》 , 该法第 34 至 37 条规

定了对沉默权的重大限制。这种限制主要适用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 ,当 嫌疑人在警察或其他负有调查与检控职责的官员讯问时不告诉他们 某一个被合理地要求应当提及的事实 ,而法庭辩护时又将这一事实作

为辩护理由 ,这种情况下 ,对被告在审判前保持沉默 ,法官和陪审员可 以做出 “看起来适当的推断 ”( suchinference as appear p roper)

注( : 这 里实际是指对被告不利的推论。 ) ; 第二 ,如果被告在法庭审判并经法 官传唤让其辩护作证时 ,无正当理由不作证或者不回答法庭提出的问 题,法官和检察官可以请陪审团做出对他们显得适当的推断 ,包括根据 常识”(commonsens推断被告对控诉方提出的控诉证据未做出适当 解释,以及推断被告是有罪的 ;第三 ,当嫌疑人的人身、衣服或者在其被 逮捕处发现可疑的物品和痕迹 ,而嫌疑人未回答警察对这些物品和痕 迹的询问时,法官和陪审员可以对其做出

“看起来适当的推断 ”第;四,当 嫌疑人在案件发生时或案发相近

时间出现于某处 ,并为此而被逮捕时 , 如果嫌疑人对当时在场的原因未能做出解释 ,法官和陪审员可以对其 做出“看起来适当的推断 ” [ 3 ]。

4. 继续发展 其标志性事件有三 :其一是英国的沉默权限制受到了挑战。代写毕业 论文 在英国做出对沉默权限制的时候 ,却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判 ,因 为如果警察一方面向被告宣布其有权保持沉默 ,但同时又向其说明在 特定的几种情况下 ,被告的沉默可以作为在法庭上反对他的证据 ,这不 仅使被告的沉默权在特定的情况下因受到不利推断的威胁而难以行 使,而且这些限制沉默权的规定容易被警察在侦讯实践中广泛利用 ,而 对被告在一般情况下行使沉默权构成一种压制 [ 3 ] 。其二, 在此时, 欧洲人权法院 1996年 2月8日,对一起长期在该法院悬而未决的上诉

案,即默里(co ndro n murray)诉英国上诉案做出了裁决。在该案中,上诉 人认为他被定罪的部分原因在于北爱尔兰法院根据 1988 年《刑事证 据法令》 ,对他在侦查和审判中保持沉默的行为做出了不利推断 ,违反

了《欧洲人权公约》 第 6 条关于保证那些受到刑事指控的人能够受到 “公正和公开的审判 ”的规定。据此欧洲人权法院以 7 票对

5 票通过一 项裁决 ,认为被告的权利虽然受到了侵犯 ,但不是体现于对保持沉默的 不利推断 ,而是在警察将其拘留的最初 24 小时内 ,没有给予他获得律 师帮助的机会 ,从而违反了《欧洲人权公

约》 ,从而明确宣布英国有关 沉默权的限制同《欧洲人权公约》第

6 条的规定相冲突 ,因此应当撤 消[ 1 ] 。其三,在美国 , 2001 年底联邦最高法院公布了查理 - 迪克森案 件的判决并重新强调了 “米兰达规则 ”。美国在 “米兰达规则 ”出现之后 也对之进行了限制 ,主要是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 ,例如 “纽约州诉阔尔 斯一案 ”(New Yorkv. Quarles, 198便4)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 但是在查理

- 迪克森诉美国上诉法院案件中 ,美国高等法院在审理中进退两难。迪 克森在 1997 年 1 月自愿向联邦调查局调查员承认自己在维吉尼亚等 地进行系列银行抢劫案后开车逃跑的罪行 ,当时维吉尼亚联合法官认 为迪克森作供前没有被告知米兰达权利 ,故禁止其供词作为证据 ,而在 同年 2 月一个联邦上诉法庭根据 1968年法案却推翻这一判决 ,而影响 到联合法庭对供词的承认权。上诉庭认为 ,在这些仅仅是专门术语面 前不会再有罪犯会自动招供了。迪克森于 11 月上诉到高等法院 ,要求 他们重审这一案件 ,并重申州际法律保留米兰达法案。高等法院的一 位女发言人说 , “我们很高兴知道法院决定再评论这件事情 ”[ 1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