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伍耀良:柳宗元笔下的柳州山水

伍耀良:柳宗元笔下的柳州山水

伍耀良:柳宗元笔下的柳州山水文人骚客爱游山玩水,完了还要舞文弄墨。

柳宗元也不例外。

柳宗元南贬柳州后,发现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奇特通透、千姿百态,比他老家刮西北风、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美多了。

虽然身体不好,但工作之余探胜寻幽,肯定少不了。

在欣赏大自然美景同时,把被迫害被贬谪的痛苦暂且忘记。

柳公通过自已诗文,把柳州的青山绿水向亲朋好友、向中原介绍。

如同现在的旅游产品推介会。

如情似梦柳江水柳江澄静如练,美不胜收。

柳宗元甫到柳州,就向远方四个被贬的老战友这样介绍它:“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写柳江像九曲回肠,既状物,也暗喻自已内心愁肠百结。

一箭双雕。

柳江曲折迂回,到了柳州府又一个弧形大转弯,成u 形,从高处往下看,柳州如绿水环绕的天然盆景。

柳宗元还有一首诗,把柳江比着流动的碧玉:“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住木兰舟。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碧玉流”——真是飞来神笔。

即使一千多年的今天,柳江依然明澈静好,仿佛来自仙界。

近年柳州政府花巨资打造“百里柳江”画廊,已成城市名片。

来柳的外地游客,没有一个不赞不绝口的。

柳宗元在诗文中,多处称柳江为“浔水”、“越江”“桂江”、“牂牁水”、“瘴江”......反正一回事。

勾起乡愁的山峦柳宗元在大红大紫之后,突然被下放永州柳州等欠发达地区十四年。

每有登临,乡愁总不绝如缕。

乡愁属于离乡背井的人,像我这样的柳州人观柳州山,无乡愁可言,往往在山顶想的是:下山后弄什么好吃的。

让我们来看看柳州的石头山,在柳公笔下,被赋予了怎样生命和风采。

1. 最高的马鞍山(仙弈山)马鞍山是柳州市内最高山峰,海拔270米。

为柳州古八景之一,是历代游客寻幽探胜、柳州人登高祈福的最佳去处,至今山上还留有宋、元、明、清历代名人游客的石刻诗文数十处。

我每年春节登此山,气喘如牛之余,总钦佩当年柳宗元以多病之躯攀援的勇气。

或有人问,你凭什么肯定柳宗元上过马鞍山?当然有证据。

他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用了近三分之一篇幅详细描述马鞍山:驾鹤山“又西曰仙弈之山。

山之西可上。

其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

其宇下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茄房。

或积于下,如人,如禽,如器物,甚众。

东西九十尺,南北少半。

东登入小穴,常有四尺,则廓然甚大。

无窍,正黑,烛之,高仅见其宇,皆流石怪状。

由屏南室中入小穴,倍常而上,始黑,已而大明,为上室。

由上室而上,有穴,北出之,乃临大野,飞鸟皆视其背。

其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故以云。

其山多柽,多槠,多筼筜之竹,多橐吾,其鸟,多秭归。

”这段古文要翻译:“继续往西走,是仙弈山。

山的西面有路可以攀登上去。

山上有个大洞穴,洞穴中有"屏风",有"房间",有"屋檐","檐"下面有许多溶岩形成各种形状的钟乳石。

有的像肝像肺,有的像莲蓬。

或者是由溶岩滴到下面累积起来,有的像人,有的像禽兽,有的像各种器具。

千姿百态,非常之多。

这个洞穴东西宽约九十尺,南北深度将近一半。

从洞穴的东侧,又可进入一个小洞,走了二十尺之后,小洞又显得空阔宽大。

这洞穴不通光线,开始时觉得漆黑一团,点上蜡烛照亮之后,发现洞穴的高度仅有那个大洞的"屋檐"那般高,里面是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

由大洞穴的"屏风"南边的"房间"又可进入一个小洞穴向上爬行,有三十二尺高。

开始很黑,后来便很明亮了。

这就是上部的"房间"。

由上部的这个"房间"再往上爬,又有一个小洞穴,从这洞穴的北面出去,便面对着一片宽阔的原野。

下面有很多鸟儿在飞翔,但都只能看到鸟儿的背部。

最初登上这座山的人,曾在上面见到一方石头棋盘,黑色的石块上有十八道红色的线条,可以用来下棋,所以这座山就取名为仙弈山。

山上有很多桂树、槠树,有很多节长竿高的名叫筼筜的竹子,还有很多又叫山紫菀的橐吾草。

山上所见的鸟类,杜鹃鸟为最多。

”文中的数量词要解释一下: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即十六尺。

“常有四尺”意思是十六又四尺即二十尺。

“倍常”即为三十二尺。

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柳宗元不可能对仙弈溶洞的方位、姿态、大小尺寸作如此细致传神的刻画。

柳宗元记载,当年马鞍山只有西边有路可以攀登,也就是说他是从西边上去的。

现在攀登线路又增加了东边和北边(主线)。

我建议把西线命名为“柳宗元线”,以纪念之,并扩大影响。

此外,柳宗元还有两首诗与马鞍山有关。

第一首《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

仙山不属分符客,一任凌空锡杖飞。

我的译文:仙境奇妙胜过人间美景,可惜有病不能与你同行。

身处官场的我身不由己,真羡慕你能在仙界驰骋。

仙人山,即柳州马鞍山。

一个叫浩初的和尚写绝句送柳宗元,邀其同登山,柳这首诗答谢他,说公务忙无暇。

诗中赞美马鞍山“珠树玲珑隔翠微”。

第二首:《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我的译文:寒夜冷雨一直下个不停,清晨仙人山被云霭罩定。

知道山间藏着一位隐者,在那里笑我这世俗凡人。

贾山人,贾鹏。

柳宗元朋友。

从诗中可知,贾鹏居住在接近马鞍山顶的一个大岩洞里。

柳公赞扬和羡慕其超尘脱俗。

还有一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曾选进文学史。

最代表柳宗元观山的思乡情结和郁闷心情,可惜没注明是柳州的哪座山。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诗人这次有空与浩初和尚一同观山了。

想象真够奇特的——柳州不是山多吗?那让我身体化成千千万万份,散到每一个山头遥望故乡吧!2.立鱼峰(鱼峰山)柳宗元形容“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立鱼峰由此得名。

其狀有如桂林的独秀峰。

自唐宋以来,立鱼峰就是游览胜地。

至明代,柳州的宗教活动中心由马鞍山西麓转移到立鱼峰。

加上传说是刘三姐成仙的地方,地处闹市区,游人每天如织,山歌不断。

1963年,郭沫若曾赋诗其上:“立鱼峰半歌声发,应是刘三姐再来。

驾驭鱼龙飞九有,神州到处是歌台。

”7(1938年的鱼峰山与现在的对比)柳宗元这样记载鱼峰山:“石鱼之山,全石,无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在多秭归西。

有穴,类弈仙。

入其穴东,出其西北。

灵泉在东趾下,有麓环之。

”他说,石鱼山,是全由石头组成,山上没有多少草,也没有大的树木,山体虽然很小,却显得很高,形状就像一尾站立起来的大鱼。

它坐落在杜鹊鸟很多的仙弈山西面。

山腰有洞穴。

就像仙弈山那样。

从东边走进洞内,可以从西北方走出。

东面的山脚下有一个灵泉,四周有缓坡和林木环绕着。

鱼峰山与马鞍山相隔不远,一左一右,一小一大,一娇小妩媚,一壮硕健美。

柳州一诗人把它们(鲤鱼和天马)加以神话想象,是一对相恋的情人,玉皇大帝这个老顽固不许,但它们矢志不渝。

几万年过去,竟化为化石,永恒地守望。

3.鹅山晨曦(柳宗元写作峨山)柳宗元的五绝《登柳州峨山》: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明白如话,言简意赅,为柳诗少见。

一个秋日的午后,他独上峨山,愁思悠悠。

想什么呢?自然是几千里外家乡, 怎能望得见啊。

只知道西北方向是融州。

融州,即现在的融水苗族自治县,距离柳州100多公里。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东宁州始改为融州,此后撤撤复复。

峨山再高,也望不到融州。

柳宗元在《柳州近治可游者记》记载:“峨山在野中,无麓,峨水出焉,东流入于浔水。

”说峨山平地拔起,矗立在西郊的原野之中,山脚也没有缓坡和林木。

一条名叫峨水的小溪从这里流出,向东进入柳江水。

”峨山,有大小峨山之分。

柳公登的是大峨山。

4.龙壁回澜·柳砚据柳宗元的《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记》,郊区油榨村对面的龙壁山,盛产叠石,可制作砚。

柳宗元曾采石制砚,送给老友刘禹锡。

“龙璧回澜”是柳州古八景之一。

柳江原向北,到这里触壁掉头往东。

陡壁、回澜、叠石,加上柳宗元的足迹,蔚为一绝。

下图为龙壁柳砚:柳州博物馆做了件大好事,2015年春节期间举办龙壁柳砚展。

初一那天早上,参观者孤零零只有我一人。

柳砚工艺精良、形态多姿,争奇斗艳。

但几百个柳砚摆在大厅“裸展”,没玻璃柜护着,只有一个小姑娘在守,也不怕被人顺了,呵呵。

5.驾鹤晴岚驾鹤山位于柳州文惠桥南,为柳州古八景中的“驾鹤睛岚”。

驾鹤山海拔185来,相对高度95米。

东向西长约200多米,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记载,从甑山(登台山)“又南且西,曰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有泉在坎下,常盈而不流。

”这是驾鹤山之名首次出现于文献。

《柳州县志·山川》载:“驾鹤山在城东南,耸立如孤鹤临大江”,山因形名。

山背南面,曾是汉代的州治所,等到柳宗元上任时,政府所在地已迁到北岸了。

驾鹤山内数大洞连通,曾开过半山酒家、歌舞厅、相亲鹊桥会。

南麓有三相亭,小桃源和驾鹤书院等文化遗迹。

山之崖壁上今存宋以来诸多摩崖石刻。

驾鹤山是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石阶通到山顶,有钟亭,夜里灯火中宛如仙宫,若隐若现。

前些年新年来临时,祈福者撞钟,钟声厚沉绵长,回响天际。

听说要交纳若干费用的。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没听见响了。

6.甑山就是灯台山有个专家读《柳州近治可游者记》后,到龙壁回澜的对岸去寻找甑山。

发现那里平坦得很,没见类似山体。

专家不敢说柳公搞错,于是就想当然说,甑山可能被农民开山采石,没了。

真是搞笑,他以为柳州愚公移山啊?让我们仔细读柳宗元原文:“南绝水,有山无麓,广百寻,高五丈,下上若一,日甄山。

山之南,皆大山,多奇。

又南且西,曰驾鹤山”柳宗元是从哪儿“南绝水”的呢?虽然没明说,应该在州府附近乘船南渡,这样理解则豁然开朗,一通百通。

自古以来,柳州在沙角至窑埠之间,就有渡船过江。

而窑埠渡口附近,山多矣。

柳宗元记载,(在州城的附近)“乘船向南渡过江水,可以看见江边有一座山,山脚没有缓坡林木。

这座山约有八百尺宽,五丈高,山脚和山顶都是一般大小,很是陡峭,名叫甑山。

山的南面,都是大山,且都很奇特。

从甄山南面再往西走,就是驾鹤山。

”咱们一对照,所谓甑山,不就是现在的灯台山吗?“甑”与“灯”音相近,一千多年传下来,柳州本地人就称灯台山。

(如图)灯台山已成为柳江一景。

前面是柳江,西边是文庙,东边是人工瀑布。

华灯初上,美轮美奂。

7.酬诗破额山柳江下游、距离柳州市中心20多里的江口乡,有座破额山,其貌不扬,真是破。

但因为一段友情,被柳宗元写进诗中,不小心而出了名。

一个姓曹的朋友从湖南坐船经过柳州鹿寨江口,休整时看了破额山,写了首诗派人送给在柳州的柳宗元。

柳宗元当时被皇帝和朝廷打入另册,天涯海角的,孤苦得很,感动之余,,就写了下面这首答谢: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