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邵伯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邵伯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规划目标、原则与功能定位 (2)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3)第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4)第五章总体城市设计 (6)第六章整体性控制 (7)第七章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9)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10)第九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10)第十章附则 (11)第一章总则第1条邵伯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该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在该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凡在本规划批准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与本规划有矛盾和冲突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

第3条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则、说明书及附图四个部分,主要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文本与图则是该区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须同时使用,不可分割,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4条本规划文本涉及的指标是根据国家、江苏省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条例、准则以及新源县实际情况、结合长远发展要求而制定的。

对于本规划文本及图则未涉及的指标、技术规定,均应参照国家、江苏省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准则执行。

第5条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本次规划区东至老淮江路及经八路、南至纬四路及规划园区六号路、西至高水河路、北至老盐邵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519.06公顷)。

第6条人口规模规划区规划居住总人口约6.8万人。

第7条功能定位邵伯镇城镇新中心,集行政办公、文教体卫中心、新兴商贸商务中心和生活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新中心。

第8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2005年第146号);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2011);4.《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GBJ137-2012修订);5.《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8.《江都市邵伯镇总体规划(2011-2030)》;9.相关专项规划及技术管理规定。

第二章规划目标、原则与功能定位第9条规划目标充分利用规划区所具有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和政策优势,抓住总体规划中制定的向南重点发展的良好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将规划区建设成为兼有行政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生态居住等多元化城镇功能,体现里下河地区秀美自然风光的综合型城镇新中心。

第10条规划原则1.尊重规划的延续性的原则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保持原有格局的原则4.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第11条规划重点1.明确功能定位,积极承担区域职能分工。

2.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强规划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及空间对接,统筹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3.完善区内道路系统,加强与周边相邻区域的联系,形成方便快捷、结构完整的交通系统。

4.加强环境保护,切实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5.加强与老镇区及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的协调,营造地区空间景观特色,提升城镇形象与城市品质。

6.结合城市设计,细化和深化土地使用的使用功能、开发强度等。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第12条总体布局结构依据邵伯镇新区的规划目标和用地发展布局,结合周边自然景观特质,并充分考虑道路网格局等因素,规划形成“一带、两心、两轴、三区、四廊”的布局结构。

“一带”——滨湖生态风光带。

“两心”——行政办公中心和商业文化中心。

“两轴”——两条城镇发展轴。

“三区”——分别为北部居住片区、南部居住片区、仓储物流片区。

“四廊”——规划区内的“两横两纵”的滨水景观廊道。

第13条规划区用地计算表表3-1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第14条居住用地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为227.69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51.74%。

其中一类居住用地为34.09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7.75%;二类居住用地为191.52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43.52%。

根据现状居住用地及人口分布情况,结合规划道路网格局与道路功能,并遵循居住人口规模与公共配套设施的匹配关系,以纬四路为分割,将规划区居住用地划分为两个居住片区。

分别为:北部居住片区和南部居住片区。

第15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56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0.81%。

规划新建镇行政服务中心内集中了邵伯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商务办公、规划展览及会议中心等功能。

2.文化设施用地规划文化设施用地2.25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0.51%。

在高水河东侧、后街西侧建设记录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历史的运河申遗博览馆,并在任庄路与老淮江公路西北侧结合行政办公中心建设规划展览与会议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3.教育科研用地规划教育科研用地13.26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3.01%。

表3-2规划区教育设施规划一览表4.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医疗卫生用地0.51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0.12%。

规划保留邵伯镇中心卫生院。

5.社会福利用地规划社会福利用地0.55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0.13%。

规划保留邵桥路北侧敬老院。

第16条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38.2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8.70%。

其中规划商业用地28.9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6.58%。

规划商务用地6.6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52%。

规划娱乐康体用地1.70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0.39%。

规划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0.94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0.21%。

规划商业文化中心位于纬四路、经三路、邵桥路、盐邵河和高水河围合区域,主要包含为商业服务、为旅游服务的星级酒店,建设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商业街区。

东部片区中心结合马荡河水湾布置,南部片区中心结合行政办公中心布置。

第17条物流仓储用地规划物流仓储用地76.7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7.44%。

规划仓储用地位于纬五路、后街南路、园区六号路和老淮江公路围合区域,结合工业区和高水河码头建设,建设物流园区,发展港口物流和水路运输。

第18条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80.85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5.58%。

该类用地主要包括规划区内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公共交通场站及社会停车场用地。

第19条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公用设施用地7.26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65%。

规划保留现状35KV江苏油田邵伯变电所,江苏油田邵伯矿区供暖处,邵伯广播电视站。

保留现状江苏油田邵伯污水处理厂、邵伯镇污水处理厂,并在通北路与纬三路交叉口西北侧预留垃圾中转站一处。

规划保留现状油田消防站,逐步完善消防设施,按照一级普通消防站标准配备人员及装备。

第20条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68.08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5.47%。

其中公园绿地60.50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3.75%;防护绿地3.06公顷,占规划总用地0.70%;广场用地4.5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03%。

第四章综合交通规划第21条对外交通规划规划在经三路与纬四路交叉口东北侧地块布置公交首末站,规划用地面积0.31公顷。

第22条道路系统规划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80.85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5.58%。

道路网结构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组成。

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24-42米,次干路红线宽度20-24米,支路红线宽度9米。

主干路网格局:“四横”——邵桥路、纬四路、任庄路、园区五号路;“四纵”——经九路、通北路、老淮江公路、经一路。

在上述道路系统中,主干路、次干路和主要支路为控制性规划,其它支路和步行道为指导性规划。

表4-1 规划区道路规划一览表表4-2 规划道路横断面一览表第23条慢性交通规划规划依托盐邵河、马荡河、前进河等滨水空间,结合沿河特色步行街区、开敞绿地和一些主要的城镇道路上规划建设自行车道和一些步行道等慢性交通系统,并结合中心公园、滨河绿地建设慢行交通集散点,打造以休闲、文化为目的、连续流畅、环境宜人的慢行系统。

第24条公共交通规划规划区公共交通达到任意地点5-10分钟可到达公交站点的目标。

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应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要求公共交通站点服务面积,以500米半径计算,不少于规划用地的50%;以800米半径计算,不少于规划用地的90%。

第25条公共停车场及停车配建本次规划设置1处公共停车场,占地0.27公顷,位于经三路与纬四路交叉口东北侧,其余的停车主要在各个地块内解决。

表4-3 规划区公共建筑物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第五章总体城市设计第26条规划区定位保持里下河水乡风貌的生态城镇;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宜居城镇;迈向经济持续发展的旅游城镇;带动区域整合发展的中心城镇。

第27条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区绿地以功能和服务范围划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广场。

规划公园绿地60.5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3.75%。

规划区内公园绿地有滨水绿地和其他街头绿地等。

规划防护绿地3.0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70%。

主要为居住用地与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的隔离绿带。

第28条空间景观规划1.景观特色规划区以城市景观轴、滨水沿路绿带景观带、环湖绿化生态景观带为空间主骨架,将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各级中心有机的串联起来;并通过加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风格、高度、体量等的控制,注重重点区域、主要节点、标志系统的建设,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且具有识别性的空间景观系统。

2.开放空间道路景观轴——以园区四号路、经二路、经五路两侧的居住建筑和公共服务建筑共同建构体现活力、和谐的现代新区的硬质景观轴。

中心区景观空间——通过精心设计的沿街建筑和休闲空间,塑造宜人的现代新区景观空间。

自然开放空间——以良好的自然条件为依托,赋予丰富的功能内涵,打造扬州独具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

3.景观节点塑造老淮江公路、纬四路入口等城镇新区窗口景观节点。

主要道路,应做好街景规划,按规划进行建设。

建设城镇新区中的花园式居住小区。

第29条建筑景观引导1.建筑风格规划范围内按照北部居住片区、商业文化中心、南部居住片区对建筑风格分别进行控制。

北部居住片区与商业文化中心的建筑造型、立面设计坚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原则,并考虑和现状建筑的协调。

南部居住片区与行政办公中心可采取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单体与建筑群体之间、建筑群体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协调。

2.建筑色彩规划以灰白与青灰色配合为主要背景色,色彩主基调去冷色体系,并突出“明快、淡雅、大方”的特色;辅助色为建筑材料本身色彩,如砖石本色、构件材质本色等;点缀色为文化建筑的黄褐色。

3.滨水界面第30条滨水地段规划以中小体量的建筑为主,沿河道两侧设置小体量的建筑,形成人性尺度的空间效果,沿机动车道的后排建筑为中等尺度的建筑,形成退台的河滨空间效果,部分节点处可设置零星少量的小高层、高层建筑,形成动感、丰富的城市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