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附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2、唯物史观的提出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除出去,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第一次提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找到了根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从此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分别包含哪些内容?答:(一)、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含的两个基本内容是: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源。
第二:思维和存在或事物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二)、原因: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第四:是哲学争论的焦点。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答:科学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定义的三个含义:a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B具体物质形态的高度抽象性,c物质的可知性。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定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答:(一)、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们的意识。
(二)、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第二,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主观形势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三)、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换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事物就是矛盾,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着的事物分为既对立有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绝对的斗争性总是要突破相对的同一性,导致事物的发展变化。
它的意义是,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质量互换规律:内容: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的互换的规律性。
意义: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础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不仅揭示了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实质内容,而且指出了发展的道路的曲折性。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答:(一)、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人要通过实践来满足人的需要,所以,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正如马克思说的,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是人类超越动物世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答: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事物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3.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1)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有继承。
意义:第一,从理论上讲,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第二,从实践上讲,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我国当前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答:1.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一: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第二:都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2.两者之间的区别:第一,自然规律无须人的参与而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有意识参与而起作用。
第二,自然规律可完全重复出现,社会规律不可完全重复出现。
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科学规定,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之本质。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就对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识论。
在这些理论上,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合理因素,但在总体上,都未能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以往认识理论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唯一科学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答: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具有客观性,第一,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
3.真理绝对性,一、凡是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赖主体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
4.真理相对性,一是:任何真理的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二是:任何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一)、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实践具有把主观认识——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特性。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人们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结果才能加以验证。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一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标准。
二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一是指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