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18卷 第4期 2016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4 Apr .,2016从肝主疏泄论其对脏腑功能的调节陈利平,林明雄,臧倩(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摘 要:中医学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将人体构成有机整体。
中医认为肝脏有两大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理论中对于肝的疏通、畅达、宣泄功能的描述,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机体的气、血和津液在人体正常运行的作用。
肝作为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的脏器,在五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肝通过对气机的疏导、畅达与调节作用来调畅血液运行,进而影响情志的变化,促进胆汁的分泌,维持脾胃的升降功能,助三焦疏利水道、调畅月经等,来发挥诸多的作用。
该文试从肝主疏泄的角度,来论述肝对其他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肝藏血;肝主疏泄;生理功能;调节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4- 0007- 03收稿日期:2015-10-01基金项目:军队十二五后勤科研计划项目(CWS12J129);海南省医学科研课题(YX130A106);解放军总医院百病秘诀项目(MJ201455)作者简介:陈利平(1964-),男,湖北仙桃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Analysis of Liver Governing Smooth Flow of Qi and Regulating Organs ActivitiesCHEN Liping,LIN Mingxiong,ZANG Qian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Abstract:TCM zang-fu organs as the center,through the meridians of the contact,will form a unified organic whole human body. The liver has two physiological functions:the storing blood and governing the smooth flow of qi. The theory of “liver governing the smooth flow of qi”first found in Internal Canon was an essential concept in Zangxia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highly summarized the 两组比较,各访视点除治疗前外,均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讨论慢性湿疹皮损呈对称分布,表现为多形损害(浸润、增厚、干燥或色素沉着等),边缘较清。
而对于皮损范围小及全身无其他严重不适症状的慢性湿疹患者,涂擦法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主要运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针对继发感染的抗生素外用制剂、外用润肤及保湿剂或局部治疗的免疫调节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具有明显疗效[5],遗憾的是,其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不容小觑,所以急需寻求疗效良好、更为安全的替代药物。
而中医外用药物治疗慢性湿疹已有悠久历史,较西医外用药有着无依赖性、副作用小、可以长期应用、疗效持久、价格低廉等优势。
中医认为慢性湿疹因外感风、湿、热兼素体脾虚、血燥、阴虚而生。
根据其病因病证,外用药主要以除湿杀虫、润肤止痒为治疗思路。
因此我院制剂大枫子膏以大枫子、土荆皮、苦参、硫磺等药,混和麻油、凡士林等品熬制而成。
方中取大枫子辛、热之性能祛风燥湿,使药力透达病所,其毒性强,能攻毒杀虫止痒,为君药;苦参以其味苦性寒,能燥湿杀虫,与大枫子同用,寒热并施,增强燥湿杀虫之力而能止痒,为臣药;土荆皮辛、温,有毒,能杀虫、止痒,取其与君药相似之性,增强杀虫止痒的功效;硫磺性温而燥,味酸能敛,毒能杀虫,进而疗疮止痒,硫磺与土荆皮皆与大枫子功效相似,性味相近,能起到增效作用,而多药合用,减少君药的用量,使三药能起到增效减毒的协同作用,为佐药。
凡士林与麻油为使药,融合诸药之性,共起润肤止痒、杀虫疗疮之功,且麻油还可带领药物通过玄府而进入气血,对皮损不愈下的肌肉受损之气进行充养,促进皮损恢复[6]。
试验中可见大枫子膏疗效肯定,且其方中除了苦参以外其它药物均有毒性,内服则会引起各种毒副反应,但本品为局部外用药物,用量少,经皮吸收量小,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传统的中医外科外用制剂,与现代临床研究相结合,可越发凸显中医涂擦法在皮肤疾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 [ 1 ] 杨雪松,叶建州,李钦,等.健脾养血祛风法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J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 ( 3 ):46-48.[ 2 ]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 M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26.[ 3 ] 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 ( 1 ):3-4.[ 4 ] 孙晓冬.健脾渗湿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评价及其对复发的影响[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 ( 6 ):335-337.[ 5 ] 刘玲玲,窦侠.特应性皮炎/湿疹治疗新策略[ J ]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 ( 23 ):33-35.[ 6 ] 徐强,张朝晖.油膏制作中的麻油中医作用机制探讨[ J ] .中医外治杂志,2011,21 ( 2 ):62-63.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4.002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卷人体脏腑、经络、器官活动全赖气血的滋养,只有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才能百病不生。
中医学中的肝脏有两大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及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平衡与协调作用。
疏的本义为“疏导、畅达、开通”,泄的本义为“发泄、发散、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调畅气机,推动机体的气、血和津液在人体内正常运行,进而通过对气机的疏导、畅达与调节作用来调畅血液的运行;另外,肝脏之藏血、藏魂、主筋等生理功能也与肝的疏泄功能息息相关。
肝主疏泄,具有广泛的生理效应,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①调节精神情志;②促进消化吸收,包括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胆汁的分泌;③维持气血运行,肝主藏血、摄血;④调节水液代谢;⑤调节生殖功能,调理冲任和调节精室。
以上是肝主疏泄生理上的功能;另外,病理上肝失疏泄,致病范围广泛,气机郁滞是其主要病理基础,疏泄不利是其发病根本。
中医肝病涉及到临床各科,多达几十种病,在临床内科杂病中素有“五脏之病,肝气居多”“内伤杂病,肝病十居六七”“肝病贼五脏”之说。
因此,了解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进一步认识肝主疏泄的具体作用,以及肝对其他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与影响,有助于认识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临床的辨证论治。
本文试从肝主疏泄的角度来论述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及对其他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诚望同道祈正。
1 肝主疏泄,助心调节情志情志泛指人的情绪、情感活动。
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悲为肺志、思为脾志、恐为肾志。
五脏之中,以心与情志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脉,藏神志;情志是属于心主神明的范畴,但调节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人的情志、思维活动是以气血为物质基础的。
五脏中除心主神明,对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具有统率作用外,肝主疏泄对各种精神活动,尤其是对情感过程的影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肝的疏泄功能影响着气血的运行;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畅气机、调节血量的功能,进而间接的起着调节情志的作用,《明医杂著医论》曰:“肝为心之母,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肝主疏泄,为将军之官,谋虑所出,若肝的升发条达之性不及,必致疏泄无能,气血运行不畅、血不养心、神失所养、精神失养,初期临床出现以气郁为主的病理变化,反映在情志上以精神抑郁为主,可见郁郁不乐、多疑善虑、喜叹息、悲伤欲哭等症状。
若肝气疏泄太过、升发无制,肝气升腾失常,则出现气机逆乱,临床可见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烦失眠的症状,甚则出现咳血、呕血、昏厥等情况。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与情志变化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许多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其中尤以大怒为甚,故有气多伤身、暴怒伤肝之说。
不良情志变化也是通过对脏腑气机的影响、对气血运行的影响而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
在生理过程中肝脏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调节情志,肝气疏泄调达,则气机调畅,血运通达,情志如常,气和志达。
2调畅气机,协助脾胃运化脾的运化依赖肝的疏泄,脾的升清依赖肝气畅达;肝胆与脾胃同居膈下中焦,因此,肝胆与脾胃在组织结构上相互毗邻,在经络循行上密切联系,在功能活动上相互配合,形成了木土生克、促进饮食运化、气血生化的相互作用。
脾主升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脾脏将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心肺、头目以充养全身;另一方面是指脾具有维持内脏位置稳定的作用;肝主升发,肝气以升为顺,具有向上升举的特性,其动性最强,可助脾升举诸脏。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水谷饮食在中焦脾胃的不断升降过程中被受纳腐熟、消化吸收,这些特性的正常发挥与气机的升降运动密切相关,肝为气机升降枢纽,具有调节气机升降的作用。
食物的消化吸收除了脾胃的升降过程外,还需要胆汁的协助;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也依赖于肝主疏泄的作用。
肝脏与胆腑在组织结构上直接相连通,经脉上互为络属,为表里相合之脏腑。
胆为“中精之腑”,胆汁为肝木气化阴血而成之精汁,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气疏泄调达,则胆汁排泄正常,同奏化饮食、别精粗之功效;若肝失疏泄,则胆汁排泄障碍,造成饮食精粗不分、食物不化。
生理过程中脾胃升降依赖于肝气疏泄,病理情况下脾胃疾患常以升降失常为主要表现,且多与肝气不疏有关。
若肝失疏泄,影响脾之升清,可表现为胁肋胀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等,称为“肝脾不和”;若影响到胃之和降,症见嗳气、食欲不振、脘痞腹胀,或攻窜作痛、吞酸嘈杂或呕吐等,称为“肝胃不和”。
脾病多由肝病起,肝脾在病理方面的关系极其密切,张仲景乃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3 肝主藏血摄血,调节血量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血具有濡养脏腑、经络、器官的作用;《素问·调经论》云:“肝藏血”,由于肝具有藏血功能,故称“肝为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