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一、马歇尔(一)主要著作:《经济学原理》(二)主要理论1、偏好的产生(1)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偏好是给定的。
(2)马歇尔指出,活动产生偏好(需求)。
(3)活动包括生产和消费。
2、行为理论(1)新古典主义强调功利主义和原子化行动者。
(2)马歇尔认为行为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
(3)赚钱、工作、消费动机的社会性。
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1)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
(2)马歇尔先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组织的四个层面:1)社会层面;2)经济层面;3)产业层面;4)单一的公司层面。
(3)组织有效性条件:受雇者担任最合适的工作;最好的机械和其它工具。
(4)强调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二、熊彼特(一)主要著作:《经济分析史》、《经济发展理论》1、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1)定义“经济社会学”:是对与经济相关的制度的描述和解释。
如政府机构、财产继承、私营企业、习惯性行为。
(2)主张经济学应该欢迎社会学的发展。
(3)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区别是方法论。
2、企业家理论(1)企业家的功能是创新——促成生产(和劳动)诸因素的新结合。
(2)企业家的特质:1)勇敢的领导者2)具有创新、抓住本质、抛开琐事、迅速行动能力。
3)凭借其意志和个人权威来行动。
4)理性与情感的混合。
3、创新理论创新的类型:1)产品2)生产方法3)材料资源4)市场、组织三、卡尔•波兰尼(一)主要著作:《伟大的转变》、《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二)主要理论1、嵌入“理论”(1)中心论点是经济“嵌入”于更大的社会之中。
(2)社会有优先权并控制着经济。
(3)经济行为者是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优越。
2、对功利主义的批评关心功利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个人主义社会,如何保持社会团结。
3、经济整合类型(1)互惠指对称群体之间的相互关联的交易(如礼品交换)。
(2)再分配指到“中心”和从“中心”的适当交易。
(3)交换涉及市场系统中“诸手”之间的交易(买与卖)。
一、迪尔克姆(一)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二)主要理论1、工业社会的整合(1)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2)社会分工对整合的影响2、集体主义方法论3、契约的非契约性基础(1)对自由主义、看不见的手的批评二、韦伯(一)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二)主要理论1、经济行为的概念界定(1)经济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2)行为者参考其他行动者的行为(3)从传统经济行动到理性经济行动传统经济行动的特征:保守、基于本能、局限于传统习性理性经济行动的特征:a、经济行动者有计划地分配他一切可以运用的现有与未来资源;b、把资源按其重要性分配到不同的可能用途;c、当经济行动者本身拥有对必要生产工具的支配权时,他能以有计划的生产方式获得利润;d、当事人可以有计划地通过结社的手段,取得对有限资源的共同支配权。
2、资本主义(1)资本主义本质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
(2)历史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
(3)近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a、私人的独立生产企业自由占有所有的物质手段,如土地、设备等;b、市场交易自由;c、合理技术导致了合理的预测,以及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大规模的机械化;d、合理而可精确估价的法律;e、劳动自有,即个人出卖劳动力不是迫于政治、法律义务,二是出于经济考虑;f、经济的商业化,即企业股份公司化,促进了资本主义投资与投机。
(4)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因素a、西方历史上特有的基督教新教伦理b、西方中世纪城市与近代资本主义●中世纪城市里市民阶级的出现●封建主的要塞和堡垒与经常性的市场●封建主以市民为税收来源,市场以市民为主体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市场经济:a、以财政预测、家庭预算与企业预算三者之间的明确分野为基础的。
b、经济实体依市场价格确定经济行为。
c、生产者与消费者会始终面临风险。
(2)计划经济:a、以独裁为基础的行政管理指令来确定经济行为取向。
b、提倡实物津贴以取消生产与消费的对立。
4、经济与文化(1)在某些宗教活动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建立了联系。
(2)所有的社会行动都有明确的意义:意义赋予所有行动一个文化特质。
(3)把理性化作为最重要的整合力量。
(4)悲剧论调:理性化的过程破坏了文化实践。
三、马克思1、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2、主要理论(1)剩余价值论(2)历史唯物主义(3)疏离理论四、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韦伯、涂尔干和齐美尔为代表;●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斯梅尔瑟和波兰尼为代表;●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经济社会学时期以怀特、格兰诺维特和扎利泽等人为代表。
第二章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一、经济社会学的概念1、英文名是economic sociology2、经济社会学与社会经济学(1)“经济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2)“社会经济学”则是一门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二、经济社会学定义1、“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参考框架、变项(量)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斯梅尔瑟,1989:51)。
2、广义与狭义(1)狭义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广义的经济社会学,除上述之外还包括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甚至包括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
3、中国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的定义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
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中国经济社会学研讨会,1985)4、总结: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前因和后果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1)从微观到宏观:个人、组织、产业、国家或地区(2)从主观到客观:价值、态度、行为取向、行为、制度、结构(3)从静态到动态:现状、变迁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1994年斯梅尔塞和斯维德伯格:1、用社会学的视角审视经济,这包括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经济,以及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经济(如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组织理论、进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2、研究经济的核心问题,如经济系统、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3、研究公司、组织和工业;4、研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包括其他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如教育制度与经济、宗教制度与经济、福利制度与经济、分配制度与经济,同时也包括性别与经济、种族与经济以及环境与经济等。
(二)1996年布鲁斯:解释市场、价格、公司、供给、生产、工作、交换、财产等经济现象;(三)1997年格兰诺维特:用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工业组织、商业联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在物品生产和服务中的作用。
(四)2000年美国社会学学会经济社会学分会:1、宏观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
2、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3、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司、组织和产业。
4、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的关系。
四、新经济社会学(一)新经济社会学的定义以网络理论、组织理论和文化理论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二)新旧经济社会学的主要差别(三)新经济社会学的基本假设1、行为被社会定位——嵌入2、制度是建构性的——建构(四)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人经济行动、经济产出(结果)和经济制度及三者的关系(五)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群体作为一个理论群体的新经济社会学五、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表3:主流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的比较一、柯尔曼其人(一)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二)主要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三)组织社会学理性选择的多学科研讨会和创办了《理性与社会》多学科杂志二、理性选择理论的渊源(一)寻求普遍规律为宗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日益地相互重合。
(二)三门学科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关系1、社会学:交换理论的发展,霍曼斯•布劳2、政治学:应用于福利经济学、集体行动、公共选择的研究。
3、经济学:应用于经济领域外的人力资本、犯罪、家庭等研究一、理性选择理论基本假设:1、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2、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3、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4、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类是有目的的,并受目标指引。
2、人类有一系列等级性的偏好或效用。
3、在选择行动路线时,人类对以下要素进行理性计算:(1)替代性行为路线的效用参照于偏好等级体系;(2)在已知效用意义上,每一替代性手段的成本;(3)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法。
4、社会现象——社会结构、集体决策与集体行为——从根本上来讲,是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5、从理性选择中产生的社会现象,构成后来理性选择的参数,这体现在个人决策时所要考虑的如下方面:(1)资源在个人中的分配;(2)各种行为路线的机会分配;(3)在某一情境中规范与义务的分配与本质。
二、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一)功能主义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1、功能主义理论解释社会系统行为2、理性选择理论解释个体行为与社会系统行为的连接(二)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
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
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微观—宏观的联结(丘海雄,1998)三、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一)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关键要素1、方法论个人主义2、行为者最优化原理3、社会优化(帕累托效应)4、系统均衡(二)来自社会学的四个关键变量1、社会资本2、制度3、权利的社会来源4、让渡(即放弃控制而获得效用)一、组织理论和公司理论二、组织中的权力三、恐慌、狂热和“泡沫”四、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有限理性”论的挑战二、行动者效用与个人长远和社会整体的不协调三、“有限自利”的挑战四、对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一、泰勒狭义理性选择的概念(一)理性行动是根据既定信仰达到既定目标的工具性行动;(二)行动者是利己主义的;(三)诱因的等级序列是有限的;(四)理性选择理论的适用条件。
1、行动者可作的选择是有限的,即不是多到无从选择,也不是少到无可选择;2、诱因是清楚和实质性的;3、行动的选择对个人非常重要;4、有人曾在类似情境下作出选择,有前车之鉴。
本文提出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的策略:(一)接受上述对传统的理性假设的三个方面的批评:1、改变传统的完全理性的假设。
2、承认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