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论文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论文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65例院外发病,由医院出诊救治定为观察组;60例院外发病后,由家属直接送到我院急救者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死亡及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死亡率6.2%,对照组为1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

1.2 ami的诊断标准: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标准,ami的确诊至少符合下列3个条件中的2条:(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浓度的动态改变。

两组患者均可诊断为ami。

1.3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
1.3.1 一般急救护理措施:(1)途中指导:接到120急救电话,急救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和设备立即出车至突发现场。

急救人员在前往途中,通过电话根据病情指导用药,以赢得抢救的宝贵时间。

嘱患者安静平卧,切勿搬动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2)一般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的安静;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行心电图检查分析,发现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若发现室颤或心跳停止立即给予除颤等相应处理。

(3)吸氧:采用鼻导管或面照给氧,并根据病情决定给氧浓度,氧流量一般维持在3~4l/min,浓度为40%;合并左心衰竭时可在湿化瓶中加入20%~30%的乙醇高流量吸氧。

(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最好采用硅胶或
软留置管,一方面保证快速、通畅地输入药物,同时也有利于转运患者。

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5)镇静、止痛患者心前区剧烈疼痛者给予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2~10mg皮下注射,以避免因疼痛导致的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等而增加心肌耗氧量。

(6)尽早应用血管扩张药物: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动脉痉挛,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量,降低血压及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的作用。

1.3.2 院前溶栓护理:对于症状明显、st段明显抬高,且无禁忌症者立即遵医嘱溶栓:尿激酶150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与30min内滴完,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0.3g。

1.3.3 并发症的处理:(1)窦性心动过缓者给予阿托品。

(2)室性期前收缩者给予利多卡因。

(3)出现室颤者给予cpr及电除颤处理。

(4)控制心源性休克:措施包括升压药、血管扩张药,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1.3.4 途中运送及监护:患者经过现场抢救,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应立即转送医院治疗,转送前必须先进行病情评估,测量生命体征,评估氧气管、导尿管、静脉留置管等管道是否固定通畅,记录患者转送评估单;途中注意询问及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监护仪等情况,一旦发生险情立即进行抢救;提前做好科室间的协调工作,到达医院后做好相关科室的交接班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反应时间:观察组,发病至急救的时间:小于1h 42例,1~3h 18例,3~6h 4例,大于6h 1例。

对照组,发病至急救的时间:小于1h 12例,1~3h 21例,3~6h 16例,大于6h 11例。

两组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死亡率的比较:观察组65例,死亡4例,其中现场死亡1例,转运途中死亡1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病死率为6.2%;对照组60例,死亡11例,其中现场死亡3例,途中死亡3例,住院期间死亡5例,病死率为18.3%;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2.3 并发症比较:观察组65例中,并发心律失常5例(7.7%),左心衰2例(3%),心源性2例休克(3%);对照组60例中,并发心律失常8例(1
3.3%),左心衰4例(6.7%),心源性例休克(8.3%)。

观察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检验,p<0.05)。

3 讨论
ami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循环系统急重型疾病。

对ami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及时有效救治可挽救频死的心肌,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院前急救的处理是否及时得当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ami患者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均与急
救反应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缩短急救反应时间ami患者救治的关键[3]。

目前溶栓疗法备受关注,已成为ami治疗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4]。

时间是早期治疗ami的关键,文献[5]报道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在ami发作后6h内溶栓,可降低死亡率30%,而2h内溶栓,死亡率可降低50%。

因此,只有近早地实施有效救治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院前急救护理包括常规护理、吸氧、镇静、止痛、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院前溶栓等等,就是为院内规范化治疗赢得时间创造便利。

总之,ami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能缩短患者接受救治的时间,对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苗生,订俊民,连铭峰,等.315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分析.中国急救医学,1999,(3):167.
[2] 中国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2):707.
[3] 侯晓平,江一清.急诊冠脉综合征院前急救和转运.中国急救医学,1999,19(6):379-381.
[4] 廖春华.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7,28(24):44-45.
[5] white hd.future of reperfusion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ncet,1999,354(9180):695-6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