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通讯分析

新闻通讯分析

新闻通讯分析:《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标题:
优秀新闻作品的标题是点睛之笔。

这篇通讯采用复合型标题:正题“走向希望的春天”诉诸读者的感情,是含而不露的虚题;副题“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是实题,对正题进行补充说明。

该标题展示了通讯的记事性,并且清晰地向受众传达其主题与新闻价值,即站在全局高度、体现时代精神,起到了良好的导受与导向作用,奠定了全文昂扬向上的基调。

导语:
导语行文优美流畅,恰似绮丽的散文开头。

“油菜花开了,梨花开了,满山的青草,满坡的野花。

”通过景物描述抒情,表现地震灾区又逢春的美好光景。

“早春二月,当我们再一次踏上北川、汶川、青川,一幕幕不可触动的伤痛记忆,在满目的春光中,化为永久的珍藏。

”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抒情,春光温暖了重创的心灵、抚慰了伤痛的记忆。

以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收尾,言简意赅、巧妙点题,意犹未尽。

这段导语点明了新闻事件的提要,为全文定调、定音;集叙述、描写于一体,先声夺人。

作为正文的引子,已达到引入高潮、引人入胜的境界。

内容结构:
本篇通讯的结构为按空间顺序发展的横式结构。

选取“512”大地震一周年前夕的隆冬至初春,分别记述地震灾区北川、汶川、青川等不同空间中的人和事,最终汇集到“走向希望的春天”这一共同主题下。

5个小标题使正文结构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在最寒冷的季节里,总有最温暖的阳光;在最伤痛的心里,总有最坚强的力量;在最困难的地方,总有最钢硬的脊梁;在最细微的心弦中,总有最深挚的祝福;在浴火重生的大地上,总有更加明媚灿烂的春光。

小标题的撰写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标题间对仗较工整、形成排比,推动主题的层层递进。

文字细腻入微、刚柔并济,充分调动读者的感情。

“在最寒冷的季节里,总有最温暖的阳光”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的过程,按照重要程度排在正文的第一部分。

在总理与群众的交谈中,借用总理的直接引语“送你们八个字:温暖过冬、欢乐过节”。

借用直接引语是稿件的一大亮点,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

而且人物采访详略得当,有的浓墨重彩、有的寥寥数语。

例如:“生活一定要过下去,困难越大我越不怕。

但有时候也恼火得很,晚上睡不着,就一个人在本子上写,自己鼓励自己。

我要让死去的亲人在九泉之下放心……”。

这段话出自羌族妇女吴红之口,她的家庭因地震而支离破碎,但“哭过之后,她的眼睛里重新献出光彩。

”羌族歌舞和刺绣带来新生的希望,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让羌族的文化走出大山。

经过灾难的蹂躏,民族文化依然生生不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稿件多次用第一人称再现现场,例如:“记者看到,萝卜寨所有的“叉叉房”都被彩条布裹得严严实实,花花绿绿的布条在冬日单调的大山里显得格外鲜艳”。

可感性强、可信性高,使读者身临其境。

稿件注重细节的捕捉,例如在记述李培根家筹备年货时,“屋里处立着两袋救灾大米”的细节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爱,紧扣“给寒冬带来温暖”的主题。

中央财政下拨生活救助金、全国各地的支援省市提供有效就业岗位,这两处引用了大量数据,数据来源明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最伤痛的心里,
总有最坚强的力量”,这一段落的结尾插入背景资料:当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一间教室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时,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都在感受着一种召唤。

此处插叙地震突发后温总理赴灾区一所小学慰问的情景,穿插巧妙,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角度与主题:
此篇通讯为2009年中国新闻奖的特等奖作品,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

这篇稿件取材面广、主题鲜明集中,其角度既展现了宏观大局又寓大于小、细腻入微。

事例生动鲜活、语言朴素真实,平凡中见真情,深深感染了读者。

2009年初春,时值灾区重建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带来一定的经济困难。

该稿件的播发很合时宜,为全国人民送来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心与精神动力,催人奋进。

个人感想:
我非常喜欢这篇通讯,稿件的文字功力令人叹服,优美的散文结构却不失新闻的真实性。

譬如:“他的自信,就像古羌寨那棵在地震中依然挺立不倒四季常青的“神树”,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又如:“猪妈妈个大体圆,白得如雪,9个猪崽子白里透着粉红,活蹦乱跳”,尽显大白话的魅力。

这是精确、优美,富有时代感的新闻语言。

稿件涉及多个空间中的人和事,段落间发挥语言转场的作用、过渡自然,时刻有点题的意识。

“难以形容这条山路的艰难,一条碎石羊肠子小道常常是直上直下,有一半路都是拽着带路乡亲的手爬过去的”,这是记者的亲身感受。

我边阅读边记录,整篇通讯共覆盖15个乡村镇,采访普通群众20人(有直接引语)。

采写过程中,记者们勤恳的工作态度与高尚的职业操守令人感动、敬佩。

这便是真正的“三贴近”、真正的“走转改”,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