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富勒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富勒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和道德关系、法律的内在道德展开论述,展现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及其理论建构。
关键词 愿望的道德 义务的道德 法律的内在道德 程序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8-350-02
自然法(又称自然法学),即指与国家制定的实在法相对称的法律, 并被认为是高于实在法的一种法律思想。 其根本的宗旨在于强调法 的价值取向,强调法的道德性,服从公平、正义、理性等根本的理念。
所以法律的内在道德不仅包含否定式的不作为的义务的道德,如不要 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富勒自己也有所认识并借塔丁法官之口来说
杀人、不要伤人等有害的行为,还要求必须致力的特定的成就的愿望的 出自己理论的缺陷。但富勒通过愿望的道德得出法律的内在道德,再
道德。而这些是真正的法律制度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的条件,缺乏其 从法律的内在道德导出法律的目的性事业,这种论证的思路无疑是非
愿选择的结果,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的契约。
性框架下来考察各种不同秩序的程序。
三、强调程序性
或许富勒的论述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其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富勒的法律的内在道德,又称为“程序自然法”。而他称法律“是使 但他所提出的程序性问题,无疑就像“斯派伦辛探险者案件”一样在历
人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所以他认为法律是为特定的目的而 史上挖下了一个“永恒的洞穴”。
致性原则,即避免法律中的矛盾。6.法律可行性原则。即法律不应要 肯定性和创造性,很难通过义务来完成,就像哈特曾说的:“如果立法者
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7.法律稳定性原则,不能频繁的改变法律,稳定 肆意的利用溯及既往的法律来想恐吓其臣民,难道他仅仅是违反了愿
性对保持法律的有效性十分重要。8.官方行动和法律的一致性原则。 望的道德吗?我们不能因为他违反了道德义务来指控他吗?”其理论
2.行动方式的极端。他们是否只能通过杀死一人并吃掉他的方式 主的关键在于民主的程序,民主的目标要有民主的方法才能实现。”在
才能支持 10 天,如果弄伤其中一个或两个人,并分食他们的血肉,能否使 探险者案中,富勒虚构五位法官各自表达意见,相互辩论,其实富勒并
五个人一起支撑到洞口被打开呢?毕竟,法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主张 非是要对案件的判决做唯一的明确的裁判,而是给大家一个平台发表
服务的,法律的基本过程就是法律的手段。他认为一些法学家过于强
调法律的目的而忽视手段,认为实现法律的目的的手段和目的是同等 重要的,两者是不可分的统一体。目的离不开手段,手段也不能没有目 的。就像纳粹的法律它所要求的也是要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但它所 使用的秘密法,溯及既往的刑事法规的手段,使得纳粹法极端败坏。不 能通过合适的手段实现的目的,不能成为法律的目的。因此,过程的作 用就是产生法律、实施法律和解决争端。他将过程分为内在目的和外 在目的,并且将过程的内在、外在目的进行区分,不能为了外在目的而 牺牲内在目的。如在审判过程中,外在目的是为了威慑罪犯(或巩固家 庭、保障秩序等),内在目的是保证当事人双方公平的参加审理过程,不
二、斯派伦辛探险者案 二千多年后的纽卡斯国。5 月上旬,斯派伦辛探险者协会的五位 成员在联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探险时遭遇雪崩,探险者被困在距离 地面一英里的山洞。在被困的第 20 天,探险者通过无线电同外界取得 联系。代表罗杰·维特莫尔(Roger Whetmore)询问工程师后得知至少 还需要 10 天才能获救。在随身携带的食物和水有限,而洞内又没有其 他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坚持到洞口被打开。维特莫 尔问如果把他们其中一人杀死并吃掉,医生相信他们能坚持 10 天。但 他们这样做能否得到法律宽恕没人回答。终于在被困第 30 天,探险者 获救了。第 23 天在维特莫尔的提议下,大家通过抓阄决定吃掉谁,结 果是维特莫尔被其他人杀死、吃掉。据纽卡斯国刑法规定,初审法庭的 法官判定四位探险者谋杀维特莫尔的罪名成立,判处绞刑。 这个虚拟的案件,富勒设定了一系列“极端”的条件: 1.环境的极端。案件发生在一个远离地面和实际法治秩序的山洞,
一、告密者案件 当事人为一位德国军官的妻子。1944 年,为脱离丈夫,向纳粹当 局密告其夫曾发表诋毁希特勒和政治当局的言论。据 1934 年纳粹政 权的一项法令,其夫被判处死刑。1949 年,该妇女在联邦德国法院被 指控犯有 1871 年《德国刑法典》规定的非法剥夺他人自由罪行。并辩 解向当局告发的行为是依法进行的,她并没有犯罪,其夫是根据当时的 法令被判刑。 在法西斯统治下,类似对基本人权与自由的粗暴践踏和破坏的情 形很多,引起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对法律与道德关系和“恶法 是不是法”的广泛讨论,其中以哈特和富勒为双方的主要代表。 哈特认为任何法律都会受到一定社会集体的传统道德的深刻影 响,也会受到个人的、超过流行道德水平的、更开朗的道德观点的影响, 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法律制度必须符合某种道德或正义;或必须依 靠服从法律的道德义务;或法律效力的根据必须包括某种道德或正义 原则。总之,法律和道德是有联系的,但并无“必然的联系,法规可能 仅是一个法律外壳,因其明确的术语而要求由道德原则加以填充。” 因此,哈特认为纳粹法律虽不符合道德性,但仍是有效法律,不能宣布 其无效,应发布溯及既往的惩治战争期间反人道罪行的法律来惩治战 争罪犯。 富勒则认为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恶法非法。法律实证主义坚持 法律和道德之分实际上是坚持“秩序”与“好秩序”之分。法律代表一种 单纯的秩序,好秩序则意味着一种符合正义、道德的秩序。事实上,这 两种秩序是很难分开的。因为我们讲的秩序是起作用的秩序,而一个 起作用的秩序往往需要共同行动,因而也就不可能太有秩序。这说明 在秩序和好秩序之间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假定可以这样划分,但
这个抽象的、非真实的秩序本身也含有可以称之为道德的因素。法律, 单纯作为秩序来说,包含了它自己固有的道德性,如果我们要建立可称 为法律的任何东西,甚至是坏法律,就必须尊重这种秩序的道德性。 缺乏道德的法律根本不能称为法律。所以,类似纳粹的法律都是过于 邪恶而无效。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首先说:“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对涉 及法律和道德之间关系的现有文献的不满而展开的。” 富勒认为在论 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时,之前的并没能澄清道德本身的含义。所以,分 别阐述与法律有关的两种道德:愿望的道德(morality of aspiration)和义 务的道德(morality of duty)。愿望的道德是高层次、值得鼓励关于幸福 生活,优良品性和人的能力充分发挥的道德。义务的道德则是低层次 的,人类生存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秩序的基本底线。而这两种道德 的差别:义务的道德“可比之语法规则”,愿望的道德相当于“评论家对 作品的精彩程度而立下的规则。”语法规则规定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 必备条件,优秀作品的原则都是“松散的、含糊的、不确定的,向我们提 供了我们应做到尽善尽美的一个一般思想,而不是供给我们做到尽善 尽美的任何明确无误的指示。” 因此,义务的道德与法律最为类似,是 社会的基本框架,违反它会遭到社会的谴责,是为法律所禁止的。愿望 的道德虽然同法律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是法律制度下所希望达到的 理想状态。
以故意杀害一个人的生命来保全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一种合理的行为。 意见。
3.行动时间的极端。富勒在原文中已有提到:为什么是第 23 天发
四、对富勒法律思想的评价
生杀人的事件,而不是更晚的时间。
(一)富勒认为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离的,他更多的是强调法律和
这一系列的极端,都是为了强调法律的“内在道德。”案例有实在的 道德之间的共同点。强调具有道德价值观念,维护人的自由、权利和尊
学术前沿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 08. 08(上)
论富勒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苏翠芸
摘 要 富勒是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以往自然法学派的传统,追求法律的道德价值,强调法律与道德的不可
分。同时,还将法律当做一个过程来研究,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本文从两则案例:告密者和斯派伦辛探险者案对富勒的法律
院学报.2007(8):77. 田雷.法理学“永恒的洞穴”.法政论坛.2006(9):64. 林海.法律的正义性价值—从富勒的两则虚拟案例谈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67. 斯蒂芬· M ·菲尔德曼.李国庆译.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一
次思想航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16,220,222. 邹立君.作为社会秩序化形式的司法与正义的实现—朗·富勒司法理论的研究.山
的基础之上,而法律则是由国家制定,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
富勒强调法律的内在道德,并认为应包含 8 项原则:1.法律一般性 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富勒并没有提出,而是将它同
原则即法律不是针对特定的人,而是对一般人都适用。2.法律规则必 “武力是确认法律的标志”或法律的定义是“对武力的使用”这类观点混
所处的环境并非是“文明社会的状态”,而是与世隔绝,缺水缺粮,并面 的法理学。 同时,他认为不仅单纯的、传统的司法过程需要关注程序
临着生死选择的“自然状态。”在“文明状态”基础上制定的法律并不适 问题,连立法都应有程序,实际上从法律的制定、实施到争端解决是一
用于此,而维特莫尔所提出的并经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协定才是他们自 个完整的程序,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规则。所以,是在一个总体
朗.L.富勒(Lon.L.Fuller,1902-1978),美国当代著名的法理学家, 是战后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最重要的著作是在 1964 年出版的《法律的道德性》一书。富勒的基本思想不仅是强调法律与道 德的不可分性,而且强调法律本身的存在也必须以一系列法制原则作 为前提,这些法制原则就是法律的“内在道德”即“程序自然法。” 下面 从两个案例来分析富勒的法律与道德关系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介:苏翠芸,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20 08. 08(上)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