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八章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PPT
心理学第八章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PPT
第二节 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
学习是童年期儿童(或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活动向儿 童传授科学、自然和社会文化知识的过程。
学习要求儿童能够按教师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要 求儿童具备接受抽象知识的能力;但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 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为主,因此,学习的要求 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就构成了一对矛盾。通过矛盾 的解决,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便得到提高。
“幼小衔接”良好,可使儿童产 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主动学习; 如果衔接不好,易导致儿童对学习产 生畏惧心理,影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生理的发展
一、身体发育
童年儿童每年约增长4.5-6厘米。女孩进 入青春期时间平均比男孩早两年。女孩11岁 左右进入青春期后,其平均身高和身高增长 速度均超过了男孩。
表8-1 4~20岁人脑(枕叶)的平均自发电位(次/秒)
年龄
4
5
6
7
8
9
10
平 均 6.91 频率
7.26 7.92 8.22 8.21 8.48 9.05
年龄
11 12
13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5
16
20
平均 频率
8.80 9.11 9.69 9.77 9.98 10.21 10.63
刘世熠发现,4-20岁的个体枕叶皮质的自发电位频 率的发展有两个飞跃期:一个是在5-6岁期间,一个是在 12-13岁期间,结果见表8-1。从
刘世熠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5岁前儿童的自发电位 是在7次/秒(θ波)左右,6岁以后在8次/秒(α波)左 右,所以在5-6岁期间有一个质的变化。第二个飞跃发生 时,自发电位的频率从9次/秒左右提高到10次/秒左右,达
到成人的水平。
2. 诱发电位的研究
当大脑受到刺激作用时,相应的神经细胞的电活动 就会发生变化,这种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变化称为诱发电 位。诱发电位研究包括对失同步现象和节律同化现象的 研究。
(二)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1.自发电位的研究
在没有接受刺激作用的情况下,神经细胞自身的放 电活动称作自发电位。自发电位的频率常常用作神经 系统成熟的一个指标。
根据自发电位的频率可以将其分为3种波:0.5-3 次/秒的为δ波,4-7次/秒的为θ波,8-13次/秒的 为α波。
皮质上α波越多,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越多,相 互影响越大,所以α波是成熟的标志。θ波越多,表 示皮质的控制作用越弱,所以θ波是皮质不成熟的标 志。皮质成熟是α波与θ波斗争的结果。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从脑重看,童年儿童的大脑发育已经接近成人:7 岁儿童大脑平均重量为1280克,9岁儿童平均为1395 克,12岁时就与成人一样为1400克。
童年期儿童大脑结构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额叶皮 质的完善化。在童年期,额叶完成了髓鞘化的过程, 至此,他的大脑皮质所有部分均已实现髓鞘化。
再者,学习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 自我能力的评价(自我效能感),都 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二.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受认知能力、学习兴趣和学 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儿童要有精细的视知觉和视觉记忆能力,具有精 细的语音分辨和记忆能力,才能应付繁重的阅读要求。 儿童运算知识的掌握则是建立在思维概括性和逻辑性 发展的基础上。
失同步现象:当神经细胞接受兴奋的传入时,其电 活动的频率和振幅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是频率增 加而振幅下降,这就是失同步。失同步现象随年龄的增 加而显著,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失同步少 表明皮质细胞易疲劳,是定向反射弱和注意力不易持久 的神经生理基础。
• 节律同化现象:“阈限”复次光脉冲作用于儿童,引 起皮质细胞电活动的频率向光脉冲的频率转化,这种 现象叫做“节律同化”,它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 重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8~16岁儿童的节律同化 最高,说明这个阶段儿童的可塑性最强、最灵活,6 岁以前和17岁以后则比较低。
大脑皮质分为枕叶、颞叶、顶叶和额叶四大区域。 每个区域各有其特定的机能分工,例如,枕叶负责视 觉信息的加工,颞叶负责听觉、语音信息的加工,顶 叶与感觉运动的协调有关,而额叶将大脑各机能分区 的活动进行“整合”,是思维和意志活动的神经心理 基础。
脑电研究发现,大脑成熟的顺序是从枕叶开始, 然后依次为颞叶、顶叶,最后才是额叶的成熟。智力 发展严重滞后的儿童,脑的发育在枕叶就停止了;智 力发展中等滞后的儿童,脑的发育在颞叶或顶叶就停 止了。额叶受损的人常常消极被动地躺着,没有任何 愿望或要求,有的额叶受损的人常常发生人格解体现 象,所以有的心理学家认为,额叶是意志中枢和人格 中枢。
第八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
童年期是指6岁至12岁这段时期。
身体发育 童年期是发展比较平缓 的时期,是儿童进入青春期前的一个 过渡阶段,身高、体重的平均增长速 度在童年期是最慢的。
思维发展 童年期初期儿童的思维 以形象性、非逻辑性为特征;童年期 末期儿童的思维则以抽象性、逻辑性 为特征,基本具备了成人思维的形式。
一、学习活动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和 作用
首先,通过合理组织的学习活动, 儿童才能比较顺利地掌握科学文化知 识。
其次,学习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 一个重要途径。儿童与老师和同学的 关系是除亲子关系外最重要的社会关 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能力发展和规 则的掌握,对于一个人成年后的社会 生活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现在的儿童平均身高比过去高。一项统 计表明,1981年浙江省5-18岁男女儿童和 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比1951年增长约6厘米。
现在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比以前要早。 过去女孩子平均在13、14进入青春期,现在 医疗卫生条件和营养好的城市,有的女孩青 春期已提前到9、10岁。在身高和性发育上 的提前趋势反映了整个社会经济状况。
有研究者将童年期形象称为“恬 静期”或“潜伏期”,童年期儿童的 发展具有平稳发展的特点。
从幼儿期向童年期过渡时,应注意 “幼小衔接”的问题。
一方面,家长和幼教老师应在知 识(数字、汉字)和行为习惯(自理、 自控)方面帮助幼儿为入学做准备;
另一方面,小学低年级老师在教 学中应考虑儿童心理活动特点,采用 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培 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