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难度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有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辛弃疾在词境开拓方面的成就。

1)辛弃疾的词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体现出他的才情和人格,继苏轼之后他极大地拓宽了词境,具有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2)辛弃疾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他的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3)辛弃疾艺术成就最卓越的是以雄健之笔抒发沉郁情思的英雄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4)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如:《破阵子》中“挑灯
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5)他写的关于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作品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傲然独立的英雄竟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

这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