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初探[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各高校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结合音乐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弊端,提出突出实践教学的“四元结构”教学模式,进一步搭建实践教学基地、构筑实践创新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培养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素养“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人提出,即为“源于个人的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无论国内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引领GDP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绿色朝阳产业”,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10%以上,无疑说明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分量。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
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8%。
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把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九大产业支柱之一。
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三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无疑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二、音乐院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状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要素和产业资源。
实际上这个产业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创造力”。
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其实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
因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相比于综合性高等院校,音乐院校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培养方式上,音乐专业院校一直注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在培养理念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培养和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艺术概论、中外艺术史、音乐美学、新闻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等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授课模式,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在实践教学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机遇,通过教学和实践不断加强艺术内涵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艺术学的一枝独秀,更需要跨越文、史、艺、法、经、管等多学科的边界,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发展。
音乐院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同样也有其需要逾越的地方。
音乐院校的学生在注重专业和个性创意发展的同时,文化底子薄,特别是学生入校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偏低,整体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之,音乐院校由于专业性较强,易固守传统艺术圈故步自封的办学理念,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相互交流和切磋的意识,不利于与相关企业和文化团队合作,因此需要改革、创新,重新探讨音乐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三、音乐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一)提高音乐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专业素养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电视影像这样的传统媒介产品,还是数码动漫等新兴产业,所有资本运作的基础都是优良的产品,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良产品恰恰来源于人丰富的创造力。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
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
由此,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特别是对数字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专业素养的培养。
1.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具备参与数字文化创意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科学概念,能够正确判断信息的质量,做出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化的结论。
2.技术素养。
能够掌握技术系统的本质,有效地利用各种技术工具,增强创新能力。
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为必要工具全面实现创意理念。
3.听(视)觉素养。
培养学生具备利用电子媒体技术手段,理解听(视)觉设计、技巧及相关基本要素,了解心理、艺术经验、修养等因素,对听(视)觉艺术产品产生积极影响与作用,有较强的设计、创编和制作能力。
4.多元创意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具备理解与鉴赏不同创意文化的内涵、形态及特征的能力,具备吸收与融合多元创意文化内容而创新艺术产品的能力。
通过教育重点的新体现,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
(二)突出实践教学的“四元结构”教学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按照“实践育才”的理念和传统,突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提高型、创新型实践教学组成的“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
“四元”之间相互连接、不可分割,贯穿于学生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完成“理论基础——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的打通,实现从“基础为先”向“实践成才”的完美转型。
1.基础实践教学。
以系统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实践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
通过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较扎实系统地掌握采访、策划、评论、演讲、谈判等基本实践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设备和软件的使用,并具有较好的独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训练的积极性。
2.专业实践教学。
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掌握技能上升到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3.综合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将不同专业方向的项目实践、艺术实践月、毕业论文和学生第二课堂、专业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利用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在第二课堂和专业实习中大显身手。
专业实习为学生搭建起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实践教学创新平台,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4.提高型、创新型实践教学。
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提倡学生自选实践项目和开放实践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题和设计,鼓励学生完成创新设计,同时开展创新型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将教师的科研渗入实践教学,以项目带动实践。
(三)搭建实践教学基地,构筑实践创新平台引进先进设备,搭建实践教学基地,构筑实践创新平台,为充分实现“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配备硬件设备保障。
结合音乐专业院校在艺术领域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音乐院校对音乐相关产业培养的优势,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需求,构筑的实践创新平台可划分为影视动漫技术教学区、音乐商务教学与项目研发区、音响技术教学与制作区、高清影视作品制作区四大功能区。
1.影视动漫技术教学区。
影视动漫技术教学区可分为Avid数字视频工作站和苹果数字视频教学网两个部分。
其中,苹果数字视频教学网需配置1台Mac Pro教师机和10台I Mac学生机,采用千兆以太网络进行连接与管理,实现平台资源的充分共享。
影视动漫教学区要承担的主要功能有两项:一项是为在校学生开设影视合成软件和动漫制作软件的实践教学课程;另一项是为社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
2.音乐商务教学与项目研发区。
音乐商务教学与项目研发区可分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设计工作室、音乐会广告设计室和音乐商务实验室等多个主题区域。
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设计工作室以演出、文化艺术活动、比赛、展演等项目的策划、市场调研、营销、实施、票务为主要教学和实践内容。
音乐会广告设计室以平面艺术设计作为教学内容,涉及音乐会海报、节目单(手册)、票封、展板等产品的设计及相关衍生品研发的教学与实践。
音乐商务实验室需配备大型喷绘机、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成为检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设计工作室和音乐会广告设计室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实现平台。
3.音响技术教学与制作区。
音响技术教学与制作区建立先进的录音棚,录音棚可以完成个人和小型乐队的演奏录音,影视及动漫作品的配音、配乐。
音响技术教学与制作区的录音棚要配置先进的苹果Mac Pro工作站和Mackie Universal Control控制台。
同时,录音棚也为在校学生和社会相关从业人员学习录音设备和技术以及音频软件提供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
4.高清影视作品制作区。
平台在影视动漫后期编辑方面要拥有两个非线编辑区,同时建设高级别的摄影棚和虚拟演播室以及多功能厅,从而形成采、编、播一体化的教学和创作基地。
高清影视教学与作品制作区将可以完成电视电影、高清数字电视剧、大型纪录片、广告、大型宣传片的创意与制作。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与举措,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应依托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优势,本着“实践育才”的办学理念,通过院校内实践基地和创新平台的锤炼,加强与校外演出团体、演出机构、文化运营机构、组织、科研机构、研究所的联合培养。
随着与相关行业演出团体合作的深入,逐步向“订单式”培养模式过渡,同时注重邀请相关行业机构负责人、优秀文化创意产业成功人士入校讲座,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与交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1]亢清泉.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战略刍议[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1).[2]王卓文.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3]王霞霞.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8).[4]项雁,姚争.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级创意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