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鬼谷门童在中国民间故事中,人去世时魂被两个鬼索去,这两个鬼分别是“白无常”和“黑无常”。
这实在是中国老百姓的大智慧,这个典故包含了养生的诀窍。
这个诀窍就是如果每天的生活没有规律,即白天无常和黑夜无常,最后就被鬼索去了!因此这样民间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养生的根本所在就是知常和守常。
老子《道德经》十六章中有这样的论断“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可见“常”的重要。
但是这个“常”是什么,养生的“常”又是什么呢?台湾学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对“常”的解释是“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1,并引北大教授张岱年的一段话来更全面的理解“常”:“中国哲人都认为变化是一根本的事实,然不止如此,更都认为变化是有条理的。
变化不是紊乱的,而是有其不易之则。
变化的不易之则,即所谓常。
常即变中之不变之义,而变自身也是一常。
常的观念,初发自老子”。
2可见老子最早提出的“常”的观念已经在老百姓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通过“黑白无常”这样的形象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养生而言,人的一生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中的“常”即人的一生变化中的“不易之则”,就是人本身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这正是道教养生的主要内容。
在面对人的终极关怀问题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各有其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众多的宗教中多以关注往生与来世等来解决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只有中国的道教产生出关注今生,以追求今生的长生久视,甚至得道成仙的人生观。
其内容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修炼方法,达到长生久视,肉身飞升,得道成仙,度世救人,其核心是修道成仙。
一个对生命无限关注的宗教,在其存在的近两千年间,总结了无数生命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这一体系的成功所在,正是对于人本身及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科学研究和大量实践经验。
并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人学和仙学体系。
道教人学是对于人的“不易之则”即“常”的充分认识和与实践;道教仙学是在道教人学的基础上,针对个人发展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是人得以修道成仙的桥梁,是最终实现道教根本目的的途径。
1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82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8先天派千峰老人赵避尘所说的:“道者人人又分,位位可得。
大则成仙佛,小则延年寿”3。
只要能知常守常既得道教人学真谛,可使人活到天年。
如能在知常守常的基础上,有机缘能够修炼适合自己的仙学,则仙位可登矣。
道教人学是道教对人的“不易之则”即“常”的充分认识和与实践。
它主要包含道教对人身体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本质性的认识与实践。
杨玉辉在其著作《道教人学研究》中对道教人学的定义为:“道教人学作为道教对人的认识的理论体系,它以对人的行(精)、气、神和性、命的认识为核心,系统阐释了人的本质,人体形、气、神与性、命的存在形式、作用与相互关系,人生的历程(尤其是人的生与死),凡人与神仙及鬼魂的关系,人生的局限性及其人生价值观,修道的意义和价值,修道的原理和方法等”4。
对道教人学的研究和实践正是人们整体、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自己的“不易之则”即“常”,通过与之相符合的生活实践,远离“黑白无常”,获得长生久视。
在道教养生中从道教人学到道教仙学的修炼,有一定的层次和阶段。
最基本的层次和阶段是遵守一天之“常”和一年之“常”。
一天之“常”是一天的生活起居要符合经络在十二时辰内的运行规律,即: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如表所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体内的脏腑和经络与一天的时辰是有一定的运行规律的。
人们在一天之内的生活起居如果符合这一规律人就守住了一天的“常”,人的身体在这一天之内就不容易因不平衡而发生某种病变,达到养生的基本要求:子时 (23—1),胆经最活跃。
3东方修道文库.《先天派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4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胆汁需要新陈代谢,因此在子时需要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因此在子时前入睡的,早晨醒后会头脑清醒,面色红润。
反之,则会头脑昏沉。
如此长久下去会面色发青白,容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等病症,还会产生遇事“胆怯”的毛病。
这个时辰是养肝血最好的时机,不要错过。
丑时(1—3),肝经最活跃。
“肝藏血”,血液的新陈代谢通常在肝经活跃的丑时完成。
如果丑时没有进入睡眠状态,肝就无法更好的完成新陈代谢。
所以经常在丑时还未不睡觉的人,面色显青灰色,情志会倦怠且躁,很容易生肝病。
寅时(3—5),肺经最活跃。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通过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之后,把新鲜的血液提供给肺,再通过肺送往全身,在这个阶段睡眠好的人在清晨起来会面色红润,精神饱满。
子、丑、寅三个时辰的的代谢过程都要在睡眠的状态完成,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这三个时辰的睡眠一定要保证,只有保证了这三个时辰的睡眠,白天才会在精力和精神饱满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否则,一天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会大大折扣,体质也会随着下降,并逐渐生出各种病症。
卯时(5—7),大肠经最活跃。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而新鲜的血液传导到全身,并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和排出身体内渣滓的过程。
因此,卯时要起床并通过大便排出身体内的渣滓。
辰时(7—9),胃经最活跃。
由于此时胃经活跃,因此在 7点到9点之间吃早饭最容易消化。
已时(9—11),脾经最活跃。
午时(11—13),心经最活跃。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推动着血液的运行,因此在中午时如果能小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以让下午的精力充沛。
未时 (13—15),小肠经最活跃。
小肠经在未时最活跃的时间内会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把水液传到于膀胱,糟粕送到大肠,精华输送进脾。
申时 (15—17),膀胱经最活跃。
膀胱是贮藏水液和津液的地方,在这个时辰膀胱会把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酉时(17—19),肾经最活跃。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
肾为先天之根”。
经过申时通过膀胱对人体进行的泻火排毒运动,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生命精华的时刻。
因此如果有肾阳虚者在此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19—21),心包经最活跃。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的通道。
心包在戌时的活跃期,可以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的状态。
亥时 (21—23),三焦经最活跃。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管诸气和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通百脉。
此时又称“人定”,如果在亥时内入睡,百脉可以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亥时是一天内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在这个时辰内入睡,可以与下一天的第一个时辰子时完美的结合,实现一天的养生计划。
“常即变中之不变之义,而变自身也是一常”,除了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要注意与十二时辰内经络运行的规律相符合之外,一年内有不同的季节变化,不同的季节对于身体的经络和脏腑有很大的影响,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道教养生也强调适四时而适寒暑。
要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的变化而调整生活。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对一年内四时养生的“不易之则”有很好的归纳和总结:“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5各个季节有不同的天时和地气,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按照其特定的规律加以调整自己的生活。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来临,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生活呢?首先,冬天主收藏,在冬天要早睡而晚起,早上要吃热呼呼的早餐,吃了早餐胃口就暖和了,这样身体就会暖和起来。
接下来再做一些适当的运动,通过运动身体更加温暖,这样就会保证在半天内身体不感到寒冷。
如果相反的话,在寒冷的冬季,早餐是冷的又没有什么运动热身,寒冷就会让人体收缩,经络就会闭塞些。
此外,早上起床坐在床上,把衣服坐在屁股下面,然后搓热双手,在腰部上下搓,速度要快,用力的搓,让摩擦的热量透过肌肉,让肾脏感觉到热,这是全身都会感觉暖,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御寒!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守一天之“常”和一年之“常”,这样可以基本保证了人的健康,但是人生活在地球上,与自然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也是道教养生所必须了解和实践的,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堪舆”即“风水”。
“风水学”也可以成为“环境与人的关系学”,人们生活,为各种各样的物体所包围,这些物体的品类、位置、形态、大小、方向、色彩、材质、肌理等等构成了特殊的“环境”,这些“环境”即“风水”,与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要正确和积极的对待我们的环境。
但是一般来说“风水学”需要相对比较专业的人士,要懂得甄别以找到真正的风水师对个人的环境加以合理的调整,以达到最适合个人的生活环境。
在生活中实践道教人学中人本身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规律,守住这份“常”,作为一般意义的养生已经足够,但是对于道教的信奉者,对于追求道教的肉身飞升,得道成仙的目的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这个“常”的基础上加以文武修行,文修行是指善修;武修行是丹道的修炼。
丹道的修炼要有师傅的口传心授,加上个人的八字、五行、机缘、悟性以及长时间的修炼等许多方面综合的结果才能有所成就。
道教仙学是以修炼的具体方法为主,以修炼成仙为目的的体系。
这一体系中侧重于一些具体的修炼方法,这些方法只有适合了个体才能够发挥其功5陈立明,李志平,张传曾. 《中国古代养生四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21效,达到修炼的效果。
不同的修炼方法具有不同的修炼效果,要不断的摸索,现在比较流行的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还有一些气功功法等这些都是一些相对基础的修炼方法,在修炼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自身的变化,不断调整以更加适合自己,并坚持修炼还是会有很大的收获,尤其是太极拳。
武当山道医祝英华道长在修行期间打通“十二经脉”后,发现人体的“十二经脉”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机能运动,因此认为太极拳是最适合人修炼的功法,因为其运动的形式与人体经脉的运行规律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