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一、个性的含义
一般来说,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体现着一个人的完整特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结合构成的整体。
这些层次包括:完成某项活动的潜在可能性,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这些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人的个性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不断变化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不尽一致,所以,不同年龄段的个体个性发展的内容也都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儿童个性发展集中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与结构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形式上看,与自我意识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意志三种成分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概念的组成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
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方面。
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为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
自我体验是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感情体验,它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包括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方面。
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自我调控是属于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
它包括自制、自立、自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方面,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的最主要的方面。
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动态过程。
生理自我是1—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态。
1岁以内的儿童没有自我意识,大约从一岁起,儿童开始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并以“我”这个概念的认识为中介,能够区分你、我、他,逐渐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到3岁左右,生理自我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的发展经历了幼儿期、童年期和少年期的漫长过程。
儿
童到3岁以后其自我评价中由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我独立性评价过渡,从外部条件的制约向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过渡,从注重行为的效果向注重行为动机过渡。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评性都得到迅速发展,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向迅速形成,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强,自我批评逐渐趋于成熟。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到了青年初期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通过对自我的发现,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社会价值的目标。
3.实现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实现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认识,也即对实在的我的诗人。
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指从别人眼中或评价、态度中反照和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即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认识,也就是对想象的我的认识。
比如,当被问到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和“想成为怎么样一个人”时,钱一个涉及的就是自我概念中的现实自我,后一个涉及的则是自我概念中的理想自我。
这表明在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都存在着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两个不同的方面。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
由此可见,自我意识属于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控系
统,所以也对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条件。
当一个人还没有自我意识,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的事物相区分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
只有产生了自我意识,在区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个体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都以维护或发展自我价值的围出发点,因而自我意识与行为选择有密切联系。
比如,在班里,有些学生喜欢与品行端正的同学来往,而有些与品行不良的学生来往,这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感受。
由此推断,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既可能起促进作用,也肯能起阻碍作用。
最后,自我意识能促进个体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
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人、该做什么事,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怎样做的时候,才会自觉地行动,才能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形象”或“目标形象”。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在自我概念的发展方面,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例如,让小学生回答“我是谁”时,他都会从姓名、年龄、性别和身体外形特征等方面回答。
有研究认为,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性别差异。
男生的自我接受程度和自我和谐程度并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而女生在这发面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即
年龄越大,女生的自我接受度越弱,自我印象也越差。
导致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是社会男女性别有不同的评价和待遇。
国内外多项研究揭示了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以下几种特点: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逐渐提高;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整体上从具体评价向抽象评价、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向对内部世界的评价发展,并且抽象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迅速得到发展;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小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一)小学生的社会性认知发展
儿童个性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其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过程。
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总体上包括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大方面。
社会性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它与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发展相适应。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外表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从简单到复杂,即从某个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对事物呆板的认识到灵活的认识;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从对事物具体的思维到对事物抽象的思考;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型的思想。
(二)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发展
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时在与自己发生密切关系的人的交往中得到发展的,包括与父母、与同伴、与教师的交往,等等。
总的来看,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发展,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西靠,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小学生与其父母的交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在与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上明显减少,并且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在减少。
其次,父母由关注日常性的琐事逐渐转向具有社会性的复杂的规范行为,例如开始关注儿童的友谊模式、与集体的关系等。
再次,父母和儿童的冲突数量开始减少,即便发生冲突,父母与儿童的双方也能开始运用解决问题的选择性模式。
最后,有父母控制逐渐转向由父母与儿童共同控制。
小学儿童与同伴一起活动,发展了同伴间的友谊,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间平行的伙伴关系变的越来越重要。
研究发现,小学儿童与同伴间的交往的特点有:同伴间的交往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儿童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其中以同性别的小群体为典型。
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体现在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和教师对儿童的
期望两大方面。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最为明显的是对教师的崇拜和敬畏,教师对小学儿童具有绝对的权威。
这种权威甚至高于父母。
对教师的要求,儿童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儿童对教师很少怀疑,在这一时期大部分儿童语教师的关系都比较友好。
教师的期望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明显的,对低年级儿童的影响尤其明显。
许多研究都证明了这种影响的存在,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教师的期望通过其情绪、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与批评等不同水平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