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音乐与文化

城市音乐与文化

城市音乐与文化
【内容摘要】文章是对汤亚汀著作《城市音乐景观》①的书评。

以城市音乐文化为切入点,概括了此书所具备的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三方面特点,以期读者在对该著作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关注城市音乐与文化。

【关键词】城市音乐城市生活城市文化
音乐生活已经成为了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音乐几乎无处不在。

在城市化进程大步迈进的今天,城市音乐俨然已经成为又一新兴的音乐发展领域,城市音乐生活的发展动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城市音乐也已经进入学者研究的范畴。

在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汤亚汀的著作《城市音乐景观》,为城市音乐生活的研究领域又添华丽一笔。

汤亚汀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文献编译、音乐人类学专家。

本书立足于城市音乐生活中的人口、经济、意识形态、传媒等方面,并结合个人的田野工作案例,探讨20世纪西方国家或西方人群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市音乐文化现象,揭示城市人口与城市音乐生活之间的联系互动关系,是国内前沿性的音乐人类学著述成果。

在引言中,作者介绍了相关的现实背景与学术背景。

现实背景:作者站在文化的角
度,着重介绍了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化发展;学术背景:作者分别站在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后现代思想三个学术角度来窥视城市音乐文化。

正文部分为第二章至第七章。

在这几章中,作者有序的将城市音乐生活的不同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逐一对其分析。

它主要包括城市音乐生活的多元景观、流动景观、技术层面的传媒景观、经济景观、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景观以及最后关于城市音乐生活中人的景观。

第八章是针对上海城市多元音乐文化的重建,作者提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附录部分,作者选取了英国东北部的民间音乐生活、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为对象,再次诠释了自己心中的城市音乐生活全景。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脉络清晰、思想新颖、见解独到,无论是从书籍体例编写方面,还是从城市音乐文化的内容方面,都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知识性。

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建立起相关的城市音乐文化知识体系。

作者不仅站在音乐学的角度,而且运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将其整合,以大视角、大空间的思维方式展开。

第二章――城市音乐生活的多元景观,作者介绍了后现代文化研究的分类:结构与群体多元化,详细向读者介绍了主文化、亚文化、跨文化等文化学领域的概念。

第五章――音乐生活的经济景观中,作者在介绍经济景观的基本
运转模式问题时,运用经济学领域知识,让读者明白了“文化线路圈”的概念。

这样的叙述使读者在了解什么是城市音乐生活的同时,也了解了“主文化”“文化线路圈”等相关概念。

同时,作者也十分善于综合考量的方式展开研究,将音乐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运用恰当好处,将城市音乐生活作为一个综合文化现象来解读。

这样不仅仅把城市音乐生活放在了音乐学的研究领域中,更是拓宽思路、引导读者,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城市音乐生活。

其次,趣味性。

此书把城市音乐生活作为一种整体文化现象研究,以点、线、面的研究思维,详细剖析了城市音乐的特性与现状,体现出了音乐学者的睿智。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民族音乐学界一直存有这样的观点――“文化中的音乐”(Merriam 1960年)“音乐就是文化”(Merriam 1977年)“把音乐作为文化的研究”(Merriam 1977年)“在文化环境中的音乐”(Nettle 1983年)。

这些观点反映出人们对于音乐与文化之间关联性的深刻探讨。

毋庸置疑,音乐与文化如同水和鱼儿的关系一般,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在城市音乐生活中,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城市音乐生活,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类型,更是反映了一个城市面貌的整体生态文化现象。

全书将“城市”作为生态文化环境的载体,以城市为
面;将城市音乐生活的多元化、流动性(第二、三章)以及城市音乐生活中的不同形态如技术、经济、政治(第四、五、六章)为线;把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作为点(第七章),运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思维,循序渐进的将城市音乐文化的地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正是这样点、线、面的结合思路,既把城市音乐与城市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又突出了城市音乐的创造者――人的主观能动性。

再次,专业性。

本书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性思路。

从理论服务于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

作者在每一章都以实地采风一手资料为开篇,层层递进,切入主题。

如第五章――城市音乐生活的经济景观,引用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从三方面进行了描写:音乐活动在那里是一种商业性活动;由于它是商业性活动,就必须得满足供需关系即要满足观众要求看的;直接为都市餐饮业服务的流行音乐活动。

作者试从这一例子引出城市音乐生活的基础――经济,阐释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及深刻影响性。

第七章――音乐生活中人的景观,作者引用了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对战时,采用玛多娜一首新歌为例,阐述了所谓阿帕杜莱的“人口景观”观念,表明了自己追求以音乐生活中人作为研究景观的立场。

这种理论分析与实践素描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学术性、趣味性、实践性三位一体,使得读者在欣赏世界城市风景的同时,又
启发了人们对于城市音乐、城市生活的思考,从而引发读者回味与思考自己所处城市的音乐生活、文化生活,又具有了一定的启发意义。

综上来看,无论是从题材采用方面,还是体裁设定方面,本书都带给读者很大的益处。

一方面,在题材内容来看,城市音乐生活是一个新兴的音乐话题,本书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能够带给读者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

另一方面,在体裁方面,本书采用了叙述与理论知识阐述相结合的方式,栩栩如生的例子让读者不会感觉理论性过强。

但倘若非要指出其中不足的话,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些图片等视觉材料。

如每章开篇,作者在列举不同城市音乐文化背景的同时,如果能够加入一些当地的人、物、景的图片,会给读者更加直观、清晰的体验感觉。

汤亚汀著写的《城市音乐景观》是一本针对城市音乐文化面临新挑战和新命题进行的思考性书籍,也是一本值得坐下来细细阅读、品味、研究的书籍。

注释:
①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