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论文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设计学科硕1601班指导教师:吕杰锋教授目录摘要 (3)1 前言 (5)2《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 (5)2.2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 (6)2.3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 (6)3适度距离的审美体验:基于《蒙娜丽莎》的美术鉴赏3.1感悟式鉴赏(作品赏析) (7)3.2形式鉴赏(观察) (7)3.3社会学式鉴赏(探究) (8)3.4比较式鉴赏(对比) (9)4 结语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摘要关于《蒙娜丽莎》的审美,前人已有相当深刻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1本文运用布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理论,对赏析《蒙娜丽莎》时保持适度距离所带来的共鸣以及审美距离的控制技巧和方式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探索时间距离带来的微笑之谜;第二章分析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第三章阐述了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借用VR技术分析《蒙娜丽莎》,进一步论证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潜意识互换。

关键词:审美距离蒙娜丽莎情感体验1刘雪丽.浅析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J].艺术科技,2015,1(7):151.AbstractAbout the "Mona Lisa" aesthetic,predecessors have a very deep exploration, but still lack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Aesthetic dist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time distance, spatial dista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Buono 's Aesthetic Distance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resonance as well as the contro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aesthetics distance while appreciating the Mona Lisa in a appropriate distance.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consisted of three char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mystery of smile brought by time distanc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sense of space derived from the distance; while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distance and further argues that distance will bring a new emotional experience——that is the subconscious exchange between the aesthetic object and aesthetic subject——while analyzing the Mona Liza by means of VR technology.Keywords: Aesthetic distance ;Mona Lisa ;Emotional experience一、前言审美距离是布洛提出的一种学说,即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才能使其充分显示其本色而更富有美感。

2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达•芬奇所绘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作品,他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少妇形象。

完美地保持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美感距离——就审美客体而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泛滥着宗教神学色彩,人物内心情感与美貌相结合,神似圣母的微笑,极具感染力;就审美主体而言,当时的欣赏者多为上层阶级,具有较高的审美判断力与审美意趣,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主客体在潜意识领域进行着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所谓的共鸣。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蒙娜丽莎》审美的研究,总结出:众多学者在此名画的审美活动中出现“失距”现象。

在国外,戴高乐总统以欣赏《蒙娜丽莎》来缓解烦闷心情;蓬皮杜总统对《蒙娜丽莎》的心持迷恋;邱吉尔亲抚《蒙娜丽莎》时手指不禁哆嗦;撒切尔夫人渴望拥有《蒙娜丽莎》,于是收藏4幅赝品;拿破仑为装入自己的相框,不可思议的修剪掉旁边的柱子。

法国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把这种微笑归结于中风。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根据人物神情、肤色和动作推断出蒙娜丽莎怀孕。

美国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感觉这种微笑可能是一种光学错觉。

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视觉感知专家Alessandro Soranzo以及他的同事Michelle Newberry,则把这种“不可捕捉的微笑”称为一种视错觉。

在国内,众多学者则把《蒙娜丽莎》的微笑意象化,将国内古典文化遗产视为中国的“蒙娜丽莎”。

本文认为时间距离产生了微笑之谜、空间距离衍生了其适度美感、心理距离产生了情感体验价值。

最终,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作品之间的共鸣。

二、《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时间距离指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接触的时间。

有诗云:“两情如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时间久了,距离近了,杂念多了,心便会偏离轨迹,眼便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丧失对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站在《蒙娜丽莎》原作面前,不会有惊艳之感。

冷眼旁观,人们会感悟到一份静谧的微笑;仔细端凝,却发现笑意褪色;回神凝视,笑容重现,继而又褪去……无论保持多远的距离,都会感受到这遍及脸上每一寸肌肤的微笑,随后将此种微笑由眼及心,让这种神秘微笑在审美客体心中成为永恒,融合层层晕染的背景,无界限的形体刻画及色彩变幻的光影效果倾倒了500多年。

自1503年《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不同的观者在不同的时刻去欣赏这幅作品,感受不相径庭。

当然我认为,依据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审美层次,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应该是具有多样性的。

2张家波.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32-34.从作画时期的文艺复兴时代来看,人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创作作品开始着重于表现人文主义精神,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对人性的追问,他的华贵和安宁是人性文明的体现,优雅的姿态体现出圣母情怀。

1919年,现代艺术蓬勃发展。

杜尚用铅笔创作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并题上L.H.O.O.Q字母。

随后蒙娜丽莎的脸庞被摄影师哈尔斯曼换成了达利那怪异的面容:鼓瞪的双目,翘过眉毛的胡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满钱币;接着肥胖版的蒙娜丽莎出现在南美画家博特罗笔下。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研究出蒙娜丽莎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

这一时期人的思维泛化,审美方式独特。

依据达芬奇左撇子和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的习惯,旋转90度后,借助镜子赏析《蒙娜丽莎》,口唇恰似男子裸露的脊背。

与此同时,20世纪90 年代还产生了许多对蒙娜丽莎微笑的新解。

有人说这种微笑源于:没长门牙、中风、怀孕、性高潮、饱食一顿之后的反应;有人则衍化出裁剪的、肢解的、污损的、烧毁的、动物头像的蒙娜丽莎;接着,蒙娜丽莎成为各种商业广告的海报创作元素和商品推销员;不少国家还举办“蒙娜丽莎模仿大赛”,模仿者中居然出现男士。

依笔者而言,蒙娜丽莎的微笑与达芬奇创作初衷随时间的推移,距离已经越来越远。

许多解释都是观赏者强加于审美客体,因而带来了许多神秘色彩。

朱光潜的美学体系认为,人们从具体的审美事实出发,以美感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享受和体验美。

而这其中,距离成了形成美学态度的必要条件,人堆事物的审美态度不由满足实际需求的欲望所推动,也不导向达到功利目的的活动。

距离让我们有了更好的美的体验,抑或者说距离形成了我们的美感。

如果说审美距离延伸了美感的深度,那么移情说便是拓展了美感的广度。

2.2、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

3正如人们对自然界风景的一种情感表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就是一种羁绊审美主体内心感受的空间距离,不经意地将主客体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然而,这样略带伤感的唯美,是萦绕在审美主体心间淡淡的思绪。

没有距离得到的或许真实但绝不完美,500年的回眸,再次站在蒙娜丽莎的跟前,看见的或许只是一些斑驳陆离的颜色,还会有令人心仪的微笑吗?时隔境迁,微笑与背景的山水融为一体,通过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倾斜于纸上,继而融入到人物表情,牵扯住欣赏着的心,拉近与观赏者之间的审美距离,使审美主体显得更美。

2.3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心理距离,是一种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4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保持对审美客体间的距离有利于审美主体获得审美快感,进而对审美客体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5例如:人们对灾区或贫困山区人民的关爱之情,对若不惊风女子的保护欲。

这些都是心理距离所带来的情感体3金翠.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教育管理]./view/78371147ba1aa8114531d928.html,2016.4游火旺.浅谈审美心理距离[J].美术大观,2013,(9):1.5张仙花.朱光潜早期审美心理学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验效应。

倘若将美感比作落叶,那么心理距离就是飘飞那一刻的思绪,叶子的凋零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

众说纷云的探讨,都只不过是人们对眼前事物的共感。

然而共感之后,有人常常选择缄默不言,沉默并不代表不关注,而是太在乎所以拼命让自己与审美客体之间保持距离。

如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观。

默默守候在爱者不远不近的地方,演绎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即使知道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

这种不带任何功利欲望的恋爱更加让人珍视、让人回味,这种保持一定距离的恋爱与我的爱情观不谋而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