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摘要:新课程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203-01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放飞个性思维,提炼精彩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搭建个性思考平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挖随时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意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例如,教学“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为了改变这种境况,我先讲个例子:(2)让学生们计算22-12、32-22、42-32、52
-42、62-52……学生回答得数分别是3、5、7、9、1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每个得数都是原来两个连续整数的和。

学生对自
己的发现非常惊奇,我就抓住这点利用“因式分解”证明“当n是整数时,两连续整数的平方差﹙n+1﹚2-n2等于这两个连续整数之和。

这样的教学可以打动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

因此教师要想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就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为他们搭建“发现”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情激励情感思维,激发学生自学探究兴趣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解疑解难,以情感鼓励学生,让他们在情感的感染下积极合作学习,互相探究。

例如,“二次根式”的教学,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看书。

(1)怎样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a<0)是不是二次根式?为什么?(2)符号“”表示什么?a一定是整数吗?当a<0时, 2 = -a ,为什么?问题布置后,我就深入学习小组指导阅读,然后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启发引申。

在质疑讨论中,引导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有的学生说:“、(a <0)是二次根式。

”他虽然答错了,但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让他结合二次根式的意义再思考一下,他经过反复地思考对我说:“负数不能开平方,所以它不是二次根式。

”此时我高兴的说:“你很聪明。

”在解答当a<0时, 2 = -a ,为什么?时,有个小组得出这样的结论: 2 =a(a≥0), 2 =-a(a<0)。

此时,我问:“为什么?”他们的理由是:二次根式的值不能小于零。

我趁热打铁,对这个小
组的回答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充分肯定,并且说:“他们的合作探究非常成功非常准确,希望大家以后也要发扬这种精神。

”在启发引申这一环节时,我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中注重情感激励。

三、利用信息技术,让抽象内容形象精彩
在教学中,如果把重点、难点及容易混淆的知识制成课件,就能起到许多语言表达所起不到的作用,例如,在“弦切角”教学中,开始我引导学生亲自演示活动教具,移动圆周角一条边,产生无数个圆周角,当动边移至与圆相切的位置时,停止移动,共同研究这个角(弦切角)的特征。

接着讲授弦切角的定义,我操作微机,进入圆周角向弦切角演变的程序。

学生动手,将观察到的与感知到的图形画到纸上,启发学生研究自己画的弦切角的特点并归纳总结:1.顶点在圆周上;2.一边与圆相交;3.另一边与圆相切。

微机显示,这三个条件中缺少其中一个或者任意两个会有几种错误图形,从而达到分析定义本质属性,强化学生记忆的效果。

课堂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强调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理想的数学教学环境,以实现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目的,并收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巧用知识迁移,提炼精彩成效
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对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会产生一种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的迁移”。

迁移在各个学科中普遍存在,数学也不例外,
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等都能迁移。

例如,学习整式加减对分式加减的学习就有促进作用。

数学知识中的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新的学习材料就尽量提示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总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摈弃和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永聪.初中数学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6.6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