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摘要:传统的“风水”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
这种古老的学说,虽然充满迷信色彩,但是,它具有我国古代哲理、美学、,c理、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的大量论述。
我们今天以科学态度去深入探索它,对阐明我国传统建筑理论会有所裨益。
关键词:风水生气,天人合一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
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比较,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木受到所谓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不过,近代以来,尤其“五四”以来,中国学术大都借助西学方法来整理研究,很长一个时期,凡与当时西方科学技术抵触的传统学术,往往被轻蔑,甚至被嗤之为封建迷信。
比如中医,因阴阳五行、脏象温病、气脉经络诸说与西医迥异,也曾一度被崇尚西学者斥为巫医,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竟都一再明令取缔中医。
传统的风水术,尤其是在民间传承流行的,颇重五行生克、吉凶祸福之说,无稽拘忌既多,迷信色彩尤著,因此在学术界,几乎一直被视为十足的传统文化糟粕,被人们鄙薄和摒弃。
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中,直至最近以前,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深入探索,以致风水理论的渊源、沿革、宗旨、内涵及其对我国古代建筑实践与理论的影响、价值,都因此成了未曾揭示的学术空白。
另一方面,近几十年来,我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成就瞩目,但也明显地存在着空白和缺环。
在营造学与造园学之外,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就一直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理论揭示。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但这种实践成就有无理论指导?就颇多疑问。
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标准化方法的早熟,使设计同营造有了明确分工,单体建筑的设计大大简化,古代建筑设计因此得以专注于空间的总体组织处理,加上世代因承,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所以能够以敏锐而准确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艺术处理技巧,灵活而妥善地运用各种建筑体型,结合环境包括自然景观进行各种规模的建筑组群和空间组织,达到极高造诣。
也有一些研究者,不满于这种纯经验的解释,认为中国古代哲匠精于此道,是经过潜心研究的,包括哲学、美学的理论思维。
但探析这些理论,却也只能在引鉴西方建筑理论的同时,借用中国古代传统画论、文论及造园理论等来加以分析研究和阐释。
这种种努力,自然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归根结蒂,终未能消除这样一个不近情理的矛盾印象:在自然与人文环境景观和建筑组群的空间组织艺术处理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实践确有极高成就,但在理论上却呈空白状态。
人们不能不怀疑,这种理论空白,会不会同传统风水理论研究的学术空白有关?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摘要:风水是我国传统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虽有迷信的色彩,但亦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
至于建筑的空间构成,则采用封闭型,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使自然山刀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诸效果。
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道、释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了一种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设计的学说,叫做"风水术"或"堪舆学"。
其中虽掺杂了许多玄学的成分和迷信的色彩,但它的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一个居住地点的形成发展及兴衰,是由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所影响、所决定,自有其客观规律,并不是都能纳入或符合"风水"的理想模式,即使符合了风水的理想模式,也不见得就都能产生风水所谓的吉凶祸福的效果。
但若剔除风水的玄虚迷信的糟粕,毕竟还可以发现其中合理的成分。
此外,它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
所有这些,对传统住宅、村镇、城市的选址及规划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起到正面的作用。
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虑。
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即已产生的一种环境设计理论和初级的环境科学。
1.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或称为青龙、白虎砂山,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镇、城市);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
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是其他方向有时也是可以的。
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格局。
具体来说,理想的风水格局应具备以下的形势,名称及相应位臵如下(如图1);1,祖山:基址背后山脉的起始山;2,少祖山:祖山之前的山;3,主山:少祖山之前、基址之后的主峰,又称来龙山;4,青龙:基址之左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左辅、左肩或左臂;5,白虎:基址之右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右弼、右肩或右臂;6,护山:青龙及白虎外侧的山;7,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8,朝山;基址之前隔水及案山的远山;9,水口山:水流去处的左右两山,隔水成对峙状,往往处于村镇的入口,一般成对地称为狮山、象山或龟山、蛇山;10,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及主山的山脉;11,龙穴:即基址最佳选点,在主山之前,山水环抱之中央,被认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故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
不难想像,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
我们都知道,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
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
总之,好的基址容易在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也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了。
(见图2)图片说明:图1风水观念中宅、村、城的最佳选址。
图2村镇选址与生态关系2.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中国人自古以来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为了加强封闭性,还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办法。
如四合院宅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
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
作为城市也是一样,从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宫城)到内城再到廓城,也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
而村镇或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青龙、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环抱之势,遂将后方及左右方围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
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
可以说,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之外的又一层天然的封闭环境。
它的空间构成的基本模式见图3、4。
图片说明:图3多层次的空间封闭结构是中国传统的规划设计思想。
图4村镇风水格局的封闭式空间构成(A)及基本模式图(B)。
3.风水与景观风水学说虽然是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风水学说来考虑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
所以,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说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的观念之中。
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
按照上述理想的风水选址,常包含以下的景观因素:1,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背景和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蟑,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如下图)。
2,以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
而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如下图)。
3,以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
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如下图)。
4,以水口山为障景、为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图7)。
(如下图)5,做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风水建筑物如宝塔、楼阁、牌坊、桥梁等,常以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观赏对象或观赏点的姿态出现,均具有易识别性和观赏性。
如南昌的滕王阁选点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临江要害之地,武汉的黄鹤楼、杭州的六合塔等,也都是选点在"指点江山"的选景与赏景的最佳位臵,均说明风水物的设臵与景观设计是统一考虑的(如下图)。
6,多植林木,多植花果树,保护山上及平地上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树大树,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选成良好的小气候,而且可以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
7,当山形水势有缺陷时,为了"化凶为吉",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办法达到风景画面的完整谐调。
有时用调整建筑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轴线方向等办法来避开不愉快的景观或前景,以期获得视觉及心理上的平衡,这是消极的办法。
而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风水塔、水上建风水桥、水中建风水墩等一类的措施,则为积极的办法,名为镇妖压邪,实际上都与修补风景缺陷及造景有关,结果大多成为一地的八景、十景的一部分,形成了风景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依照风水观念所构成的景观,常具有以下的特点:l,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自有洞天,形成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
这与中国道家的回归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学,陶渊明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和其美学观点,以及士大夫的隐逸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图8 :根据风水理论常需在山上建塔,水中建阁,河上建桥及修筑其它风水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