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湿盛内阻,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食物中毒、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等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外感湿邪,或汗出入水,或坐卧湿地,则寒湿内侵,困遏脾阳,脾失健运,或感受暑湿、湿热之邪,壅遏脾胃,下迫大肠,均可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小肠泌别失司,大肠传导功能紊乱,以致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并入大肠而发为本病。

2.饮食因素进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使脾胃受伤,或贪吃过量,食滞不化,宿食内停,损伤脾气,或恣食膏粱肥甘厚味,饮酒无度及嗜食辛辣香燥之物,致湿热蕴积于脾胃、肠道,或恣啖生冷瓜果等食品,寒食交阻,寒气客于胃肠,以上因素均可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肠道泌别、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本病。

3.情志因素肝为刚脏,性喜冲和条达,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本病。

4.脏腑虚衰调摄失宜,或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升运,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阻碍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大肠遂成本病。

二、病机1.发病外邪致病和饮食因素引起的泄泻多起病急,呈急性发病,而情志因素和脏腑虚衰引起的泄泻多起病缓,呈慢性发病。

2.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3.病性急性泄泻为实证,包括寒湿、湿热、食滞;慢性泄泻属本虚标实证及虚证,脾胃不足、命门火衰为本虚,湿邪为患是标,并夹它邪。

4.病势急性期属实证,以湿邪为主,久不愈由急转慢,慢性期属虚实夹杂及虚证,以脾胃虚弱、命门火衰为主,兼夹湿邪及其它邪。

5.病机转化泄泻的病机转化,决定于脾胃功能的强盛与否和湿邪的程度。

急性泄泻属实,慢性泄泻属虚或虚实夹杂。

虚实之间常因脾虚与否及湿盛程度而转化,如急性泄泻失治或停药过早,病未根治,可使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病机由实转虚,形成慢性泄泻,久泻脾虚,则易感湿邪,或被饮食所伤,而呈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夹实。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4.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二、鉴别诊断1.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每次量少,大便中杂有脓血或脓血并见为主要表现,腹痛多伴里急后重,排便涩滞难下,虚坐努责。

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或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泄泻以大便稀溏,甚或如水样,次数多为主,二者不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

2.霍乱以剧烈频繁的呕吐、泄泻并见为特征,呕吐物呈稀黄水或米泔水样,无里急后重,有饮食不洁史或病人接触史,呈地区流行。

剧烈吐泻后,迅速出现皮肤松弛,目眶凹陷,下肢痉挛转筋,可伴心烦口渴,精神萎靡,少尿或尿闭,吐泻物标本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阴性霍乱弧菌,快速培养或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泄泻一般无此凶险症状,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性泄泻与慢性泄泻急性泄泻又称暴泻,突然起病,腹泻如倾,次频量多,泻下多水,或肠鸣腹痛,或不鸣不痛,可伴津伤气脱,病程在3周以内。

慢性泄泻又称久泻,起病缓慢,腹泻间歇发作,伴倦怠乏力,泄泻经久反复,并因情绪因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病程超过3周。

2.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样,完谷不化,腹痛畏寒,喜温者为寒。

粪便色黄褐而臭秽,肛门灼热,泻下急迫,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者为热。

病势急,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为实。

病势缓,病程长,腹痛不甚喜按,神疲肢冷,小便利,不渴者为虚。

3.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秽腥者,多寒湿证。

大便稀溏,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者,多为湿热证。

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者,多为伤食证。

二、治疗原则.以健脾祛湿为基本治疗原则。

急性泄泻治宜健脾、燥湿、化湿、消导、分利诸法;慢性泄泻治宜温补、升提;虚实夹杂者,宜补脾与祛邪兼顾;寒热错杂者,温清同用;久泄不止者,宜固涩。

治疗时须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邪留寇;慢性泄泻不可妄投分利,以免耗劫阴液;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甘能生湿满中;久泻伤阴,切忌妄投腻补之品,恐阻遏脾阳。

三、应急措施暴泻不止,耗伤气阴,成为危候,此时当急救为先,综合处理。

1.对出现津伤气脱病人,先灸关元、气海、天枢、足三里、神阙数十壮;并同时静点生脉注射液。

2.对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用5%葡萄糖盐水1000ml加入15%氯化钾lOml 作静点,1日液体滴入量不少于3000ml。

3.厥脱者,先静脉推注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待血压回升并稳定后,改为静点。

四、分证论治1.寒湿困脾证候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食少畏寒,或可兼见头痛、恶寒、肢体疼痛等表证,舌苔白滑,脉濡缓。

证候分析寒湿困脾,脾失健运,中阳不振,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职,使饮食物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故大便清稀或如水样;寒湿内盛,肠道气机受阻,且寒主收引,故腹痛肠鸣;脾阳被遏则畏寒,健运失职则食少;若风寒湿束于肌表,营卫被遏,则头痛恶寒,肢体疼痛;舌苔、脉象均为寒湿之征。

治法散寒化湿。

方药运用(1)常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药用藿香、白芷、苏叶、桔梗、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大腹皮、厚朴、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霍香辛温散寒,气味芳香,能醒脾快胃,振奋清阳,祛秽浊湿邪而助脾胃正气,理气和中,以升清降浊,为主药;辅以苏叶、白芷、桔梗辛香发散,芳香化湿浊,散寒,助藿香芳香化湿散寒,半夏、陈皮、厚朴燥湿健脾,行气化湿,和胃调气;佐以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诸药。

(2)加减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荆芥;便如泻水、次数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砂仁;畏寒明显者,加草豆蔻、吴茱萸、砂仁。

(3)临证参考本证切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剂。

若以水泻为主者,改用胃苓汤。

2.肠道湿热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侵淫,伤及胃肠,阻滞气机,传化失常,湿热下注,故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热在肠中,故粪色黄褐而臭秽,肛门灼热;邪热下迫,则小便短赤;湿热蕴蒸,可见发热;舌苔脉象均是湿热内蕴之征。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运用(1)常用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方中重用葛根,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为主药;辅佐以黄芩、黄连苦寒,以清里热,坚肠胃,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使黄芩、黄连苦寒不伤正,协调诸药。

(2)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枳壳、竹茹以和胃降逆;有发热、头痛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热偏盛者,伴身热口苦,加马齿苋、秦皮、白头翁、黄柏、连翘以清热解毒燥湿;湿偏盛者,加厚朴、苍术、茯苓、滑石、薏苡仁、车前子;兼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病发于炎暑盛夏之时,夹暑湿者,加藿香、香薷、佩兰、荷叶、青蒿、扁豆等清暑化湿之品;腹痛腹胀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缓急;苔黄厚腻,泻下垢浊,口臭甚者,加枳实、大黄通因通用。

(3)临证参考本证禁投固涩止泻之剂,恐变生它证,难于治疗,对湿热较重且体实者可通因通用,但宜中病即止。

3.食滞胃肠证候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伴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滞胃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传化失司,气机阻滞,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食滞于胃肠,故腹满胀痛;食物不化而腐败,故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不消化食物;内有积滞,则泻后痛减;脾胃不和,纳少化迟故纳呆,嗳腐吞酸;舌苔、脉象均为宿食停滞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理气。

方药运用(1)常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药用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神曲、茯苓、白术、泽泻。

方中枳实行气除胀,消积导滞,能逐宿食,大黄苦寒通腑,泻热降浊通便,两药相配则使胃肠食滞得清,腑气得通,共为主药;辅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佐以白术、茯苓、泽泻、神曲健脾化食滞,淡渗利湿,去食滞而除湿邪。

诸药合用,消积导滞,清热化湿,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则食消,湿化,热除泻止。

(2)加减有呕吐者,加半夏、白蔻仁以和胃降逆化浊;恶寒发热者,加苏叶、藿梗以解表畅中;伤酒食者,加葛花、枳具子。

(3)临证参考本证因食积引起,故需通因通用,因势利导,以推荡积滞,使邪去正安。

4.肝气郁滞证候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减,胸闷胁胀,嗳气食少,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忧思恼怒,气机郁结,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气机失调,运化失常,清气不升,反而下降,而发生腹痛、肠鸣、泄泻;情志不畅则伤肝,肝郁加重故每于情志不畅后而发,泻后气机稍畅,故泻后痛减;肝气郁结,气机郁闭则胸闷胁胀;脾胃受制,则嗳气食少;舌苔、脉象皆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抑肝扶脾。

(1)常用方痛泻要方加减。

药用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方中以白术苦甘性温,健脾燥湿和中,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微寒,养血柔肝,使肝气条达,缓急止痛,抑肝扶脾,兼益脾阳为臣药;陈皮辛温能利气开胃,炒香则加强燥湿醒脾之效,助白术加强脾胃功能为佐药;防风辛温有香气,能散肝郁,醒脾气,有升阳散风作用,起风能胜湿之功,是脾经药,即引诸药入脾,助术、芍健脾舒肝,又可清阳止泻,是使药。

(2)加减久泻者,加少许升麻炒之,以升提脾胃下陷之阳气;脾虚食少者,加党参、山药以补脾气;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青皮以疏肝止痛;腹胀腹痛甚者,加厚朴、枳实;胃中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久泄不愈,症见腹胀痛,大便不爽,口干心烦,神疲乏力,舌体胖苔白或黄者为寒热错杂,改用乌梅丸攻补兼施,调和肝脾。

(3)临证参考本证情绪因素是发病关键,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入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5.脾气亏虚证候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迁延反复,伴神疲乏力,纳差食少,食后不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脾气亏虚则不能升发,水谷不化,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清浊混杂而下故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脾气虚弱,而油腻食品更不易消化,故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脾气虚则神疲乏力;气虚运化失司,则纳差食少,食后不舒;舌苔、脉象均为脾气亏虚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

(1)常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