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东枕太岳余支,西依吕梁山脉,中部是广阔的河谷平原,汾河干流纵横南北,两岸土地肥沃,总面积1304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65万,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区划26个乡镇,70万亩土地。
临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现为临汾行署所在地,是临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历史】
临汾市历史悠久,早在15万年以前的“丁村人”就已
在此劳动、生息。
临汾古称平阳,相传为唐尧古都。
春秋属韩,秦、汉为河东郡地。
晋永嘉三年刘渊建都于此。
隋为临汾郡,唐置晋州,宋、元、明、清为平阳府。
民国初属河东道。
解放后设晋南区,属陕甘宁边区。
1950年为山西省临汾专区。
1954年与运城专区并为副晋南专区。
一九七一年两区分置,称为地区。
2000
年设地
级市。
【地理地貌】
临汾市地处黄河高原,汾
河下游。
东有太岳,西有吕梁,两山之间为临汾盆地。
最高峰为太岳山系的霍山,海拔2346米,境内的吕梁山系以隰县的紫荆山为最高,海拔2012 米。
河流有百余条,主要为黄河、汾河、沁河、昕水河等。
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为常流河,其他多为季节河。
【气候】
临汾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特点极为显著,年均气温10.7℃,一月零下4℃左右,七月26℃。
年降雨量555毫米。
无霜期为180天。
【气候】
全市共有耕地64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麦、棉、杂粮、烟草、麻皮、花生、葫麻等经济作物迹有种植,林木覆盖面积392万亩,四旁植树1.7亿株。
【资源】
临汾市矿藏丰富,主要有煤、铁、铝、铜、石膏、油
页岩等。
煤的储量达160亿吨,以霍县,乡宁的煤最为驰名。
工业主要有机械、冶炼、煤炭、化工、建筑、电力、造纸、
纺织、
食品等生产和加工部门。
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临汾钢铁公司、临汾动力机械厂、霍县矿务局、候马发电厂等。
【交通】
全市交通四通八达,南同蒲铁路纵贯区境南北,大运公路、临汾至平顺河口、晋城至禹门口、大宁至临猗、临汾至大宁、临汾至吉县七郎窝等干线公路和隰县石口至孝义桃红坡、霍县至石楼、襄汾至乡宁、隰县至永和、临汾至浮山等支线公路和众多的简易公路,纵横交借,创成了较完整的交通网。
此外,太原至临汾开辟有民用航空线。
极为方便。
【风景名胜】
临汾古城是国内外闻名的“卧牛城”,修筑于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壮观。
市南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庙”,总面积700多亩,现有“五凤楼”、“尧井亭”、“尧宫”、“寝宫”等建筑群,规模宏大,宏伟壮观。
市东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陵”。
相传当年为尧帝送葬的人很多,一人携一袋黄土
筑成了一座高大的陵墓,寄托着中华儿女对祖先无尽的思慕和敬仰。
市内有建于唐贞观年间“铁佛寺”,又名“大云寺”。
砖塔重建于康熙年间,塔高30
米,水磨青砖砌成,饰以硫璃
图案,古意盎然。
塔内“铁佛头”高6米,直径5米,形神兼备,属唐代佛像。
市中心还有建于北齐的“大钟楼”,又称临汾鼓楼,
总高43.75米,长宽均为40米,依云逼日,雄伟壮观。
市西郊有元代舞台3处:吴村镇“王曲舞台”、魏村镇“牛王庙戏台”和土门镇“东羊戏台”,是我国罕见的元代早期舞台,对元代建筑和戏剧发展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还有位于西郊20公里的姑射山“仙洞”,相传为尧王
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奇峰异洞,松柏围绕,古迹处处,分5个自然风景区,63个风景点。
南
北仙洞巍然对峙。
“神居洞”、“兴佛寺”、“云雾寺”、“王母阁”等建筑群有120多间,石窑洞70余
处,都依山背沟傍水,拦腰建筑,处于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有身临仙境之感,不仅是优美的风暾区,也是避暑胜地。
临汾城西还有蒲县柏山庙,县小西天,吉县壶口瀑布;城南有襄汾丁村遗址;城北有洪洞大槐树、广胜寺、苏三监狱等,
这些都是人们神往的地方。
【历史渊源】
临汾古称平阳。
远在10
万年以前,临汾人民的祖先——“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两岸。
据尧典记载,帝尧建都平阳,故有尧都之称传世。
传说仓颉造字于此,也是东汉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的故里。
临汾商周时称冀州,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春秋时为河东郡地,汉代平阳县,两晋时期刘渊亦建都平阳,隋朝改为临汾县,沿用至今。
1948年解放后,划为临汾市、临汾县。
1949年合并为临汾县。
1971年分为临汾市、临汾县,1983年8月县市合并,定为临汾市。
【地理资源】
临汾市气候温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202天,年平均降水量553.4毫米。
全市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
西山矿藏丰富,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达数十种之多,其中金矿、铁矿、煤、石膏、白云石、石灰石、陶土等有较大
储量,特别是煤,质量高、品
种多,现已探明储量20多亿吨。
【工业农业】
临汾市现代工业发达,已拥有冶金、机械、煤炭、化工、纺织、食品、造纸、建材、医药、陶瓷等各种工业企业245家,产业工人5.6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亿元,主要产品100多种,是山西南部重要的重化、重纺工业基地。
目前兴建了以冶炼、建材、煤化为主的一批企业,逐步形成了门类较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临汾市的农业以棉、粮为主,栽植业有水果、蔬菜。
龙祠的韭黄,永安的红枣,伍默的莲菜驰名省内外。
西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12.7%,荒坡草地有32万亩,是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东部丘陵区地域辽阔,素有“棉麦之乡”的美称。
在党的富民政策推动下,农村五业兴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总产值达19.5亿元,全市超亿元乡镇达11个,在山西南部名列前茅。
【商品流通】
临汾市在历史上就是晋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现在更是全区的商业中心,全市有全民、集体、个体商业网点4720
个,
从业人员13801人,年商品零售总额达7.9亿元。
新建成的工贸大厦营业面积达5000平方米,堪称晋南之最。
【科教文卫】
临汾市也是晋南重要的文化城市。
有大中专院校8所,普通中学58所。
共有科研机构10所,科技人员2208名,影剧院10座,剧团8个,医院41所,有电视台2座,广播电台1座,体育场馆3座,当地发行《临汾日报》等报刊。
【基础设施】
临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同蒲铁路贯通南北,东西走向的临宜线、临大线、临浮线、临翼线等不仅直通临汾地区17个县市,而且通达陕西、河南、河北等邻省。
现在临汾市已成为晋南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
1986年与日本秩夫市结为友好城市,这些都为尧都古城增加了新的魅力。
形势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临汾人民正在进步,为的,这是把这座文化古城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临汾当地的餐饮仍以面食为主,油炸食物,杂粮细做是当地的特色,在临汾市解放路有不少上档次的饭店,价格也比较合理,饭菜口味兼顾南北。
当地特色小吃有烧麦、元宵、羊杂
烩、油炸馓子、猪血灌肠等,一般在路边的小吃摊上就可以尝到。
【名优特产】
特产有临汾、襄汾的麻纸、浮山的民间剪纸。
候马的皮影、乡宁的紫砂工艺品、冀城的都砂锅,曲沃的烟叶,隰县的金梨,永和的红枣、古县、安泽的核桃、红果等,都享
有盛名。
【地方文化】
蒲剧是产生较早的梆子声腔剧种,民间习称“乱弹”,清代称“梆子腔”或“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简称蒲剧,然而地处黄河中游的临汾,正是蒲剧的发源地。
【地方现状】
临汾地区辖区: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洪洞县翼城县隰县汾西县安泽县永和县古县浮山县曲沃县襄汾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