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全才和专才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全才和专才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要全才还是专才?
中国有句俗语:学遍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们的家长、老师、学生都把这样一句话推为箴言。

可是事实上呢?
青年作家韩寒在他的《三重门》后续中是这样描述数理化的:只要你不搞科研,初二即可达到一个初级水平了,换言之,基本生活和学习够用之即可。

说起来有些诙谐,社会越发达,反而有很多人站出来否定这句千古不变的箴言了,比如数学,我们发现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搞管理,似乎用得更多的是加减乘除,而很少有人
没事“开个根号”。

而这一句俗语恰恰反映了中国教育中的全才培养思想。

所谓全才教育,通俗一些说,就是无论孩子的喜好,所学习的内容都要到一个优秀的
标准,符合这个定律的孩子就被称为优秀学生,不符合的,就要补习或加强,然后达到一
个成绩的平衡,于是所谓的“差”生拼命追赶“优秀”学生的脚步,而优秀学生又努力保
持所有成绩的全优。

全才教育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也无形中加深了孩子本身的完美主义情怀。

孩子在整个过程中都在试图追求平衡,满足家长的愿望,而那种想而不得的忧郁和因
为享受不到学习乐趣而产生的痛苦和疲劳感都被深深埋在内心,伺机爆发。

于是,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看到更多的是沉沉的书包、“多才多艺”的小学生、生源火爆的特长培训学校、比白领还紧密的课外日程表等等。

这些现象的背后却是孩子木讷
的表情、脆弱的心灵和机械的教育体制。

我们想象失去童年、早早背上社会的压力、父母
的期望和学校升学率的孩子又怎么能活的像个孩子呢?
和中国教育相比,西方采用专才教育,什么叫专才教育,通俗说就是对孩子有针对性
的培养,并不是狭义的学科专业细化与窄化。

西方教育大致的培养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小学之前以玩学为主,初中发现兴趣,高中发现兴趣并培养兴趣,大学宽进严出,在兴趣
基础上进行专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因材施教的过程,其间充分考虑了孩子成长的各阶段
的特点。

EDC中国运营部负责人Herry先生在说到专才教育的优势时强调了兴趣在整个学习过
程中的作用,强调了老师的作用就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并使之放大成为孩子的财富,而不是一味地把缺点进行弥补,使之与优点平衡。

再说老师父母眼中的缺点难道真的是缺
点吗?我们也能根据孩子的“缺点”因材施教,完全可以引导他/她成为想成为的人!为
了在国内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专才的目的,来自英国领先世界的教学系统——EDC 教学系统进入了中国,这必定对国内的全才教育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