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主要流派
◆ 一、 文艺学派 ◆ 二、 语言学派 ◆ 三、 翻译研究学派 ◆ 四、 阐释学派 ◆ 五、 解构学派 ◆ 六、 美国翻译培训学派 ◆ 七、 法国的释意派
一、 翻译的文艺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 西塞罗、 • 贺拉斯、 • 哲罗姆、 • 德莱顿、Jerome)
• 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并提出了翻译理论和切实可 行的翻译原则:
• 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提出“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四) 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 )
◆ 明确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 译者必须考虑译文的读者和对象。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的四步模式。
◆ 奈达翻译思想概括:1)翻译是交际活动;2)翻译主要是译意;3)为了译意,须改变语言形 式。
(四)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O. Kade) 为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Saarbrü cken School)。前者 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 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雅各布森(Roman Jokobson 1896-1982) 1、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为该派开山之作。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
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2、翻译三分法:语内、语际、符际。
3、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行为。
2、翻译性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
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 原文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 的效果。
• 自西塞罗的观点发表以来,翻译开始被看作是文艺创作。
(二)贺拉斯(Horatius)
• 提倡“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这句话经常被翻译家引用, “成为活译、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死译的名言。
• 主张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 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
◆ 在语言学研究基础上,把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即交际,创立翻译研究的交际学派
◆ 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并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功能 对等”的翻译原则。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 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 将翻译分为三类:逐字翻译、意译和拟作,认为逐字翻译是“戴着脚镣在 绳索上跳舞”;拟作近似于创造,脱离了原作的面貌;主张重意义、轻语 言形式的意译。他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二分法(即直译、意译)的 局限,可以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 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 1747-1814 )
• “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
• 首次提出“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译法,确 定了后世探讨翻译的方向。
• 西塞罗提出,翻译家必须照顾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用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或听 众;翻译要传达的是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再 创作,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由于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 通之处”,翻译中做到风格对等是完全可能的(谭载喜,1991)。
主要代表 ◆ (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 (四)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五)美国结构学派和奎因 ◆ (六)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主要翻译论点: 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