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学派教材
Hans Vermeer
• 1930-2010 • 德国美因茨大学和海德尔伯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语言学家,谙熟十多种语
言。
• 主要著作: •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1978) • 《关于翻译理论》(1983) • 与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 (1984) • 《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委托》 (1989) • 《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 (1996)
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 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 ,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 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 • 第二阶段 • 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
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
、最活跃的学派。
• 它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实质
•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创作使其发 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 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翻译使得由于 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 行”。
Christiane Nord
• 1943• 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 • 主要著作有: • 《翻译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面向翻译的语 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
的应用》(1988) 》翻译成英语出版后立即在国际译学界引起很大反 响。 • 《目的性活动-析功能翻译理论》(1997)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功能学 派的形成过程,整理归纳了其内部各种学术思想和术语,检讨了理论 的不足之处,并对该学派创立以来遭遇的质疑做出了回应。 •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 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
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 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 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 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 ,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 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 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功能翻译理论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 1.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 • 2.功能翻译的代表人物 • 3功能翻译的形成与发展 • 4.功能学派翻译实例
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 伯特(A. Neubert)、卡德(O. 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尔 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Saarbru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对等”成为翻译研究
• 第三,步骤则直接是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的合并。。
• 《越狱》中有一句话
• 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
•
在翻译这个句子时,译者必须考虑到关联、重要性及其他因素,
之后从第一层次进行这次翻译的话,将会将译文带入草翻资料
(Transadaptation)的步骤。为了实现这个步骤,意者可以做一些直译就
•
费米尔认为,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
同。
•
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
讨论的形 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 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 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 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 有目的的行为
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
式的重新组合。这种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语言学
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 译者感到不满。
•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在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
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
第三阶段 •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
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 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 ,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 第四阶段 • 克里斯汀娜·诺德(Nord)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
• 早期理论:围绕对等概念展开,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 是语篇层面的对等,而不是词、句的对等
• 1971年,莱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提出功 能类别的问题。是突出一种基于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功 能关系的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 莱斯认为,语篇有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语 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 作的因 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 整,包括改写甚 至删减)
• 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 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和客户之间 对翻译任务的协商
•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模式其实走的是折中路线,貌似完 备,但在实际运作中,尤其当原文目的和译本目的不相同 时,要做到忠诚于各方,难上加难。更何况诺德深受莱斯 的影响,使用语篇分析的模式,这无疑使她最终不能走出 对等的局限。
发展的五阶段
• 第一阶段 •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
足够了。草翻资料就可能会成为“准备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作
为观众看到这个译文之后总会感觉缺少了在整个语境下的含义。译者这时就要以汉语为背景语言
对草翻资料进行语境分析,对整个句子进行重新构建。考虑这个句子
• 三大原则:
• 1、目的性法则(skopos rule) ,翻译中所要遵循的首要 法 则。
• 2、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主要强调译文在译入 语中 的可读性及其交际意义。
• 3、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解决文化差异及翻 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忠实原文的问题。
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 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克里斯 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 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但仍存有缺陷。
第五阶段
• 汉斯·荷尼西 (Hans G. Honig)& 保尔·库斯摩尔 (Paul Kussmaul)合 著 的《翻译策略》(1982)以行为和文化为导向的交际论为基础, 论 述了如何恰当解决翻译,为功能翻译理 论的译者培训领域作出了贡献 。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标语转向推翻了原 文的权威地位,使译者摆 脱对等论的羁绊, 在翻译理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翻 译教学 和译员培训方面成就突出,并在商 业文本及政治文本翻译中取得较大 成功。
互相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 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分 析,包括发起人(the initiator)、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 原文作 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 文使用 者(the TT user)以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iever)。他们并非参与 每个过程,又是一个人 可以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 • 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 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
Katharina Reiss
• 1923- 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早期创建者之一 ,汉斯 ·弗米尔,克里斯汀娜·诺德的老师,从事翻译教 学研究工作。 深受奈达等值理论的影响,将语用 学引入翻译研究中,提出了从功能角度对文本进 行删减和补充,以实现更好的对等。
主要论著包括: •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局限制》(1971) • 弗米尔合著《普通翻译理论原理》( 1984) •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这个过程组成。第二个层次则是由原文再造(Original text creation)
—译文(Translation)
• 第一,步骤是指作者与译者的互动交流。译者需要以源语言为背景语 言,通过对源语言的分 析与解释来获取时和翻译的信息表达。
• 第二,步骤则是译者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在这个步骤中,译 者必须以 目标语言为背景语言,通过在构建与解释,用精确的目标语来表达出 观众们喜闻乐道的篇章来。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Justa Holz Manttari
• 德国 • 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理论和方法》 •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 • 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 人与人之间的
• 翻译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有目的,首先要明确翻译的目的。
skopos theory
•
在与老师莱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对该理
论的基本架构进行阐述。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
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 ,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