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
当前有这样几个问题要研究,主要是三个。

第一个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多了。

所谓语文少了,孩子直接接触语言文字少了,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少了。

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必然掩盖了语文的本体。

第二个有一些语文课堂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牵得比较紧。

第三个是有些地区学生负担仍然比较重。

什么原因?我想主要是三条。

第一条习惯势力,第二条考试改革跟不上,成为制约语文改革的瓶颈。

第三条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太全面。

感兴趣的是新奇的东西,对语文教学中非常基本的东西,也是课标强调的,比如写字、习惯,重视不够。

课标中训练尽管淡化,但还是提到了。

语文课改该怎么办呢?有人说语文课改如雾、如雨、如风,有好多困惑。

处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改该怎么走?我想提出八个字: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先说倡简。

所谓倡简,也就是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课。

语文确实是复杂的,但换一种角度来看,语文能力怎么形成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从操作层面来看,比较简单。

我有八个字,前四个字叫读读写写,后四个字叫写写读读。

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语文能力的形成靠大量的实践。

语言的形成主要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

课标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国标本的最后四册,已经过审查批准。

在编写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把语文课拓展到课外去,拓展到生活中去。

课标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这个表述本身就是让学生多写。

写多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在大量的习作实践中,习作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鲁迅说,我没有什么诀窍,那就是多看多写。

多看多写中,已经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形成内隐的认知。

我想重复过去说过的两句话: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

学习语文是积累的因素,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是日有寸进。

三个维度实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把知识能力与精神建构统合起来,有人说这是冰山模型。

浮在水面上的是知识与能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显性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知识、能力为载体的,是寓于知识、能力之内,并不游离于之外。

这怎么能够进到孩子的内心里去。

课标的理念提倡建构,认为是孩子的自我建构的过程。

就必须让孩子自己很好地去学,自己去体验。

怎么样简简单单学语文呢?怎样检验这样的课堂呢?我提出五条来。

第一,教学目标是否单纯明确。

教学目标少一些,集中一些。

单纯并不是单打一,教学目标本身就是多维的。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对教者本人来说,应该是胸有成竹。

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知识能力是自主建构,如果学习兴趣未被激发,如何建构。

第三,是否做到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

也就是说要突出语文本体。

第四、课堂情境是否做到了相对稳定。

第五、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

简简单单上语文,可从这五方面衡量。

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生成的课堂,那么,教学目标就应该适时调整。

灵活处理,这叫教学机智。

再谈务本。

本,有三层意思。

一指以学生为本位;二指语文的本体;三指文本。

语文教学应在这三本上下功夫。

识、写、读、背、作、说、习是听说读写,语文的本体。

本体不能忽略,丢掉就不是语文课了。

再说文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科书。

文本是孩子学习最重要的结构。

三个目标的落实主要靠文本。

课标修订中提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老师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教师本人更应该去认真钻研文本,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

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
生的能力,导学的艺术以及老师的个人魅力。

特级教师曾说过,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

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语文老师不要带着疑点进课堂。

走进课堂时应自问,自己还有没有疑点。

在钻研教材,不但不能削弱,还应更加强。

不但预设,还应加强预设。

所谓生成与精彩的生成,要有一定的情绪场。

预设得很成功,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当前,要提倡钻研教材,精心预设。

课标中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注意钻研两字,不是一般的读,要深入进去读。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在老师指导下孩子自主的阅读过程。

我觉得当前的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书,去进行读书的教学实践作为主线。

强化初读,课文不读熟,决不开讲。

强化初读,是改革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呢?帮助学生感悟,有一些困惑。

我建议八个字:扣读导入,读中渐悟。

引导学生感悟,要整体感悟。

我也奉献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领子在哪儿呢?还是一句话,要识透教材。

第三求实。

朱作仁教授提出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公开课,事先毛毛雨下得太多,有虚假成分。

再有就是形式主义。

阅读教学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张田若)。

光强调人文性,光强调生命活动,恐怕也有失偏颇。

教学研究应该是扎扎实实地去做。

应该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出自己的心声。

课标中说到两个注重: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运用,注重语文的基础技能训练。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习惯,不要过重依靠老师的讲解。

这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读书、看报也是一种习惯。

写好字,不训练是写不好的。

读书也有训练成分。

养成良好的习惯也离不开训练。

国外有个调查,词和句子要达到熟练的程度,要在反复中实践三百次,要运用自如必须达到一千次以上。

要真正达到母语的水平,要三千次以上。

成语歌是学习的开始,不是学习的终结。

深入理解要靠长期运用,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现在我们强调语感。

语感是什么?就是对语言形式的敏感,达到一种直觉的程度。

方法只有一条,多读多写多说多听。

离不开大量的语文实践,是熏锅底熏出来的,所以训练必不可少。

第四有度。

中国儒家有个观点:中庸之道。

度要掌握得好。

能够当好医生的人,能够当一个好官。

语文课改是怎么回事?无非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与时代不相适应。

我们今天语文课,既要举一,也要反三。

但前提条件是这个一一定要举好,一还没举好,怎么反三?现在我们谈超越文本,但首先要吃透文本,文本未吃透,怎么反三?对多媒体,我的建议还是应该说少一些。

不是不用,而是应该用在点子上。

最后总结四句话:目标要整合、文本要钻研、训练要扎实、拓展要有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