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苏轼的豪放派风格

浅谈苏轼的豪放派风格

浅谈苏轼的豪放派风格
摘要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文着重从豪放抒情的形象上、豪放语言的锤练和品味上、豪放的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几点浅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苏轼;豪放派;念奴娇
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颗奇葩,和唐诗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耀眼夺目。

宋词的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

婉约,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北宋苏轼第一个用“豪放”评词,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的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苏轼(1037-1101)宋朝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首先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辟和发展了词的豪放风格。

他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气吞山河的气势,一扫词坛“绮罗香泽之态”,被尊为豪放派的代表。

下面就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展现浅谈几点看法:
1豪放风格的诗歌形象
诗歌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物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我”,即诗人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

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我们在词的开篇就看到了一个豪迈和大气的场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所选形象也特别大气:大江,指规模之大、之宏伟,江面之宽,流域之广,尽在一个“大”字之中。

东去,向东流去,这流去的不仅仅是江水,更是时光,更是历史,更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首句起笔气势雄浑,意境壮伟。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总体上写的景物形象有:大江,波涛,故垒,乱石,惊涛,浪花,江山。

人物形象有千古风流人物,具体的写周瑜。

这些形象,都不是艳词中所写的,而是豪放派所推崇的形象。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
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这也是历史与现状,这是故作超旷的写法。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2豪放的语言锤炼和品味
在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程中我们看到词中的词、句用得准确,用得生动,用的豪放。

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

如“穿”、“拍”、“卷”三个动词用得绝妙,三个动词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陡峭山崖、汹涌骇浪、滔滔长江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

3豪放的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首词的风格,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主要是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

3.1抒情方式
这首词采用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都是作者直接抒发的感情,语言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但不失磊落和豪放。

3.2修辞手法
诗词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比喻,借代,夸张。

在这首词中最能突出苏轼豪放派词风的是夸张手法的运用。

例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而苏轼寥寥十几个字就把石之险,山之高,浪之大,都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3豪放的表现手法
在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突出豪放风格的就是虚实结合。

这里的虚是指已消失的境象。

表达多现实的不满。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所以是虚景。

如果说“雄姿英发”是对周瑜的形容与赞许的话,那么这句则是对周瑜的肖像仪态上的直接描绘,装束儒雅,风度翩翩,一介书
生。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书生,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的心绪神游从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之中,猛然间回到现实中来,才突然感觉自己的可笑,自己原来多么多愁善感,一直使自己早早的长出了花白的头发。

想象之中周瑜的英雄事业和自己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己虽然也有周郎之才干,可现在却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啊!到这里词人的郁愤与苍凉顿时油然而生。

在这里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词中的意象,开拓词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分地展现了豪放派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即使在结尾,词人回顾自己的坎坷经历,发出无限的感慨,一切就像在梦中一样,虚幻而迷茫也没忘豪放。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将自己的满腔希望寄托在这一杯杯水酒上,以一种豪放的心态借酒消愁,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余音袅袅!感情高亢沉郁,昂扬而又顿挫,有着无限的感慨和豪放的胸怀!
参考文献
[1]曾枣庄编,苏词汇评[M]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2]东坡乐府[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陈迩冬选注.苏轼词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张璋,黄校注评笺.秦观词集[M]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5]晁氏琴趣外编, 刘乃昌,杨庆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