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彭某在自家门前附近摔伤,惟一的目击者是其7岁多的女儿小彭。
她指认,当时爸爸从街对面回家,突然被刘家半人高的“黑狼”(大狗)撞倒在地。
后彭某经医治无效死亡。
彭家人将刘家告上法庭,要求刘家赔偿医疗费、死亡补偿费等万余元。
7岁小彭的目击证言是该案的关键证据。
但刘家提出小彭年龄太小没有作证资格。
该案件中审判人员经过综合审查判断,最终采信了小彭的证言,判决“黑狼”的主人刘某赔偿死者家属各种费用万余元。
未成年人言词证据,是以未成年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主要包括未成年被害人陈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和未成年人证言。
未成年人是否具有提供言词证据的资格以及对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真伪的判断一直是国内外认证中的一大难点。
本文剖析了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言词证据的特征,运用逐一甄别、相互对比、综合印证的认证方法,对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进行了探索。
一、审查未成年人提供言词证据的资格判断未成年人言词证据能否被采纳应重点审查其是否具有提供证据的资格。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可见“能正确表达意志”是对证人具有作证资格的要求,当然对提供言词证据的其他主体也应有此基本要求。
未成年人是否“能正确表达意志” 应从以下方面审查:1.未成年人感知、记录和回忆有关事实印象的能力。
在美国,“就儿童来说,在决定有无证人资格时,年龄不是决定性因素。
只要审判法官认为该儿童具有感知、记忆和表述的能力,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允许作证。
” 未成年人对案件认识的正确与否首先取决于他感知案件事实的能力。
应审查案件发生时未成年人大脑、视力、听觉、嗅觉、触觉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如何。
2.未成年人理解有关问题并清楚表达的能力。
未成年人要“有能力并愿意真实、清楚地表达,以便调查人员不会误解”。
如英国《1999年少年司法和刑事证据法》第53条第(3)项规定,在刑事程序中如果在法院看来某人并不是一个能够理解向他提出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就这些问题作出能够被理解的回答的人,则该人不具有提供证据的适格性。
③澳大利亚《1995年证据法》规定,符合下列情形的人不能作证人:(1)该人不能聆听或者理解对事实的提问,或者不能表达对问题的回答;以及(2)此种不能聆听或理解无法克服。
印度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出庭作证的能力取决于:(1)是否能够理解所提问题;(2)是否能对这些问题给出理性回答。
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具备不同程度的理解能力,他们对信息的理解有赖于自己接受任务的繁简程度,所以询(讯)问主体不能用正常成年人的理解标准去衡量未成年人,应以未成年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提问问题,以判断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
3.未成年人对说实话义务的认识能力。
现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有关立法或司法判例都表明,只有未成年人能够意识到讲实话义务才可作证。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他是否具有作证的资格并非取决于他是否达到了特定年龄。
这取决于在审理的法官眼里,该儿童是否具备理解讲实话的重要性以及做伪证所造成的后果。
” 在美国,未成年人资格的预先审核程序(voir dire)能够考察未成年人是否理解说实话的义务、是否理解真实和幻想之间的差异。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考虑,在预审法官主持下,由双方律师向未成年人提出一些与其年龄和智力相仿的简单问题,问题与将要审理的案件无关 .如果未成年人明显不能理解自己具有说实话的义务、不能识别作证后果,其证言会被排除。
审查判断未成年人言词证据时,可以使用逐一甄别法审查未成年人的感知、记忆、理解和表述能力是否达到“能正确表达意志”的水平,是否理解自己具有说实话的义务。
逐一甄别法,其基本原理是依据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常识并遵从逻辑推理去辩别证据。
逐一甄别法尤其适用于简单案件中对各种言词证据的单一审查判断,通常作为对言词证据加以初步筛选、审查和判断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美国希尔诉斯基拉一案中,原告,一名4岁的幼童在路过被告斯基拉的家门口时,被斯基拉的狗咬伤,原告要求斯基拉承担赔偿责任。
该案中唯一的直接证据是4岁幼童的证言。
柯南道尔大法官及律师运用逐一甄别法对该幼童的作证资格进行了检验。
幼童被问道,“你懂什么是说真话吗?如果不说真话会怎么样?”他答道,“他就不会爱我了。
”问:谁将不会爱你?答:上帝不会爱我。
问:盖瑞,你还记得你路过斯基拉家的事吗?答:记得。
问:告诉法官和陪审团,发生了什么。
答:小狗咬了我。
问:什么狗咬了你?答:斯基拉的狗。
问:你对斯基拉的狗做了什么?答:我在爱抚它。
问:怎样的?答:像这样。
(做手势)问:你是说绕着它的脖子?答:是的。
“问:用你的手指告诉我它咬你哪里了?答:我爱抚它的时候,它咬我了。
问:它咬你哪里了?是咬你的腿了吗?答:不是,它咬我的头和嘴巴。
(做手势)“从这段证言来看,幼童除了一些答非所问外,清楚地描述了事发当时的情况,证明他具有观察、记忆和交流的智力能力,并且可以判断他理解说实话的义务。
最后,法院采信了4岁幼童的证言,判决被告赔偿原告500美元。
二、排除虚假的未成年人言词证据虚假的言词证据是指故意所作的虚伪的陈述,在英美法系中又称为伪证。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1条第1款规定: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适应的证言不能单独作为定案的依据。
如学龄前儿童的证言中包含专业术语,而且证言的逻辑性也明显超出其智力状况,这时应有其他证据予以补强,证明他有能力说出这些话,否则应予以排除。
要准确地判断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真假,就要了解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状况。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心理学研究者一般都把未成年人心理的发展分为婴幼儿期(从出生到满3、4岁),学龄前期(3、4岁到6、7岁),学龄期(6、7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到17、18岁)四个阶段,每个时期的未成年人智力状况和心理特点都不同。
(一)不同时期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状况1.婴幼儿期婴儿期在心理学上又可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4岁之前都是婴幼儿获取语言和语法系统的时期。
到两岁半左右,他们几乎能用简单句表达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多数事情。
总体上讲,4岁之前的儿童基本不具备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他们发音不太准确,多有吞音现象;他们理解成年人的语意有困难,特别是对法律体系、法言法语的了解程度很低;低龄儿童大多不习惯探究自己不明白的语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低龄儿童一般都遵循他们日常练习时的对话规则进行对话,而不去区分此场合与彼场合的不同;低龄儿童对自己想法来源的辨别力不强,有时无法区分自己对某一事件的叙述是虚构幻想还是来源于亲身经历的现实。
③2.学龄前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可以像成年人一样毫无困难地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但是他们的时间、空间知觉发展水平较低,还不善于区分各种形状的细微差别,对空间距离、大小、位置等的把握还不精确,还不能正确理解一些抽象的时间观念;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观察力初步形成,但“观察后叙述的多数是孤立的事物,而且大部分是在‘你还看见了什么’的问话后才叙述的。
”①他们记忆的精确性差,往往只记住对自己有吸引力的内容,并容易把想象当成现实,过分夸张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而歪曲了记忆材料;这个时期的儿童易受暗示,模仿性强,虽然基本具有了语言交际能力,但还不善于独立地、按照逻辑顺序连贯地叙述。
3.学龄期学龄期分为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
学龄初期一般处在小学阶段,这一时期未成年人的时间、空间知觉已经有所发展,但必须与具体事物及他们的生活制度相时才能准确掌握;他们观察的精确性也很低,缺乏全面性和细致性,观察错误也较多;初期未成年人一般只有运用口头言语的经验,还没有掌握书面语言,他们整体概括能力差,表述也不系统,倾向于听从自己亲近的人的教唆或指使来描述某件事情,并称其为“保守我们之间的秘密”。
这一时期儿童有强烈的模仿欲,他们喜欢模仿同学或成人的行为、模仿电视中的角色等。
学龄中期的未成年人一般处在初中阶段,他们观察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明显提高;②其运用逻辑法则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具备了初步推理能力;他们渐渐对社会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评价行为时能够把行为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考虑。
当自己受到伤害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后,往往能够迅速权衡自己说出该事实的后果,出于对自己珍视关系的保护或对强力的恐惧会自动隐瞒事实或捏造事实。
以Goodwin所总结的几个年龄段儿童性犯罪受害人的陈述为例:①2-3岁的受害者:“我受伤了”,或说“爸爸弄伤了我的屁股”。
②4-6岁的受害者:“这是第三次发生(这事)了,只有这次爸爸才擦掉它。
”③7-12岁的受害者:不敢说出这个秘密,害怕失去家庭或伤害父母。
②4.青年初期青年初期未成年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及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基本达到成熟,所以人们多把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当作成年人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
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看问题仍然片面化和表面化,情绪上的极端化色彩浓厚,容易迅速被一些引起共鸣、感染和同情的情绪所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情绪。
何林渥斯的“心理性断乳”学说认为,青年初期新的需要、冲动和行动已经与此前所形成的习惯不相适应并发生矛盾,从而青年人身上表现出一些不愉快、心神不安、郁闷、激动和兴奋等现象。
所以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强烈的希望被人理解、认可、尊重和信任,开始对成人产生疏远感,而与同龄伙伴产生亲密感。
此时未成年人提供虚伪言词证据的原因除了意识到说出事实会不利于现有关系外,还易于受到外界不良暗示的干扰。
尤其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害怕自己犯罪情况被父母知道而编造口供,有些未成年人出于哥们义气而掩盖犯罪行为,使其口供和辩解或证人证言具有虚伪性。
(二)、利用比较法排除虚假的未成年人言词证据比较法也叫比对法或对比法,指对案件中两个或两上以上具有可比性的证据进行比较或对照,从中发现和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
在一般的情况下,经过比较,认为相符或一致,没有矛盾,则该证据有可能是真实可靠的;反之,如果比较印证中出现矛盾或者差异,则可能其中之一有问题或者都有问题。
用来比较的证据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即都是用来证明同一案件事实。
如果相比的证据之间不具有这种“可比性”,就不能进行比较,否则就会引出错误结论。
当然,相互对比一致的结论也只具或然真实性,切忌把其结论简单看作必然真实。
例如证人作证称:所见肇事车辆为白色小面包,且前车灯被撞坏。
而犯罪嫌疑人甲的车辆正符合以上特征。
但比较结论只能得出犯罪嫌疑人甲有可能是肇事司机,并不能必然肯定甲就是肇事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