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对等关系看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词汇的翻译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的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词义相异、无对等词出发,分析文化词汇翻译中的四种主要策略音译、直译、意译和释译,以期有助于文化词汇的英汉互译,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词汇对等关系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和汉语因属于不同的语系,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础,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两种语言互译时找不到对应词的情况。
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文化词汇的翻译。
广义上看,文化词汇分为两种,一种为文化词,即在某一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在翻译中会形成词汇空缺现象;另一种为文化含义词,其所指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也存在,但在词义的宽窄等方面相异。
文化词汇的翻译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如果出现误译或错译,往往会造成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误解,甚至阻碍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反,准确、恰当的文化词汇的翻译,会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文化的魅力,促进相互间文化交流。
二、英汉词汇层面上的对等关系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译者来说,翻
译过程的开始即涉及对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确切理解每句话中重点单词的意义,是顺利理解全文的前提和关键。
因而,要进行翻译,首先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不同对等关系。
其中,就文化词汇翻译而言,理解完全对等、词义相异、无对等词三种对等形式十分重要。
(一)完全对等
一种语言中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语言中可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这种在词义上的对等称之为完全对等。
如英语中的bluetooth对应为“蓝牙技术”,talk show译为“脱口秀”等。
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来说,完全对等需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即这种词义上的完全对等既包括指称意义上的对等,也包括蕴涵义上的对等。
例如:他是只老狐狸。
在这句话中,英语和汉语中的fox (狐狸)在字面意思上都指一种哺乳动物,由于该动物生性狡猾,在蕴涵义上都指狡猾的人,因此可以直接对应过来进行翻译:he is an old fox.
(二)词义相异
词义相异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称意义相符,但蕴含意义相异。
以“西风”为例,汉语中的“西风”和英语中的west wind 指称意义相同,但在汉语中,西风盛行于冬季,寒冷而干燥,所以就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描述。
而英国位于欧亚大陆的西北,西风的蕴含意义与中国完全相反,所以英国作家梅斯菲尔德赞美西风:“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而著名诗人雪莱则在《西风颂》把西风比作革命的力量。
第二种情况是指称意义与蕴含意义都相异。
例如,汉语“龙”指称意义指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帝王联系在一起。
而英文中龙的对应词“dragon”的指称意义为“an imaginary animal with wings and claws, able to breathe out fire”,蕴含意义常指凶残的有翼巨兽、恶魔、悍妇等,与汉语中龙的蕴含意义完全相反。
(三)无对等词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础,因此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词义空缺的现象。
如:英文中的teenager指 young men aged from thirteen year old to nineteen year old,而汉语中并没有一个词能完全表达其含义,而汉语中的阴、阳、文房四宝等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其对等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英汉互译中,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译出这些无对等词的文化词汇。
三、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根据文化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对等关系,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应以文化平等相待和文化传真为翻译基本原则,在考虑译入语读者文化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在译语中尽量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从而真正达到传播交流的目的。
文化词汇翻译策略主要
有音译、直译、意译、释译等四种。
(一)音译
汉语和英语中特有事物名称的文化词汇,在翻译时可采用音译法,然后逐渐深入到译入语中,最后成为译入语中的新词汇。
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新词、新语都是通过这种形式产生的。
如汉语中的“孔子,功夫,太极”等音译为英语的单词confucius, kongfu,taichi 早已融入了英语词汇。
而英语中的sofa,bungee, domino 等的汉语译文“沙发,蹦极,多米诺骨牌”也早以成为众所周知的汉语词汇。
有时音译不易让译入语读者明白其含义,在翻译实践中可用其特殊的形式---谐音谐义,即音义兼译。
如“秀水街”的英文译名为silk street。
其中英语单词silk和汉语中的“秀水”发音相似,而silk(丝绸)又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代表,这种谐音谐义的翻译使英语读者很容易记住这个地名,并了解其特色。
另外,2007年,天津狗不理正式注册其英文商标为gobelieve,也是文化词汇英汉互译中一个音义兼译的典范。
(二)直译
在词义完全对等的情况下,文化词汇的翻译往往可使用直译。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一致的方法。
直译既能传达原语概念意义,又能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是丰富语言、促进文化交流的理想途径。
例如,汉语中的“经济特区”可直译为special
economic zone;“希望工程”可直译为 project hope。
英语中的see god可直译为“见上帝”,see marx可直译为“见马克思”。
上词义相异部分所提到的西风(west wind)、龙(dragon)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蕴含意义不一致的词,往往也可采用直译,其蕴涵义通过文化交流来帮助理解。
直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词汇的翻译应考虑指称意义和蕴含意义两方面,避免找到假的对应词。
如“红茶”的英语译文不是red tea 而是 black tea;in the same boat的汉语译文不是“同舟共济”而是“处于同一困境”。
(三)意译
在无对等词的情况下,文化词汇的翻译倾向于使用意译。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语的字面意义,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一致,主要语言功能相似,即求“神似”而放弃“形似”。
例如,汉语中“乌纱帽”的蕴含意义与指称意义完全不同,英译时不可采用直译,需意译为an official post;同样,英语中的adam’s apple源自于《圣经》中的典故,在译为汉语时也只能意译为“喉结”。
意译法需译者自身具备对两种语言精确的把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四)释译
当译入语读者刚刚接触外来文化词,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时,采用先直译或音译再增补信息说明的释译法,更有利于文化词汇的理解和接受。
如汉语中的“阴、阳”可先音译为 yin, yang ,之
后在进一步解释(in chinese thought) the soft/strong inactive/active female/male principle or force in the world。
汉语中的“文房四宝”可先直译为the four treasures of study,之后再补充 writ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tone and paper。
同样,英语中的olive branch可先直译为“橄榄枝”,进而再补充其为“和平的象征”。
释义法是处理文化词汇翻译无对等词时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文化词汇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有关的词语。
在翻译文化词汇时,译者绝不能拘泥一种译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技巧来传达原文信息,尽量规避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承载的信息量的超额翻译和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
于原文信息量的欠额翻译,进行恰当的文化补偿,使得译入语最大限度地既能传达原语的意思,又能保留其文化内涵,从而真正起到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72-76.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李冬鹏(1976.11-):长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