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
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
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
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
”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
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
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
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
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
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
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一、文化起源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占领土94%的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的第一大岛,环岛的海岸线近8000公里,曲折、幽深的海岸线&深水海港为航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
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洲,1522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后,欧洲的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
为取得制海权的地位,英王亨利八世对海军进行了改革,使得英国在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依托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精良的装备,英国建立了一个大于本土150倍的殖民帝国。
因此,英语语言产生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
如get into deep water(陷于深水之中,现为“陷于困境”) raise the wind (找风,引伸义为‘筹钱’)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魔鬼和深海之间选择,现比喻为‘进退维谷’的意思)。
而中国人的祖先居住在亚洲东部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较少受飓风和海啸的袭击,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位置使汉民族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如:drink like a fish象鱼儿那样能喝酒。
相当于汉语的‘牛饮’,比喻花钱浪费,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a big fish in a small pool,此习语并非小池塘容不下大鱼,而是小池塘的大鱼,相当于汉语谚语“林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信仰产生了特定的词语。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也影响着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
在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
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
Go to hell.(下地狱去)。
在中国,佛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一切。
因此,汉语言中有许多词语来源于佛教、道教。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报佛脚”等。
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准确的表达译文的文化意义。
三、生活习俗的差异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
如:英语民族的人见面时总喜欢谈天气,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之类的话,汉译时,可译成“你好!”而在我国,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吃饭了吗?”这其实只是一种招呼,并不是真的关心别人是不是吃了饭。
因此,这种文句可译成:“How do you do?”而千万不要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要不然人家老外还以为你是邀请他吃饭呢?英汉习俗差异较典型的还表现在对动物的态度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上。
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如走狗、看门狗、落水狗、狗地主、狐朋狗友,一看就知道是令人厌恶的家伙;还有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蝇营狗苟、狗眼看人低,这“狗”被人骂得“狗血喷头”。
可是英语中的狗却要幸运得多,成了a lucky dog(幸运儿)。
另外有 a top dog(重要的人)、 a sea dog (有经验的水手)、a jolly dog (快活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my dog(爱屋及乌);dog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然而,中国人一般把牛看作是人类的朋友,是最勤劳的动物,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而英语中的bull 成了粗心人(a bull in a china shop)或凶猛的家伙(like a bull at a gate)。
汉语和英语中有不少以动物为内容或做比喻的习语,虽然这些习语的中英译文的最终价值是相同的,但用词中, 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语言当中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翻译的时候必须做出适当的转换。
如:(1)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2)瘦得像猴—— as thin as a shadow(3)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像乞丐(4)fishing in the air ——水中捞月(5)to shed crocodile tears ------猫哭老鼠以上例子表明,英汉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有可能造成语义上的偏差,翻译时应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别,正确地加以区分。
四、价值观的差异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连淑能,2002:41)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
”(同上)如听天由命(be at the mercy of nature)顺其自然(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而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语民族却对天文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他们也形成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还表现在称谓上。
中国人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而英国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
按英美人的习惯,“外祖母”与“祖母”在英文中都是“grandmother,”舅舅叔叔都是“uncle,”姨妈、姑姑都译成“aunt”。
因此,很遗憾,这会造成一些“文化遗失”,即无法将原句中的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着实是一个难点,这很需要译者有对原亲属关系的正确理解及一些适当的翻译技巧。
此外,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还体现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
中国人重视“群己合一,”突出“群体”的人格,倡导集体主义,较轻视个体的人格,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
而英美人则注重个人的人格,倡导个人主义。
因此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习语。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 (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清楚地了解中国人与英美人价值观的不同特点及其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努力透彻理解原文,使译文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文化的诸多差异影响着翻译。
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要求译者必须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才能使译文与原文实现圆满的对应。
参考文献[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袁荣儿《动物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的语义辨析及其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陆亿松《海洋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